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人·新晋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商人·新晋商-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格局、布局、步局。而格局,就是你一开始心里怎么想。”
  1974年,台湾某航运公司的年轻雇员郭台铭遇到了一个创业机会:一个朋友告诉他,自己认识的外商公司有一笔塑料零件订单,想找公司承接生产。家境贫寒的郭台铭想,有现成的订单,顺势办一个这样的厂,肯定赚钱。  此刻,郭台铭手里共有20万元(台币,下同)母亲给他结婚的钱。几个朋友凑足30万元资本,雄心勃勃地在台北县登记成立了“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招聘了15名员工,挤在租来的70平方米厂房里工作。
  不料公司刚一成立,就遭遇了全球第一次石油危机,原料价格大幅上扬,经济随之萧条,30万元资金很快亏得精光。1975年,合伙的朋友决定撤退,但郭台铭不服气“用结婚钱办起来的公司”就此倒闭,又向岳父借了一笔钱,独自把工厂顶了下来。  时值黑白电视机刚刚在台湾兴起,新鸿海的第一单业务是制造电视机选台的旋钮。时间紧任务急,鸿海却又无法生产模具。为准时交货,郭台铭不得不跑到大大小小的模具工厂,赔笑脸说好话,拜托模具师父帮忙赶工。  在家人的帮助和近乎拼命的努力下,一年后鸿海开始赢利。
  于这个过程郭台铭发现,对于新的全球工业形势来讲,模具是一个多么核心的领域。1977年,鸿海的资本额增加到200万元,郭台铭开始盘算想要投资一间属于自己的模具厂。
  这时的他面临两个“更大的赚钱机会”:一是台湾经济开始起飞,房地产价格飞涨,土地价格狂飚;另外制造业也开始起飞,原料也很缺货。有人建议他买地炒作地皮,也有人建议他买原材料囤积。  但最后郭台铭做出痛苦选择,把钱拿来买最先进的日本模具机器,发展精良的技术实力。当时和郭台铭一起创业的陈一飞告诉记者,当时要坚持这样的选择真是“形同挖心”:一方面每次经过当时没有买下的土地都发现它在涨价,一年后轻轻松松大涨了十多倍;一方面从日本买来的机器千辛万苦才组装完成,新老员工需要摸索流程,必须每天加班到深夜。……  “有时真不知道这个决定是不是太傻。”郭台铭说。但又过了4年,鸿海依靠长期发展训练的精良技术,及扎根稳实的生产能力,从原本只会生产电视机旋钮的小企业,接到了他们第一笔来自美国跨国公司的电子零件订单。而郭台铭身边的一些朋友,虽然从土地、原料上赚了一笔钱,此刻却再也无法进步了。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郭台铭 惊鸿四野的科技界成吉思汗(2)
因为有了自己的塑料模具机器,郭台铭开始有能力和更大的公司合作。不过他马上遭遇了又一个难题——生意的好坏常常自己做不了主,如果母厂的电视机或收音机销路下降,就算鸿海的零件再好,一样没有发展空间。
  1980年,30岁的郭台铭为了购买模具机器前往日本考察,看到的是日本大厂如何长期扶持“配套厂商”,教它们如何开发新零件,做好市场计划,让小厂在技术、质量和数量方面都成为稳定的“卫星工厂”。反观当时的台湾大厂对代工小厂只会杀价,订单不稳,“母鸡抢小鸡”的做法令郭台铭内心苦闷陡升。
  一切都得靠自己。1980年,郭台铭决定把所得的每一分钱都投入进一步扩充工厂中,以扩张产能。这一步相当大胆,扩大产能最大的隐忧在于,客户的订单也要随着产能增加才行。郭台铭同时提出打造“先进制造力”的概念,“搞自主研发,不断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且在这个方向上全力以赴,长期不变”。
  大家都不景气,成长都很艰难,郭台铭走了一条“反向深耕、苦练内功” 的道路。
  过程很艰辛,公司流动资金甚至几次断炊;但结果很幸运,设备和研发最终增加了鸿海的订单。
  当时美国最大的游戏机公司亚泰瑞是鸿海第一个外国客户,郭台铭一直想跳过代理商和亚泰瑞做生意。有一天便直接打去电话,声称如果可以打破中间代理屏障,他拥有的“秘密武器”可以把产品成本降到“吓死人”的地步。亚泰瑞客户代表要他看如何“吓死人”,于是被郭台铭神秘兮兮地带到他的工厂,看到一台刚刚研发成功的圆形机器,是利用震动来推动顶针,可以省掉人工一根一根地插针。在当时,这算是相当新奇领先的做法,大概可以算鸿海最早的自动化设备吧!
  从人工走向自动化,鸿海的业务突飞猛进,1982年,郭台铭终于买下了自己的厂房。
  最早探讨创业策略的大师之一,也是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管理学家杜拉克指出:“投入全部的资源,向一个方向冲剌,是创业家最高的策略”。而就在1985年,当杜拉克完成他的《创新与创业精神》一书之前,像郭台铭这样的一群台湾中小企业主,已经开始了他们来自于天性和本能的全力冲剌。
  连接器之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年代,由于台币快速升值,台湾许多电视机、收音机制造业者相继倒闭,鸿海的生意也大受打击。这刺激了郭台铭的思考: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究竟在哪里?
