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说钱-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美丽的贝壳钱通行了一千年
  用什么当钱最好,我们的先民老祖宗,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摸索了很多很多年,估计没有2000年也差不多吧。
  最合适当货币的东西,应该具备几个条件:本身要有较高价值,来源稀少(物以稀为贵)、耐用、易于保存、便于携带、个头儿大小差不多。
  尤其便于保存这一点,很重要。如果拿鸭子来做货币,你还得养活它,有成本在里面,不能计入价值。而且万一死了,这“钱”也就没了。不过古人拿家禽、牲畜做货币的时候,还比我们幸运一点,牲畜死了,好歹能落下肉吃,全家美餐几顿。
  现在,你把钱扔进基金公司,说给你“蒸发”掉70%,你一点脾气没有,连肉汤都喝不上。因此北京现在流行一句话:“就算我二大爷(二伯父)开的基金公司,我也不买。”
  寻找合适的自然货币,其历史是漫长的,聪明的古人终于找到一样东西,符合所有条件,那就是海贝。
  海贝是一种海洋软体动物。它的壳,是枣核形状的,中间裂开一条带齿的缝,外表光洁漂亮,有花纹,坚硬不易碎,大小都差不多,最适合做货币。最重要的,是它资源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出产很多,可避免贬值。
  中国古代的贝币原料,出于对质量的要求,主要是从海南来的。那时候海南还没收归华夏版图(后来是汉武帝收进来的),属海外无主领土。中原和海南,不仅隔着个大海,还隔着长江以南的“百越”地区,交通不便,路途遥远。运一麻袋贝回来,其本身价值就非常高了,拿来做货币正好。

第一篇 中国最古老的钱产于海南(3)
古人这下不用赶着鸭子或背着老牛皮去买东西了。
  怀里揣一把贝壳就出发,体面,不占地方,方便得多了。它又是以个数为单位的,好计算。这就跟现在的“钢蹦”差不多了,一只羊,10个贝,一头猪,8个贝,妥了!
  那个古老的年代,按理说顶数海南人最富裕了,全华夏最大的造币厂就在那儿。大海滩上,一退潮,“货币”到处都是,动手捡就是了。估计那时候就有“造币专业户”,成天的捡海贝,运海贝,给中原地区提供资金。
  这个“海贝本位制”的货币体系,从夏代开始,一直实行到秦灭六国,最后才废止,前后总共有1000多年。
  1000年,这得有多长?一般人没概念。咱们这么举例吧,说说从现在起倒退回去1000年是哪一年,大家就能有点概念了:是宋朝的第三个皇帝宋真宗时代。够久远的了吧?那时候的首都开封遗址,如今已经被冲积土埋在地下14米了!
  而咱们现在习惯使用的现代意义的纸币,是从那一年开始的呢?
  是从1906年,八国联军都来过北京以后了。是那时户部银行(后改名大清银行)发行的。当然在此之前,外国银行就已经在中国发行了纸币,各省官办银号也自行发了纸币,但也早不了多少。这才多少年?100多年。跟1000年能比吗?
  这下你该明白了:像是发财的“财”、贸易的“贸”、购买的“购”、货物的“货”、资本的“资”、赔偿的“赔”,账本的“账”,还有“贵贱”、“贿赂”等等汉字里边,为什么都有个“贝”字了吧?
  这就是文化,是大伙挂在嘴边的“中华文明”!
  没钱还能叫朋友吗?
  要说中国的古文明博大精深,一点也不假。最了不起的,是它从来没中断过,这样,4000年以前的信息,很多都能保留到现在。
  这个信息的载体,就是咱们使用的汉字。你比如说,刚才说了那么多带“贝”的字,这个“贝”,现在是简化了,半个方框里是个“人”字。啥意思?解释不了。而繁体字是直接从甲骨文、钟鼎文沿袭下来的,保留的信息就比较全。
  那考考你吧:繁体字的“貝”,里面有两横,你看像什么?
  是——钱串子!
  下面那两撇,要我看很像是是绳子穗儿,不过可能画的是一只手。总之,象形文字就是一幅画,能给我们非常逼真的图像。
  这才是纯粹的*!古代的贝币,为了方便携带,免得坐马车散落了,在贝上都要打孔,然后用绳子串上,就跟后来的铜钱串子一样。
  这个,有商代的出土文物为证。
  商代的墓葬里,普遍都有贝币随葬。其中以随葬一枚贝的为多,钱来得不容易,埋一枚意思一下就行了。不过,多的也有好几千枚的,那都是超级贵族的墓地了。公元前1200年左右,商代有个君主叫武丁,他的诸多妻子中有个叫“妇好”的,墓葬位于现在的河南安阳,1976年那年,考古队一家伙就从中挖出来6680多枚贝币。
  这位贵妇,相当于后世的皇妃了,随葬的钱,起码也得有今天的十几万吧,看来那时候的一枚贝币,比今天的一元钱的币值要高多了。
  这些挖出来的贝币,就都是打了孔的。商代的贝币,先是流行细孔,后来大伙富裕了,钱越来越多,就流行大孔,好串得更多。最后这也不行了,就把贝壳磨小,让它变轻,一次背它几百个也不累,这就叫“背磨式”贝币。
  那时候,货币的计算单位,不是一枚、两枚,而是“朋”。注意了,这又是一幅画!。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一篇 中国最古老的钱产于海南(4)
把一串贝币穿好,挂在腰带上,你看,这两边垂下来的钱,是不是就是个“朋”?至于每串多少枚,后人不大清楚,古人常说“五贝为朋”,不过现在一般认为是10枚贝为“一朋”。
  《诗经》就提到过这个“朋”。在《诗经?小雅》里有一句:“既见君子,锡我百朋。”这里的“锡”字是“赐”的异体。这诗是说:一个学生,去见老师(君子),老师赏了他一百“朋”钱。在古时候,这是数量惊人的厚礼。古代人真是不可琢磨,收学生,还有倒搭钱的!
