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精神》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玄奘精神- 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寺寺主,辩机则改住长安会昌寺,十余年间潜心修佛,于贞观十九年以谙解大小乘经论、为时辈所推的资格入选玄奘译场,成为九名缀文大德之一。   

  在玄奘的译经团队中,辩机不但年纪最轻,而且仪态风流、文采斐然。在玄奘眼中,辩机俨然就是年轻时的自己,因此对他格外器重。辩机也很争气,在出任缀文大德期间,由他译出的佛经就有《显扬圣教论颂》一卷,《六门陀罗尼经》一卷,《佛地经》一卷,《天请问经》一卷;随后他又参与了《瑜伽师地论》的翻译,负责一百卷经文中的三十卷,随即被玄奘钦定为《大唐西域记》的执笔者。         

▲虹▲桥▲书▲吧▲。  

第84节:第十二章 圆满人生,职业成就事业(7)         

  《大唐西域记》记载了玄奘在取经途中亲历和听说的138个西域国家或城邦的情况,范围包括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萨克共和国、吉尔吉斯共和国、乌兹别克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共和国、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或地区,详细记录了各地地理、交通、气候、物产、民族、语言、历史、宗教、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各方面的情况,对了解和研究古代中亚、南亚的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是重建印度古代历史的最重要的资料……不仅众多印度古代社会、历史的著作主要依据《大唐西域记》保留的资料写成,甚至连印度著名的那烂陀寺遗址,也是根据《大唐西域记》记载的线索发掘和复原的。在印度,玄奘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玄奘本人也已成为一个时代的见证。    

  然而就在这时,风华正茂的辩机却因与高阳公主私通之事被揭发而被唐太宗下令腰斩,一颗冉冉升起的佛界新星就此陨落。辩机之死,不但让玄奘失去了一个最好的助手,也给译场带来了极坏的影响……相传辩机腰斩那日,长安市民争相观看,一些人甚至开始借题发挥攻击玄奘和大乘佛教。   

  被玄奘视为衣钵传人的辩机死了。辩机不是玄奘,在世俗的诱惑面前,年轻的他沦陷在了热情美貌的高阳公主裙下,三十年短暂而华彩的生命换来的只是身后无尽的叹息和小说家们无穷的想象……   

  就在辩机死后不久,第二个打击紧随而至。   

  贞观二十二年七月,一代名臣房玄龄去世;随后,高阳公主与辩机私通案被揭发,辩机被腰斩……一连串的事件让唐太宗的身体和情绪越来越坏,他想到了玄奘,想让他来陪自己说说话。   

  接到唐太宗的传诏后,玄奘立刻放下手中所有的工作,星夜兼程的赶去陪驾。玄奘关心唐太宗,希望能够用佛法让这位伟大君王的身体好起来,同时,他也有更深层次的考虑……辩机之死不但给译场带来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也让玄奘看清了政治的冷酷无情,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只有终日陪伴在皇帝身边,才能避免有人趁唐太宗精神恍惚之际暗中攻击佛教。来到翠微宫后,玄奘一边给病重的太宗讲经说故事,一边在喜安殿继续翻译佛经。然而让玄奘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一个月后,戎马半生、叱咤风云、奠定大唐盛世基业的一代英主唐太宗便去世了,终年五十三岁。   

  玄奘对唐太宗的感情是十分复杂的,一方面,他是自己译经的坚定支持者,另一方面,他又无情的处死了自己最器重的弟子,但是在心底里,玄奘对唐太宗还是充满了感激和景仰之情。   

  在命运面前,人是如此的脆弱和渺小,繁花璀璨之后,留下的就只有心底的那一份坚持。   

  辩机和唐太宗的先后死去让玄奘突然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年近半百的玄奘突然明白了〃五十而知天命〃的真正含义,能够陪伴他的,就只剩下那无穷的经卷和佛祖像前那盏跳动的青灯……   

