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并不是建议你再回去上修辞课,也别觉得这书的作者是一群语法怪人,就等着你用动名词时揍你一巴掌,除非你自己特别喜欢(我们的意思是,喜欢动名词)。这本书是要告诉你,要坚持自我,重新用自己的声音讲话,给工作注入点人情味,注入点热情和幽默。
这样做回报非常大,主要是因为很少有人去尝试。周围都是垃圾信息,你会惊奇地发现,说话坦率一点、幽默生动一点,对你的帮助有多大。
此外,更重要的收获是在工作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声音去讲话。使用模板,整天埋在电邮里,总是按部就班、一成不变,这样做可能省点力气,但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工作之外的欢乐。以为这就能在小隔间里给你带来解脱,不过是傻瓜的白日梦罢了。
批评商务写作的平庸之作多得数不胜数。这些平淡无奇的书除了在语法上找茬,就没有哪一本能说出为什么商界的语言会如此沉闷,怎么会变成了这样。这正是本书最大的不同。
闹铃响了,醒醒吧。在工作中,你的个人风格、人情味和坦率的性格正被一点点抽走。让书呆子们发他们空洞的信息去,你的信息是为了沟通。Why
business people
speak like idiots
txt小说上传分享
目录
第一部分 含糊陷阱
摆弄行话、废话连篇、含糊其辞构成了含糊陷阱。如马克?吐温所说,我们应该坚持使用质朴、简洁的语言,短小、简练的句子,不要让那些肤浅、花哨、拖泥带水的语言偷偷潜进来。
第1章 商业用语像迷雾
第2章 精英用词最愚蠢
第3章 “我尽量长话短说”
第4章 当克林顿被问及“是吗”
第二部分 隐形人陷阱
商界的人尽讲废话就是因为他们丢掉了自己的声音,放任自己的个性被有组织地阉割。但一旦你压抑了自己的个人风格,那别人有什么理由会有人记住你或是要听你讲话呢。这就是隐形人陷阱。
第5章 像套中人一样沉闷
第6章 要真情,不要矫情
第7章 幽默是一种沟通力
第8章 电话成灾,邮件泛滥
第三部分 强行推销陷阱
人们都讨厌别人向自己推销,但愿意自己买。强行推销横在中间,损害了相互信任。但是你的个性和能表现出人情味的确会有助于你建立沟通、传达信息,还会因为讲话直率而得到尊重。
第9章 “以退为进”推销法
第10章 说好话未必讨喜
第11章 商界的票房毒药
第四部分 乏味陷阱
“乏味陷阱”说的是娱乐。公司有太多人表达了明确的信息,却没产生任何实质影响,原因就是,公司业务通常是枯燥的,你的工作就是把它变成让人感兴趣的故事和个性化的评论——这才是生活。
第12章 听众最恨找不到乐子
第13章 从听众的角度思考
第14章 故事比事实动人
第15章 形式和内容孰重孰轻
译后记
读者定位————————————————————————————
商界人士,工作中需要与人交流的行业,销售,公关
第1章 商业用语像迷雾(1)
我注意到你的语言质朴、简洁,用词短小,句子简练。英文写作就应该这样——这是当代的风格,也是最好的风格。坚持下去,不要让那些肤浅、花哨、拖泥带水的语言偷偷潜进来。
——马克?吐温
2000年,安然公司(Eron)的经营状况从任何角度衡量都是成功的,我们继续保持竞争优势,并在每个重要业务领域都巩固了领先地位。我们拥有或通过协议拥有充满活力的战略资产网络,从而能更加灵活高效地提供值得信赖的广泛的物流解决方案……我们已从一家以资产为基础的管道和能源生产企业转变成一个销售和物流企业,其最大的财富是完善的商业运作方案和充满创新精神的员工。
——《安然公司年报》(2000年)
商界的人除非被逼无奈要面对面直接和人讲话——比如一位英语老师手持突击步枪——否则我们都知道会听到什么:主菜是各种流行语加没完没了的无聊议论,让人没法下咽,甜点就更没多少实质的东西了。
摆弄行话、废话连篇、含糊其辞,这三样是当代商业用语中的活性成分,构成了含糊陷阱。这种陷阱尤其多见,我们知道布陷阱的是毁灭人类文明的恶人。(好了,并非真是这样,但这么说感觉真好。)我们称之为陷阱是因为那些满嘴行话、含糊其辞的人确实根本就不是恶人。
其实就是我们自己。
当谈话对象是朋友、爱人、猫和保时捷时,这些人都很擅长沟通,说出的话既正常又健康。但让他们做个发言或写篇新闻简报,并跟海德先生打个招呼时,拿出的发言足有80页,大谈“协同增效联盟”和“未来走向参与流程”。所有这些都像刮过听众的耳边风,以致第87号幻灯片上那惟一有价值的一个观点也没机会熬出头了。
