《中国商人·新晋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商人·新晋商-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免费教育捐资800万元,2007年捐资1000万元……
  从2005年开始,中钢集团包揽了中阳县全体高中学生的学费。袁玉珠说:“在支持高中教育问题上,中钢承诺一年投入一千万,至少坚持三十年!”
  有人说,在全面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全免、探索实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的中国,这算得上是一个奇迹。到2008年为止,袁玉珠累计拿出约2亿元无偿投入了中阳县的教育事业。
  相对于承诺30年坚持高中免费教育而言,袁玉珠对促进中阳县城镇化进程也是功勋卓著。
  正如他所言:“我这辈子要办两件事,第一件事是要在中阳普及高中,第二件事是要取消中阳的农村!”他指的“取消农村”是要让中阳县的农民,过上城里人的日子。
  首先是在水利上,为村村通上自来水管道,下一步还要净化自来水,让人人“打开水龙头就能直接喝水”。另外帮助一些无法耕种的农民搬迁入城,加快中阳县城镇化建设,将退出的耕地还原为杏林、核桃林。
  “从2010年开始,我们每年将拿出5个亿来推动中阳县农村城镇化,干十年!”这个投入预计占其年利润的50%。
  用自己的智慧、胆略和汗水来换取收获,然后回报家乡,这样的梦想和信念,化成了袁玉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他立志改变中阳历史的原始驱动力。
  袁玉珠的努力可想而知。然而取得成果的时候,袁玉珠更多的是想到了养育他的这片土地。
  他认为中国的问题依然是农民的问题,农民问题不解决,中国难言称雄。当党和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候,他积极推动;并亲自投入财力人力去建设一个新中阳。
  行业价值与社会价值
  袁玉珠认为钢铁企业的特点是资源需求高,对土地、环境、电力等都有很高的要求,一个大的钢铁项目其实是对整个地区资源的整合。从这个角度讲,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分子,必须在社会的大系统中运行,要融合地区资源,否则无法成长。
  中钢的主业很清晰,十分专注地做钢铁。中钢会立足于在相关产业链的上下游适度扩张。这样既可以使企业有一个合理的布局,又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在钢铁行业里,规模固然重要,但赢利能力强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
  与此同时,能源价格的不稳定,对于钢铁行业的影响才刚刚开始,钢铁制造者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真正体会到一种危机感。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概括成一句话就是:将从速度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化,从粗放而迅速的开发模式向精细的开发模式转化。
  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关注中钢模式,关注袁玉珠,也就变得更有历史和现实意义了。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中钢从创业走向辉煌完成了一个重要的转变,就是由对行业有价值的公司转变为对社会有价值的公司,这也是一个企业决胜于未来的最高境界。
  袁玉珠语录
  我的原则:不求所有,但求所为。
  我的要求:以诚待人,质以建业。
  我的信条:行为是品格的说明书,信用是做事的通行证。
  我的作风:头清目准,快速反应。
  我的目标:天天进步,年年发展。
  我的理念:为客户创造利益,为企业创造效益,为员工创造前途,为社会创造繁荣。
  设备是基础,技术是条件,人才是关键。
  挣钱是个人能力的问题,花钱是个人胸怀问题。
  奉献社会不求所有,回报社会只图所为。
  袁玉珠档案
  1978——1984 任中阳县柳沟农场技术员。
  1984——1986 任城关农机站技术员。
  1986——1988 任中阳县联营铁厂厂长。
  1989——1991 任中阳县钢源铁厂厂长。
  1992——至今 任山西中钢集团董事长、总经理。
  所获荣誉:  2005胡润能源富豪榜(第21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中阳县名誉主席,山西省工商联合会副会长。山西省特级劳模、光彩事业楷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中国十大改革杰出人物”。
   。 想看书来

郭华 付出改变世界(1)
山西楼东:现代化新农村的旗帜
  速写
  毛泽东说过:“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楼东村老书记郭华的成功就在于此,他带领孝义楼东村走上了一条独特的“共富之路”。使楼东村始终以超前的思想和步伐引领农村经济从起步走向发展、由变革走向扩张,并且最终成为山西农村经济和乡镇经济发展的标杆之一。其中有很多东西浓缩了郭华的智慧结晶,也成为我们研究新农村建设和新型企业发展的宝贵财富。
