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精神》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玄奘精神- 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世外道当然也包括在内。   

  这种看似不合规矩的霸道逻辑,也是一种高超的辩论技巧。   

  辩论与战斗一样,最重要的就是气势,用气势来压倒、摧垮对手的信心、打乱其阵脚。   

  既畏于玄奘本人的名气,又在气势上被压倒的顺世外道很快败下阵来,被玄奘驳斥得哑口无言,不过他倒是个坦荡守信之人,认输之余,就打算依约把头砍下来。玄奘还是没有答应他……让他履行誓言,得胜方是那烂陀寺,出名的却还是这个顺世外道。玄奘不但要把他驳倒,还要让他彻底服气。所以玄奘没有要他的性命,只是让他留在自己身边充当奴仆,以示惩戒。   

  与顺世外道的辩论在玄奘看来只不过是一次小小的插曲,真正的强敌还是那位小乘高僧般若毱多……在仔细阅读了他所撰写的《破大乘义》后,玄奘发现这的确是一部非常难解的经书。戒日王的命令随时都会到,如果连《破大乘义》都不难贯通,又如何去击败般若毱多?  

  当时那个被收为仆人的顺世外道就在玄奘房间里,心急如焚的玄奘就顺口问他有没有听说过《破大乘义》,谁知这个顺世外道不但听般若毱多讲过五遍,而且对这部经书相当精通。玄奘大喜过望,当即弟子拜师之礼请顺世外道为自己开讲《破大乘义》。顺世外道惶恐不已,觉得自己现在是奴仆,根本没有给主人讲经的资格。面的学术问题,玄奘又表现出了虚心务实的一面:  

  〃此是他宗,我未曾见,汝但说无苦。〃   

  意思是:这是别派的学说,我从来没有见过,所以你只管说,不要顾虑太多。顺世外道想了想,道:   

  〃若然,请至夜中,恐外人闻从奴学法,污尊名称。〃   

  意思是:如果是这样,那就请等到半夜,以免别人知道您向一个奴仆学法,玷污了您的名声。可见这个顺世外道本性不坏,还能替玄奘着想。到了夜深人静时,顺世外道才把《破大乘义》完完整整的解释了一遍,不但解开了玄奘感到困惑的几处难点,还让玄奘找到了其间的不少破绽,进而拟订破解之法。   

  知彼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要做的是知己。   

  玄奘觉得光有思想上的准备还不够,还需要有理论支持,于是就针对《破大乘义》写了一部《破恶见论》,篇幅是《破大乘义》的两倍多,并且得到了戒贤法师等那烂陀寺高僧们的一致称赞。当然,玄奘没有忘记那个从〃挑衅者〃变成〃有功之臣〃的顺世外道,于是就把他放了。重归自由的顺世外道又喜又惊,叩拜完玄奘后就离开那烂陀寺返回南印度。不过玄奘这一放,竟放出一堆大麻烦来,这是他万万没有料到的,我们回头再说。   

  准备完这一切后,玄奘觉得凭那烂陀寺高僧们的实力和《破恶见论》,即使没有他,那烂陀寺也已稳操胜券,所以再次决定回国。就在这时,玄奘的朋友,一个名叫伐阇罗的露形外道前来探望他。此人擅长算命,于是玄奘请他算上一卦。伐阇罗算完之后告诉玄奘,留在印度是最好的选择,回国也能顺利到达,但是会遭遇波折;至于玄奘的寿命,却只剩下十年,当然,如果上天眷顾,也许可以活得更长。   

  不过玄奘还有别的心事……在目睹了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后,〃取经〃在玄奘看来不仅是一种学习交流,更是保护佛典传承的必须,所以他边走边抄经,十几年来慢慢积累了数量庞大的经文和佛像,这些东西运回国才是他真正担心的,所以又把这个担心告诉了伐阇罗。伐阇罗让他不用担心,戒日王和鸠摩罗王都会派人送他回国。对于这两位君王,玄奘都是只闻其名而未见其人,他们又怎么会帮助自己呢?伐阇罗又告诉玄奘,鸠摩罗王已经派人来请您了,两三天就到,见到了鸠摩罗王,很快也能见到戒日王。         

▲虹桥▲书吧▲BOOK。▲  

第74节:第十一章 胜任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色(4)         

  说完这些,伐阇罗就走了,玄奘也开始着手准备各项回国事宜。由于玄奘学问大、品行好、声望高,而且为那烂陀寺立下大功,所以当他要回国的消息传开后,那烂陀寺的僧人们纷纷前来劝阻,在被玄奘婉言谢绝后,就前去恳求戒贤法师能够出面挽留。   

  戒贤法师应该是那烂陀寺中最洞悉世情也最了解玄奘之人,因而只问玄奘自己有什么打算。玄奘说,这里是佛降生的地方,我怎么会不想留下呢?但是我来印度的目的是求得大法,教化众生,又蒙恩师您传授《瑜伽师地论》,解决了我多年的疑惑。我游历佛迹,研习各派理论,觉得不虚此行,这才想把我所学到的东西运回国去翻译,使得更多人能感受到佛法,以此报答师父的恩情,所以才想早日归国。   