  一串钱,垂下来两边的数量一样,价值一样,这就是“朋友”这个词的词源吧。成语说“朋比为奸”,也是这个意思,两人一样坏!
  朋,原来是来自钱。
  是啊,发展到今天就更是了,没钱,还能叫朋友吗?
  再多的海贝也不够用了
  商王武丁,宠爱他的女人,在她死后用一大笔钱随葬。这说明,自古以来爱情就有价。
  读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我是80后,是现代人,跟你那些陈芝麻烂谷子有什么关系?”
  哦?你再说一遍。
  听着,我问你:你跟你最亲爱的人在亲热的时候,激情耳语时,你叫她(或他)什么?
  “宝贝!我的宝贝儿啊!”——是不是?
  什么叫“宝贝”? 宝贝就是热带海洋里的单壳贝类。这不就是古代的钱吗?
  宝贝,就是贝币,是那种又大、又饱满、又漂亮的高品级贝类。那你不就等于在喊:“钱啊!我的钱啊!”
  好,算你狠,你不用中文,用英文:“我的baby啊,我的baby!”那我听着更直接了:“我的‘贝币’啊,我的‘贝币’!”
  别笑。爱情真是无价的吗?跟金钱无关吗?无关怎么会扯出“宝贝”来?
  你看,无论我们谁,只要是在中国文化中长大的,都避免不了文化遗传,无论你自觉还是不自觉。
  贝币的使用,是在中国早期文化形成阶段,因此它的影响源远流长、烙印深刻。
  不过,大量使用贝壳,终于使得这种海产品供不应求,估计海南那边资源已经枯竭了。经济发展了,货币却跟不上,怎么办?
  还是那句话,车到山前必有路。到了殷商后期,渐渐出现了“代金券”——仿贝币的铜币。这是我国最早的金属货币,但不等于后来的铜钱,它是用青铜做成贝币的模样,也是枣核形状,有的还有齿缝。只有这样,人们在心理上才能接受它为一种货币。
  这也是一种文化心理传承。铜在当时虽然是较为贵重的金属,但毕竟还不能和海贝比。
  现代也有这样的例子。1984年的时候,新成立的上海飞乐音响公司,曾向社会发行每股面值50元的股票1万股。这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发行的第一张上市股票。这种股票的样子,就设计成跟钞票差不多,人们才容易承认它的价值。
  此外,到了西周时期,除了贝币仍是主要货币外,人们也使用铜块做货币,它的价值大小,要用秤来称。因此,这种铜疙瘩(当时叫做“金”),是我国最早的“称量货币”,也就是货币的价值要按照重量来计算了。
  上世纪70年代以后,在江苏的古吴国遗址就多次发现过这类铜块。1983年在河南洛阳、陕西的西周墓中,也发现过随葬的青铜块。这些,都是金属货币即将登上历史舞台的前奏曲。
  总之,贝币的出现,跟商业开始发达有关;而金属货币的冒头,也跟当时的商业发达程度有关,还跟当时青铜铸造业高度发达有关。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一篇 中国最古老的钱产于海南(5)
这就是货币与经济活动的联系。所以,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货币形态。在漫漫4000年中,贝币让位给金属货币,自己变成了装饰品;金属货币又让位给纸币,自己变成了辅币。风水是轮流转的。
  现在,通行了百年的纸质货币,也让出了一部分阵地给信用卡和网上银行。这种演变,势必要积淀在我们的文化中。
  一切都有文化的根。我常听见有人说:“现在的人怎么这么财迷?”其实不是现在的人如何如何,而是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就是一个务实的民族,积累财富是一种天赋,这种文化已经熏陶了几千年了。
  成不成功看钱包,这已成了思维的本位,并不意味着某人贪婪,就是在道德上有问题(当然,贪婪也得守法)。
  也许,4000年以后的恋人们在亲热的时候,没准儿会抱着对方喊:“信用卡!我可爱的信用卡啊!”你信不信?
  一切皆有可能。
  青铜器时代的事情谁也闹不清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