  作为山西三农产业中的风云人物,郭华在担任楼东书记的30多年中,把造福人民作为毕生追求,凭着一种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拼搏精神,独特的发展思路,高尚的人格力量,率领楼东人高举旗帜,艰苦创业,开拓创新,使楼东村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从贫困落后走向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共同富裕,成为山西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永不褪色的一面旗帜。  在深入探索楼东成功的真谛时,我们必须认真解读郭华独特的人格魅力、管理秘诀。看他是如何经过30年的勤奋摸索与实践,形成一系列独具楼东特色的管理思想和理论,这是值得后来者学习和借鉴的无价之宝。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对于这位把全部精力献给吕梁山区农村发展的共产党人来说,道路是那么的艰难,但他始终保持着健全的人格和开放的心态,这是只有坚持真理的人才能拥有的勇敢。并且他对于事业的付出与执着,激励着越来越多的后来者。
  干社会主义我更胆大
  1948年5月,*中央的晋冀鲁豫部队在山西发动了连续的重大战役,并在随后的时间里彻底解放了山西。也正是在这战火烽烟的时节,1948年5月11号,郭华出生于山西孝义楼东村。
  激烈的战斗和即将到来的解放曙光,仿佛喻示着郭华与生俱来的两种性格,那就是如钢的坚强和对共和国、对家乡的无限忠诚。
  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时候,孝义楼东村是有名的穷村。人无粮,马无草,买毛主席语录本还要贷款。当然这在那个年代也属正常,可23岁入党的郭华却有种强烈的革新意识,他坚定地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生产力低下,大家饿肚子,路线再正确也是不正确。
  1976年,28岁的郭华被推选为楼东村书记。当时正是“*”后期,仍属于极左时期,郭华顶着压力,冒险组建了木工组、建筑队和运输队,还开了一个砖厂,可以说是领全国风气之先,搞起了多种经营。
  结果多种经营的路子没走多久,郭华就在76、77年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风潮中受到了批判,说他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给他戴上了“不务正业,破坏以粮为纲”、“唯生产力论”的帽子,成天被批斗、写检查。
  被关了禁闭之后,风华正茂的郭华自觉问心无愧,觉得不管红卫兵强加给自己多么严重的罪名,可肚子都吃不饱,算什么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山区的农村干部,自己什么都不怕,也没什么可失去的,如果还有从头再来的机会,自己还是要带领大家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在一份检查中,郭华写下了这样的题目:《干资本主义我胆大,干社会主义我更胆大》。
  在郭华处于人生的低谷时,“穷怕了”的村民还是给了郭华坚定的支持,郭华现在还能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批斗会上,他的一句话“社会主义就是带领村民共同富裕”得到大多数村民的掌声。

郭华 付出改变世界(2)
乡亲的支持,让郭华坚定了把楼东乡镇企业发展下去的决心。在1975-1977年,楼东村的乡镇企业也是办办停停,停停办办,虽一直没有大的起色,但是也为楼东后来的工业基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真正开始走上坦途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郭华开始大刀阔斧地做事,楼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终于过去了,到了20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农村实施了由“集体公社” 到“分田到户”的重大改革,“包产到户的承包责任制”迅速在全国各地推广。而对于集体经济已经有一定规模的楼东村,如何应对这场声势浩大的改革呢?此时的郭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那就是不在楼东推行包产到户。
  这个方案让很多人大为惊讶,觉得郭华是怎么了,是不是被整怕了,怎么全国都在搞包产到户,你反倒不敢搞了。
  郭华其实是有自己独到的思考,他觉得楼东人多地少,一直就是集体农场,如果包产到户了,每家各顾各的二亩地,怎么实现机械化、水利化,包产到户虽然好,但不代表在全国所有的地方都能解放生产力啊。如果把楼东全村的耕地由少数种田能手集体承包,从事现代机械化农业,绝大多数劳动力转移到工业上去,很可能楼东会发展得更快。
  郭华这么做在当时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因为当时考核农村基层干部的指标就是是否执行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时间最终证明了郭华的判断,十年后,当全国各地推广土地规模经营、强调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时,楼东村早已先人一步,使得自己的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时至今日楼东依然坚持大公社集体农场的模式。
  郭华始终执著地坚持一个信念:“富裕楼东,幸福百姓”。“*”中,他冒险在楼东村建设“资本主义”的小工厂;全国推行“包产到户”的时候,他坚持搞集体承包制这些都为楼东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当我们今天再看中国突出的三农问题,不能不感叹郭华在三十年前的远见卓识。
  楼东精神与共富之路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楼东村都是山西经济中别具特色的一面旗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