  听了玄奘这番发自肺腑的告白,戒贤法师十分感动,当即下令所有人不得挽留玄奘。   

  就在这时,伐阇罗的话应验了:鸠摩罗王派使者来到那烂陀寺,让戒贤法师把玄奘送到他那里去。那么,这位远在南印度的国王又如何会找上门来的呢?原来,那位被玄奘释放了的顺世外道回到南印度后,见到了当时在印度权势仅次于戒日王的鸠摩罗王,还在鸠摩罗王面前大大夸赞了玄奘一番。鸠摩罗王来了兴致,就想见一见玄奘,所以才派人送了封信给戒贤法师,希望他〃成全〃。   

  与般若毱多的辩论悬而未决,玄奘又要回国,鸠摩罗王又来横插一脚……思虑再三,左右为难的戒贤法师只好用玄奘要回国来婉拒鸠摩罗王。然而玄奘还没上路,鸠摩罗王的第二封信又到,态度十分强硬:玄奘必须先来见我一面,至于回国,我可以派人送他回到大唐,如果再推辞,就是看不起我鸠摩罗王!  

  一头是关系密切的戒日王,一头是得罪不起的鸠摩罗王,两头都开罪不得……戒贤法师没有办法,干脆来了个不闻不问,就这么拖着。鸠摩罗王不见玄奘人来,又等不到戒贤法师的答复,当即大怒,又派人送去一封信,言下之意是,那烂陀寺觉得他是个恶王才不把人送来,以前恶王们做得那些破坏佛法、摧毁菩提树的事情,我也一样能做到,当我带大军杀到那烂陀寺的时候,请您不要追悔莫及!   

  收到这封信后,那烂陀寺上下哗然:鸠摩罗王是出了名的好勇斗狠,谁都不愿那烂陀寺因此遭到劫难。   

  摆在戒贤法师和玄奘面前的有三条路:   

  第一,服软,送。现在把玄奘送过去,正在火头上的鸠摩罗王会怎么看那烂陀寺,会怎么对待玄奘?屈从于某个国王,对超然的那烂陀寺来说本来就是一种羞辱;   

  第二,等戒日王,不送。关系大乘佛教声望和地位的那场辩论还没下文,要是把玄奘送走了,戒日王来要人怎么办?到时候鸠摩罗王不放人又怎么办?   

  第三,直接送玄奘回国。这是最无奈的一个办法,而且只能轻装上路,根本不能携带那些海量的经卷;再者,玄奘当年就是偷渡出关离开大唐,现在取经有成,还让他偷渡回国,心理上接受不了。   

  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戒贤法师当即把玄奘找来,语重心长的希望他还是能去一趟,只要能利用这个机会改变鸠摩罗王对佛教的看法,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如果不去,后果就会十分严重,尽力而为就行。   

  是走?是留?去,还是不去?   

  面对危险,玄奘再一次大无畏的站了出来,他不能让那烂陀寺因为自己而毁于一旦。   

  玄奘一到,鸠摩罗王就带着大臣们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然后把玄奘请到宫中盛情款待。鸠摩罗王问玄奘之前为何没有前来,玄奘的回答很聪明,说自己当时学习《瑜伽师地论》还没结束,因此未能马上动身前来拜见。玄奘这样说了,鸠摩罗王也就不再深究,又问:   

  〃师从支那来,弟子闻彼国有《秦王破阵乐》歌舞之曲,未知秦王是何人?复有何功德,至此称扬?〃   

  也就是说,鸠摩罗王与玄奘对话并没有从佛经开始,而是由音乐展开。   

  《秦王破阵乐》是一部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歌舞剧,原本唐初军歌,主要歌颂唐太宗的英勇战绩,是由《破阵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破阵乐》原是隋末唐初的一种军歌,杂有龟兹乐之音调。公元620年(武德三年),秦王李世民击败叛将刘武周,使得建国仅两年的唐王朝政权得已稳固,社会相对安定。当时有人便把流行在隋末唐初的军歌旧曲《破阵乐》填上新词,用来歌颂李世民的功德。         

※虹※桥※书※吧※BOOK。※  

第75节:第十一章 胜任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色(5)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正月初三,李世民为庆祝自己的全面胜利,借春节之时宴请文武百官,并命乐工高歌猛奏《秦王破阵乐》。贞观七年(公元633年),李世民根据多年戎马生涯的经验,为这一乐舞绘制了左边圆,右边方,前有战阵,后有队伍的乐舞队形,即《破阵乐舞图》。   

  《秦王破阵乐》是当时唐朝最流行的一部大曲,它的流行不仅仅是因为囊括了那个时代最丰富、最精彩的音乐元素,更在于其雄壮激昂的曲调、恢宏磅礴的阵势象征着大唐王朝蒸蒸日上的国力和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可以说,《秦王破阵乐》就是当时的一首进行曲,是大唐王朝的国歌。能够在万里之外的印度听当地的国王提到最能代表大唐精神的曲目,玄奘岂能不因此而感到自豪!   

  〃然。此歌者,美我君之德也。〃   

  这就是玄奘简短而有力的回答:是的,这就是用来赞美我大唐皇帝盛德和功勋的那支大曲!   

  听了玄奘的话,鸠摩罗王流露出了对唐朝的由衷赞美和神往,玄奘该怎么说?是唯唯诺诺的称是,还是将话题转入自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