  代工企业的规律是:母厂如果不成长,自己就无法成长。所以关键是要选对行业。
  家电业开始式微,郭台铭决定开拓新的方向。这也是鸿海创立后,第一次思考重大转型问题。他和同仁们到市场上搜寻符合鸿海制造能力的产品,千奇百怪,林林总总,其中有一项叫计算机连接器,似乎很有市场需求。
  “我们做计算机连接器有什么优势?我想最大的优势就是,至少拥有了50%的相同制造技术,比我们创业时什么都不懂好多了!”郭台铭在内部会上给员工打气。他同时认为,鸿海的过去可以称为“制造导向”时代,即以自己的制造能力来衡量做什么业务;而现在,鸿海应该走向“市场导向”时代,即市场需要什么产品,自己就做什么业务。
  郭台铭开始积极进行连接器的市场调查,发现电子游戏机及计算机是未来的成长主流。在日本,他也向很多日本人请教,确定“个人计算机”(PC)会是未来市场的重要发展趋势。  几年后,郭台铭把自己旗下的第一个自主品牌命名为“FOXCONN”(富士康),“FOX”即狐狸,取义正是纪念这一段时间鸿海开始形成的一种企业基因:像狐狸一样灵活机智,变化不止。

郭台铭 惊鸿四野的科技界成吉思汗(3)
“狐狸”不相信等待,郭台铭决定迅速投资开发连接器生产设备,大胆向未来的PC产业出发。在这个过程中,郭台铭形成了很多朴素的价值观。比如:“不懂就要问,想保住面子的人,最后会连里子也输掉。”又比如:“成功四途径:抄、研究、创造、发明。”
  1983年,鸿海利用日本进口的新设备,开发完成计算机连接器,开始与计算机厂商建立业务关系。这也是鸿海正式进入PC领域的第一年。当许多中小企业主把家电业式微看成是无法逆转的危机时,郭台铭却带着50%的技术把握,把别人眼中微乎其微的机会,化为日后成长的基石。  或许是郭台铭“运气”很好,鸿海开发出来的连接器,正好搭上台湾信息业急速成长的好势头。鸿海营运大好,员工扩增到300人。
  1984年鸿海为了建立金属电镀单位,更直接从美国引进全自动连接线选择性镀金设备和电镀检测设备,花费了将近1000万元,几乎是当年所有的利润。“市场总是奖励有勇有谋的冒险者”,至此鸿海开始快速摆脱创业6年来业绩始终无法大步成长的困境,转型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转型的背后是郭台铭持之以恒“反向深耕,苦练内功”的结果。这一个阶段郭台铭开始强调“变和不变”的辩证关系:“像跆拳道打得好,一定是马步蹲得扎实;少林寺和尚武功千变万化,也是由于多少年挑水上山的结果。”所以多年来鸿海在产品上追求的“变化”,正是基于对自己“独立内功”不变的要求。
  在郭台铭眼中,外在环境让许多人的价值观产生混淆,无法分辨何是何非。当时有相当多的工厂,不肯专注追求本身的专业技术和产业领域的提升,反而激情投入炒地皮和股票买卖等投机行为,认为这样赚钱比较快,也比较轻松。反观投入工业所要花费的精神和心力,要比金钱游戏辛苦数倍,甚至数十倍,而且短期来看,这样的投入和产出报酬还未必成比例。  然而郭台铭认为,此刻自己应该忘记土地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的变化;如果没有一股埋头向前的冲劲,心理必会产生不平衡。“一个企业的创业者,一定要具备不受外界干扰的傻劲。”他强调。
  此后PC产业开始壮大,郭台铭的“傻劲”变成“远见”。1985年,鸿海以5亿6000万元的营收,正式进入《天下》杂志制造业1000大排名。
  1988年,鸿海员工人数达到1000人,营业额正式突破10亿元。
  这也是鸿海第一次设立“世界级目标”的一年。这时的鸿海经过了15年锤炼,不再是当年那间时刻担心撑不过明年的小公司了。
  成长,你的名字叫痛苦
  “过去的成功经验,只会带来无知和胆怯。”这是郭台铭的名言之一。这位祖籍山西晋城的大汉,说话霸气却饶富内涵。但他还有一句名言:“过去的成长经验,可以令人面对未来轻松和自信。因为成长的名字叫痛苦。”
  早年创业,郭台铭每天早上六点多出门,晚上一两点才回家,因为怕打扰家人,于是和妻儿分房睡。有一天他就不解地问太太,为什么小孩子每天晚上啼哭得这么厉害?郭太太终于忍不住说:“因为你已经三个月没拿钱回来了!”为了节省奶粉钱,太太只好给孩子喂米汤,结果孩子一到晚上就哇哇大哭,米汤吃不饱。
  内有家计煎熬,外有创业的风险及压力。工厂一开门,就有小混混来收保护费,不然就是生产线上的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