不仅是浪费更多时间和精力的问题。想一下新闻简报。要做到短小精悍,并面向普通大众,新闻简报经过反复编辑修改,比几乎所有其他文章都更花心思。然而新闻简报似乎表明,文章花时间越多越糟糕。专栏1—1节选自IBM公司的新闻简报。
如果你要拿红色记号笔划去这篇简报中的缩略语和废话行话,你旁边路过的人可能得叫救护车了,因为看上去好像你血溅满篇。又有一例,这家提供技术服务的公司头脑精明,声誉也不错,可还是摆脱不了陈词滥调,冗长的商务腔让人一头雾水。
任何人要想同读者或听众沟通,含糊陷阱都是个严肃问题:我们生来就对那种腔调不感兴趣,从来就没感兴趣过。就像你走路或呼吸时不会想太多,面对当代商务交流中那些“空热量”或“做作的热量”,你才不会去动用很多沉睡的脑细胞,直接就打发掉了。如果你自己都是这样,你的听众又何尝不是。
含糊其辞的根源
如果说含糊陷阱是因为摆弄行话、废话连篇、含糊其辞而造成的,那应该问问为什么那些平常挺体面的人觉得有必要去折磨自己的同事呢。有外在的因素——“政治正确性”、风险管理的需要、从众心理,但也有更不值得一提的内在因素影响。
我,我——想想吧——怎么总是“我”
造成含糊的首要原因就是,商界的傻瓜关注自己胜过关注读者。IBM的新闻简报本想让读者了解点内容,但行话和缩略语帮的是作者,而不是可怜的读者。
一个人写文章要是沾染了模糊语,通常是因为他的目标是哗众取宠而不是传达信息。想打动听众最卑鄙的做法就是,说些听不懂的词让他们觉得自卑,因此要想打动听众(或在无话可说时)有条退路就是抛出几个套环,比如“价值定位”啦、“消费者心理占有率”啦、“生态体系”啦。这样说话人好似一个思想的发电厂,生产的理念高入云端,都不能用世俗的语言来表达了。当某个人一心想表现出能说会道来实现“矫枉过正”时,往往有种很奇怪的不自信在左右着他。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1章 商业用语像迷雾(2)
推脱逃避的普遍性
人们掉进含糊陷阱最终讲起话来像傻瓜,这第二个原因就是怕说话太明确。
在商业中我们希望能避开承诺。责任义务太吓人,所以我们就不停堆砌词语来包装自己的观点,什么都不放过,如天气总体情况怎么样,目前没法决定的12个理由,我们为什么都同意这个问题很重要,为什么一般要多研究研究再决定,等等。
作为对比研究,我们想想婚誓吧。按惯例都说“我愿意”,就三个字,干脆利落,无处可藏。不用从句来修饰,也不用冠冕堂皇地说“我们”来推脱个人的责任,就说我承诺要这样做。
很多含糊陷阱的根源就在于想推脱逃避。如果什么都不想说,你会设法用很多词说一通废话。读者会识破这点,也就不再费劲去找什么意义了。
美化枯燥生活:迈阿密应收账款
追求含糊还有第三个动机,那就是商界的傻瓜们不管具体做什么工作,都一直坚持不懈地想给自己这份赖以谋生的活涂上一层传奇色彩。商界在所有这种渲染下不再去谈论工作了,而是容许那些傻瓜摆出一副秘密特工或橄榄球四分卫四分卫,橄榄球赛中的一个位置,通常是进攻组的领袖。
谈到职业,世上基本可分成两类人。一类可以在鸡尾酒会上谈谈自己做哪行,不消说肯定会被团团围住,人们都想了解一下内情究竟怎样。如果你是国际间谍、演员或是体育明星,你的工作真是“酷”(从事职业研究的博士是这么说的)。
但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工作跟名气的关系不大。我们收发邮件、下载附件、保存起来、读读编编,有时还归档或复印,这样就丢不了。我们再发给其他人,他们改改格式,再发给另外的人。这些材料会储存一段时间,然后又找出来,到处摘点凑成篇幅更长的文件,这就成了我们说的“智力资产”(因为我们不想说这些是“大文件”)。
我们在加拿大当咨询师的一位朋友艾薇儿?戴尔说得一针见血:商界无聊得很,所以还没看到有哪部电视剧以“迈阿密应收账款”为题材上世纪80年代,电视剧《迈阿密风云》风靡全美,情节围绕暴力、枪械、毒品,扣人心弦。故文中说“迈阿密应收账款”这样枯燥的题材不会被拍成电视。——译者注。她的观点不难理解。但我们还是试着用下面这段体现一下:
棕榈树在办公大楼光洁的玻璃前摇曳。一个帅哥皮肤晒得黝黑,穿着价格不菲的西装,把法拉利车的钥匙交给门童,风一样刮进办公室。他冲那位超模眨了眨眼,然后打开了PPT文档(那位超模是在为《体育画报》拍泳装版照片的间隙临时过来做接待员)。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