  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仍在长安慈恩寺翻译佛经的玄奘担心数量巨大的佛经遭遇火灾,于是请求唐高宗在寺内西院造一座石塔,用来保护那些珍贵的经书和舍利子。唐高宗很快批准了玄奘的请求。   

  这座石塔原计划有三十丈高,后因耗费太大而改为砖造,仿印度攀堵婆式设计塔形,每层塔的中心都储藏有大量舍利。半个月后,砖塔建成,即现在的西安名胜大雁塔。次年,唐太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的《述三藏圣教叙记》也被刻成石碑树立在砖塔南门两侧,书写碑文者正是贞观、永徽年间首屈一指的书法大家褚遂良。   

  玄奘在世时,这座砖塔并没有明确的名字,直到三十年后砖塔倒塌(当时玄奘已经去世),女皇武则天才与王公贵族们一起集资重修了一座十层高的佛塔,并正式命名为大雁塔。   

  从外型和结构上看,大雁塔与中国传统的砖塔石塔完全不同,玄奘在他的记载中也提到是模仿外国制式而建。那么,大雁塔的灵感究竟来源于哪里呢?         

。←虫工←木桥 书←吧←  

第85节:第十二章 圆满人生,职业成就事业(8)         

  在之前的讲述中我们曾提到,玄奘在那烂陀寺附近游历时见到过一座〃鸽子庙〃,在鸽子庙的东面有一座塔,就叫大雁塔。也许是大雁塔奇特的造型给玄奘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也许是佛祖化身大雁舍身成仁的故事太过感人,也许是忘不了那段在那烂陀寺求学的美好时光;也许,他还想到了麹文泰,想到了辩机,想到了唐太宗……   

  玄奘是执着的,他会用一生来完成自己的信念与理想;   

  玄奘是倔强的,他要以自己的方式来追忆一些事、一些人。   

  随着时间而流逝,这些人和事都会化作历史的碎片,但是一千三百多年后,当我们站在大雁塔前,这座俨然已是玄奘法师化身的古塔在历经沧桑风雨之后依然耸立,依然是那般的倔强而挺拔……   

  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二月,玄奘圆寂于玉华宫,一代高僧就此辞世。   

  玄奘的一生是成功的,从取经到译经,他用毕生的精力实现了自己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他的成功超脱了普通意义上的功利色彩,从个人角度来看,他做到了职业和事业的完美结合,从现实角度来看,他把个人成就与象征大唐、象征民族的时代精神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从这个角度看,玄奘是用职业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又用事业成就了整个时代的精神,这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高度,也让职业和事业的分界线不那么清晰,让二者都成了人生目标,这也是当代职场人个人追求的最高境界。   

  附 录   

  大唐三藏圣教序   

  太宗文皇帝制   

  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盖闻二仪有像,显复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像显而微,虽愚不惑;形潜莫覩,在智者迷。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抆其旨趣,能无疑惑者焉。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城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虚。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乱。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谐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抒理,广彼前闻;截伪存真,开兹后学。是以翘心净土,法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证。积雪晨飞,途间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云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诚重劳轻,求深引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菀鹫峰,瞻奇仰异。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一乘五津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合,苍生罪而还福。   

  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升坠之端,惟人所托。譬夫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其花;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方翼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   

  皇帝在春宫述三藏圣记   

  夫显扬正教,非智无以广其文;崇阐微言,非贤莫能定其旨。盖真如圣教者,诸法之玄宗,众经之辄(足属)也。综括宏远,奥旨遐深。极空有之精微,体生减之机要。词茂道旷,寻之者不究其源;文显义幽,履之者莫测其际。故知圣慈所被,业无善而不臻;妙化所敷,缘无恶而不翦。开法纲之纲纪,弘六度之正教;拯群有之涂炭,启三藏之秘扃。是以名无翼而长飞,道无根而永固。道名流庆,历遂古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