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人·新晋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商人·新晋商-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2000年获山西省优秀企业经营者称号;
  2001年获全区十佳企业家奖;
  2003年获全省建材行业优秀企业家称号;
  2004年获外贸先进工作者称号等。
  近年来,国家人事部、全国建材行业协会联合授予耿利虎同志全国建材行业先进个人,授予利虎集团全国建材行业先进单位。
  

李安民 善谋者胜(1)
山西安泰集团:布局百年
  速写
  2003年2月12日,安泰集团(600408)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交易。这是一个值得山西工商界纪念的日子,因为安泰集团开了山西省民营企业上市的先河。
  安泰集团董事长李安民个子不高,皮肤发黑,一副很朴实的农民形象,但在山西民营企业家群体中,李安民的创造力和开放精神却是出类拔萃的,说他是名副其实的“建设者、创业者和革新者”毫不为过。 不论从短期看还是长期而言,他都是一个卓有成就之人,不仅是在企业业绩面前,还是在诚信、负责、尊重、回馈社会等商德人格方面。
  他的安泰集团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在开放的、充分竞争的产业领域里取得成就的,而且这种成就具有时代最鲜明的特征;与此同时,他有着出色的经营管理思想,这种思想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和分享;他的身上带着儒家文化的浓厚痕迹,他的思想和风格打着中庸之道的强烈烙印。
  总之,他取得了我们这个时代最具时代特色的成功。从面对转型时期政策的不完善、市场竞争的不规范、社会价值混乱折射到企业内部的核心竞争力建设等等,他的管理风格中更多具有了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特征,也形成了今天引领行业潮流的安泰集团。
  艰难时世
  9岁时,李安民离开父母,只身从甘肃天水回到老家山西介休义安村。每天起早摸黑,既要上学读书,又要干家务活、干农活、照顾高龄祖母。
  年龄稍大一点,李安民就从数十里外的樊王沟往村里挑煤挣钱。少年时的艰苦生活,超负荷的重压,使李安民长得并不高大,骨子里却有一种超人的吃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性格。 初中毕业后,李安民应征入伍,*时,因为父亲的所谓历史问题,李安民被迫离开部队,当上了生产队会计,兼管队里工副业生产,一干就是10年。
  那些年,极“左”风禁锢着人们,搞副业的门路太窄了,而且要担风险。李安民顶着压力,想办法同吕梁地区社队企业公司挂钩,抽时间为对方跑铁路发运煤炭,由此为队里每月挣得三五个车皮。他又组织乡亲们烧土焦,利用挣得的车皮发运外销,养活了全队的几百口人。
  现在看来,在*时期组织乡亲搞副业,固然是生存的挑战,但同时也是精神上的挑战,当时代造就了一条漆黑一片的路时,李安民依旧能给自己的前方点一盏灯。
  看似寻常最奇崛的十年创业史
  1983年,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实行,农村三级所有制解体。做了10年生产队会计的李安民,早就看准了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
  于是李安民办起了晋中地区第一家私营焦化厂——义安安民焦化厂。李安民拍着胸脯对创业伙伴们说:办焦化厂,资金我自筹,炒下豆豆大家吃,打了砂锅我一人赔,我就不信不能脱贫致富。
  李安民自筹5000元办焦化厂,最初的炼焦工艺采用的是最传统的坑式土法炼焦,技术和设备都非常落后,但因投资小,见效快,适应当时中国短缺经济的需求,很快就积累起资金,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到1985年底,企业的资产就达到了100余万元。
  为了克服收入悬殊带来的消极因素,同时又要避免过去吃大锅饭的弊端,李安民在企业体制上进行了第一次大胆改革,把本来属个人的资产化为股份,拿出30%分给职工,变私营企业为股份制合作企业,名称也改为“义安焦化厂”。这是李安民在山西省乃至全国第一家搞股份制的,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李安民 善谋者胜(2)
在这种经营机制激励下,企业得到高速发展。另一方面,为了防止行政干预,坚持企业独立自主的经营权,李安民选择了“无行政主管部门的集体企业”这种特殊的模式,得到有关部门认可。
  1993年,经山西省体改委批准,李安民组建了山西安泰国际企业(集团)股份公司,形成了一个多种经济成份共存的股权式跨国集团公司,为冲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创造了良好的经营机制优势。
  中国民营企业的创业历程是各不相同,对于民营企业的起家、发家史和“第一桶金”,成为人们探寻这个企业发展的最初的关注点,而对安泰集团来说,呈现给记者最清晰的是:安泰集团的成长过程更是安泰的产业发展过程。如从安泰集团产业发展的视角来看的话,安泰从1983年到1992年的10年间,可视为产业单一提升阶段;如从更形象的角度来审视安泰的话,是安泰企业用了10年时间完成了企业的创业史。
  技改成就新高度和产业链
