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次崛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第九次崛起-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二章    第二次崛起:大一统的开始(3)
在杀蒙氏兄弟和李斯之间,胡亥还干了一件事,那就是大规模捕杀秦始皇的兄弟姊妹,给胡亥的理由很简单,他的位置来得不正,他的兄弟姐妹们必然不满,早晚会谋反,所以,这些人都要杀。结果,赵高在咸阳一次杀了胡亥的12个兄弟,在杜邮碾死了胡亥的6个兄弟和10个姐妹。另外,还有一批大将,此时,秦始皇的儿孙们差不多都被杀光了。
  而胡亥干的最后一件事就是将章邯逼反。
  当胡亥最后知道陈胜的大将周文已经打到距离咸阳只有30公里的戏水时,还算明智,总算这次没把人扔进监狱,而是来了一次奴隶大解放,把在骊山做苦工的数十万人改编成军队,交给章邯统帅,结果周文败退。章邯一路追到巨鹿,许多造反者来支援,但却来而不打——秦军的威望还在,所以没有谁敢和章邯作战,最后只有天不怕地不怕的项羽一阵狂冲,解了巨鹿之围。但也就是解了围,章邯没受多少损失,然而他却投降了,因为赵高正在计划除掉章邯,所以他一气之下投降了,否则,无论项羽多勇猛,刘邦多狡猾也根本推翻不了秦帝国,他们还没有那个实力。
  有了胡亥这个皇帝,有了赵高这个权臣,什么样的帝国能抗得住?
  汉武帝玩出了官本位
  刘邦、萧何那批人死得差不多后,曹参对刘盈说,你不如你老爸刘邦,我不如萧何,所以他们定下的规矩我们就别动了。窦太后主政后,这个信奉黄老哲学的女人告诉儿子刘启等人都要读《老子》、《庄子》,所以文帝、景帝期间皇上基本不做什么事,任由经济自由发展,结果形成了“文景盛世”。但当武帝继位后,这个强势皇帝要干他想干的事,要打击匈奴,发动战争,结果汉帝国的经济转上了战时经济,为了筹钱,官方介入市场,盐铁成了国家专营,从此形成了国家垄断。
  《史记?循吏列传?公仪休》中有一个“拔葵”的故事,说得是战国时鲁国相国公仪休提出“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担当了公职,那么无论他的官职是大是小,就都不应该再经商,因为他已经“受大”,就不能再“取小”。有一次,他吃了老婆种的蔬菜后觉得味道很不错,于是拔光了自家园子里所有蔬菜,不让家人拿到市场上去卖;又有一次,他发现家人织的布很好,就立刻把家里的织布机一把火给烧了,他说,我已经做了高官,家里再种蔬菜,和靠种菜为生的人抢市场,那他们还怎么活啊;家里再织布,那靠织布为生的人又怎么获利啊。
  可是实际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才是真理,而且还附带有另一个真理,那就是人会得陇望蜀,越来越贪,越富有越贪婪,越有权越沟壑难填,这既是人类生存的真理,也是经济学的真理,还是政治学的格言。平民百姓为了一己之私不得不艰苦度日,想办法逃税;汉武帝为了一己之私,不惜用立国70年的国家资本实现他的宏图大志,就是这两条真理的经典案例。
  陈胜有句名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说出了人的本质:不管你是贵族、国王还是神汉巫婆,大家*了都一样,都是人。夏商周2000多年的宣传还是没改变这一真理,最后还是被陈胜一语道破。但陈胜又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谁是燕雀?平民百姓,那些服苦役的人。谁是鸿鹄?鸿鹄之志又是什么?陈胜揭竿而起为的是什么?造反,造反的最后目的是什么?他当皇帝。所以,他的鸿鹄之志就是风水轮流转,该他陈胜当皇帝了,跟着陈胜的一批人该当王侯了。所以,陈胜的两句格言可以归结为一个道理:贵族论是胡扯,人只要有机会就要造反,就要争取当皇帝。。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二章    第二次崛起:大一统的开始(4)
当了皇帝的人不是达到了最高目标,有的人就是那种永远都有“鸿鹄之志”的人,秦始皇就是这样的人,汉武帝也是这样的人,陈胜也是这样的人,不过陈胜的起点是苦役,秦始皇和汉武帝的起点是皇帝。如果把全世界的古今中外的皇帝、总统、元首汇总观察一下,也会发现,在这一群体中也和普通社会一样,有为所欲为的,有奋发图强的,有安于享乐的,有野心勃勃的:商纣王、尼禄就是为所欲为的;孙中山、越王勾践就是奋发图强的;刘备的儿子阿斗、南唐后主李煜就是安于享乐的;成吉思汗、亚历山大、秦始皇、汉武帝、希特勒就是野心勃勃的。皇帝、元首这一群体总人数占人类总人数的比例极小,但整个人类历史就是被这一小撮人牵着鼻子走。