  在李安民第一个10年办企业的过程中,有一条很重要的主线,那就是从1985年到1992年,企业先后投资2500万元进行了4次大的技术改造。 最初的土法炼焦生产周期长,产品质量差,适应范围小,环境污染严重,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也与国家环保政策不符。当时介休几乎是“村村点火,镇镇冒烟”。
  李安民第一次就投资20万元,将坑式土法焦炉改造为LL型焦炉,实现高空集中排烟。 第二次是1986年,投资100万元引进萍乡炉。第三次是1987年,投资600万元,自行设计、研制“介休一号”。 第四次是投资1300万元,把“介休一号”改造为JKH…89型焦炉。这样产品质量和“三废”治理取得了实效。
  李安民的原始积累和很多民营企业最大不同的是,安泰10年的创业,主导产业单一化,围绕炼焦主业的规模扩大和档次提高不断进行技术改造,为企业的扩张进行原始积累,原始积累是从不断改造传统产业,并通过实现跨越式发展得以实现的。
  与此同时,在多年的实践中,安泰集团抓住三废综合利用这个关节点建立新产业,由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环保产业链。一是针对废渣的利用建立了焦化———冶炼———建材,即焦化厂生产的优质冶金焦外销,用其副产品煤泥和中煤生产的三级冶金焦来炼铁,用炼铁废渣生产水泥。二是针对废气的利用建立了炼焦炼铁———发电———生产产业链,即将机焦和冶炼的煤气用于发电,电再用于企业生产,剩余部分外输。三是实现废水的闭路循环,即将循环水排入鱼池,利用罗非鱼进行生物软化,然后再推入生产。
  安泰集团通过这三条产业链,实现了废渣、废气、废水的资源化、效益化,达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并通过了ISO9002质量体系和ISO14001环保管理体系认证,产品行销15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每年出口焦炭都在100万吨以上。
  从这一系列颇具眼光的举措可以看出,李安民之所以成功,就是能俯瞰全局,领先潮流。能把一个企业领导好,并发展壮大,就必须对企业的全局情况有清醒的认识,使企业进行的各项改革能够领先时代潮流,那么就要充分了解时代的特点是什么?发展趋势是什么?会给企业带来哪些直接间接的影响?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始终处于不败之地。

李安民 善谋者胜(3)
在安泰发展的关键点上,李安民俯瞰全局,领先的潮流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上市——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
  从中国民营企业的整体发展来看,经过大起大落的民营企业不在少数,而如果把安泰集团和高速增长的民营企业来比的话,像安泰集团这样平稳、脚踏实地的稳步发展还不多见,用集团董事长李安民的话说就是不怕慢,就怕站。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李安民不仅仅是在企业的产业上有长远的战略,而对企业的未来,他更是站得高、看得远。
  应该说,安泰集团从1997年就开始筹划公司上市,当时计划发行B股,但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最终搁浅。2001年初,随着A股发行体制的改革,安泰集团进入了发行A股申请程序。
  在顺利通过一年的辅导期后,安泰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请文件,于2002年3月初上报中国证监会,并于2002年8月顺利通过中国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的审核。
  2003年1月20日,安泰集团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公开发行7000万股社会公众股。
  2003年2月12日,“安泰集团”股票(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交易,这样,安泰集团成为山西省第一家完全由自然人发起设立的上市公司,同时也是山西省第一家股票上市的民营企业。
  李安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安泰20年的发展是靠一点一滴的积累滚动发展的,安泰上市,一方面是解决了融资,但同时更主要的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民营企业健康发展问题,使之成为公众公司,把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这样使得民营企业后续发展得到了后劲,上市对企业的经营体制、管理体制都是一个巨大的推动。
  而在旁人眼中,能成为山西第一家上市民营企业,最根本的源头是李安民忧国忧民的奋进情怀和敢为天下先的气魄。
  现代社会每一次技术上的革新,都会带来一个大的跨越性的变化。如果在这样的技术革新的基础上,正好碰到了商业模式的革新,那么带来的革命将是更加巨大的。李安民正是抓住了这样的契机,所以他的经营思想如鱼得水,无往不利。
  百年大业初奠基
  安泰经历了三个飞速发展的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83年到1992年,围绕炼焦主业的规模扩大和档次提升,不断进行技术改造;第二阶段从1993年至2002年,安泰链形产业结构具备了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