  韩非子在《五蠹》中曾说“私行立而公利灭”,他用矛盾对立的手法说,私利和公利是对立的,其实这话真是真理,私与公就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关键就看怎么处理了,换句话说就是你是要私还是要公?对于秦始皇这类野心勃勃的皇帝来说,他需要实现他的鸿鹄之志,这就需要掌握大量的资源和力量,所以,他当然要公。韩非子接下来就说了,要实现皇帝的国家政策,那就只能“抑私就公”。
  秦始皇给刘邦做了一件很好的嫁衣,那就是《秦律》。《秦律》为什么是好嫁衣?因为这部法律有200万字,非常详细,极其缜密,不要说行业法令,就是人们的言行举止、穿衣戴帽都被规定得很详细,司马迁就说“秦法密如凝脂”。有了这样一部法律,刘邦建国后就只需要简单修剪一下,适当放宽松就可以用了,所以,汉朝的典章制度、法律法规基本是继承了秦朝,这时候刘邦、吕后、窦皇后等人就可以把黄老的“无为而治”思想当成国家治理思想,所以,从刘邦到汉武帝未掌权前这70年里,汉朝的臣民是最幸福的,“轻徭薄赋”的环境大大地让一部分人富了起来,大部分人尝到了甜头。
  一句“轻徭薄赋”可能很多人没有感受,那么换作现代数字很多人就会惊叹了,那是什么概念!汉文帝时国家已经欣欣向荣,财政收入年年有结余,因此,文帝来了一次大减税,税率由原来的十五抽一减到三十抽一,也就是说这大减税可真是大减,税率一下降低了整整50%!今天,人们已经很了解,美国一遇到经济低潮、经济危机什么的,减税就是重要的调节手段,但汉文帝时期早已使用这种手段,这也说明汉文帝时期实行的是自由经济。
  司马迁在他的两本经济学专论《平准书》和《货殖列传》中早就表达过他的经济学观点:“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趋利避害是动物的天性,这就是自由经济的基本出发点,所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很多人都知道黄河在历史上多次改道,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个现象:黄河在东汉以前经常泛滥成灾,尤其是在西汉时期,但在东汉及以后长达1000年的时间里却有了相对很稳定的安流期,为什么?因为东汉的连年战乱导致黄河中游地区变农为牧,或者干脆农牧具废,结果是黄河中游地区地表植被得到恢复,黄河由此在东汉时期形成了稳定的河道,此后的1000年里基本稳定下来。这说明什么?中国在西汉时农业已经相当发达,导致黄河中游地区由于大量耕种破坏了地表植被,黄河由此泛滥。农业是社会的基础,因此,农业的发达也就表明商品经济能够发达。因此,汉惠帝能够奉行“复弛商贾之律”,汉文帝、汉景帝时实行“网疏而民富”的政策,所以,“文景之治”的时候诞生了一大批富豪,卓文君她爸就相当于一个四川矿业集团的董事长,手下雇佣着数千打工仔,所以司马相如千方百计讨好卓文君。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二章    第二次崛起:大一统的开始(5)
另外,“文景之治”期间还产生了一个中产阶级,整个汉王朝社会虽然没有形成今天美国那种“纺锤形”社会,但也形成了优良的“子弹头型”社会,社会中除了顶层的王公贵族之外,还有不少中产阶级家庭。这一时期出现了非常繁荣的商业局面,《汉书》说当时有很多行业都相当繁荣,“佗杂业,不中什二,则非吾财也”,这话什么意思?意思就是很多行业的利润率都在20%,想想看,如果行业的利润能达到20%的利润率,那文景之治时的商业的繁荣与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繁荣还有什么区别?“以获利为目的的交易行为”这时候已经成了社会的普遍行为,也就是说,文景之治时的社会已经是一个标准的商业社会,而且规模巨大,大宗商品交易在这时也已经屡见不鲜,如卓文君之父的矿业企业集团,数千工人的一个大型企业,这在四川还不是唯一的,像卓家这样的大型企业还有不少,在全国就更多,这时的商品交易规模就可以用庞大来形容了。另外,当时各分封地还有一项很重要的权利,那就是货币发行权。当时,发达的商业需要大量的流通货币,文景期间的经济政策规定,只要各封地发行的货币成色达到法定程度就可以进入市场流通。而且,政府并不是货币发行的唯一单位,一些有资质的大商业企业也可以自行发行货币,也就是说,这时已经有了早期金融企业。因而,甚至可以说,如果文景之治得以继续,并稳定地持续一段时间,汉朝很可能成为世界第一个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王朝——这不是一时头脑发热的臆测,汉初这70年的经济自由程度在此后再也没有出现过,连后人啧啧赞叹的宋、唐、明也没有这样发达的商业,因为后世无论是宋、唐、明都再也没有实行过真正的“清静无为”,黄老之道再也没有成为国家政策,因此,从根本上就不存在真正的自由经济环境。
  然而,从刘邦到汉景帝几代人养的鱼被汉武帝一网打尽,为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