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喜欢一些冒险行为;
他喜欢谈论政治,来劲的时候,恍惚以为自己就是国家主席或者美国总统;
他喜欢跟人争论各类政治、社会和民生的话题,如今这些人大都成了博客或BBS上的网虫;
他可能常常制定计划或参加会议;
他总是希望以自己的意志影响别人的行为,如果影响不了别人,他会有失败感;
他喜欢在社会团体中担任职务,当被人称为“老大”、“头儿”的时候会暗自高兴——也许,从当学生时候开始他就特别在意自己是否当得上班长;
他喜欢检查与评价别人的工作;
他喜欢社交,但他更喜欢结交的是有权势、有名望的人物;
……
·传统型
传统这个字眼就意味着循规蹈矩,意味着一板一眼和按部就班,意味着缺乏流变——传统型的人正是如此。他们喜欢按计划办事,习惯接受他人的智慧和领导,自己不谋求领导职位,不喜欢冒险和竞争。他们顺从、谨慎、保守、实际、稳重、工作踏实、忠诚可靠、遵守纪律。
在日常活动中,他们的行为偏好可以很明显地观察到,诸如:
他们会把桌面和房间整理得特别整洁;
他们可能只喜欢抄写,但不太喜欢真正意义上的写作;
他们喜欢为领导写报告或公务信函,但在报告起草之前如果没有得到领导的明确意图,他们基本上写不下去;
他们常常检查个人收支情况,并严格按照收入情况来支配花销;
他们有时候会担心哪里可能失火、哪里可能漏水或哪里存在失窃的隐患,虽然这些担心并不总是表现为强迫症;
他们对细节更为关注,但大局观却颇为欠缺;
……
从霍兰德对传统型人格者所罗列的适合职业来看,具有传统型人格特征的人,是你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见过的如下这样一些人:
他们是些不会给你惹麻烦和添乱的安分人;
为什么要了解职业性格?(15)
他们是些你只要不犯他,他就决不会侵犯你的老实人;
他们是些你可以将一笔巨额现金委托给他,却大抵不必过于担心他会在其中做什么手脚的厚道人;
他们是些你交代他办什么事,他会保质保量按时为你办完,既不会短斤少两,却也不太可能出色得超出你的预期的那种刻板人。
总之,传统型人格者是些你既不担心他工作干得不好,也不能期望他的工作表现出色得大出你的预期的那些人。
由是观之,传统型的人适应的职业类型主要是各类文件档案、图书资料、统计报表之类相关的各类科室工作,诸如会计、出纳、统计人员、办公室人员、秘书、图书管理员以及保管员、邮递员、审计人员、人事职员等等。
第三座里程碑:麦克里兰
20世纪50年代初,二战之后的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急速膨胀,因此,对外交官在数量、质量上的需求也都跟着“水涨船高”,选择大量合格的外交官,就成为当时美国国务院的一个头等大事和“头疼大事”。
美国早期选拔外交官的做法是这样的:从美国顶尖的大学里挑选出前10名的毕业生,经过培训,然后上任。但问题跟着就来了,在实际事务中,人们发现,这些毫无疑问都是高智商中的高智商者,却经常会犯一些别人看来是特别低级的外交错误,在具体的外交事务处理上,这些高智商人物却往往显得相当的弱智。这种情况屡屡出现,使美国国务院开始反思选人标准的问题。他们发现,以智力因素为基础选拔外交官的效果不理想,许多表面上很优秀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却令人非常失望,其原因在于传统的能力测验,在预测的效率方面已经显得不足,导致了不公平。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哈佛大学的麦克里兰博士应邀帮助美国外事局设计一种能够有效地预测实际工作业绩的人员选拔方法。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麦克里兰应用了奠定胜任素质方法基础的一些关键性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对工作表现优秀与一般的外交官的具体行为特征的比较分析,识别能够真正区分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通过一系列的行为事件访谈,麦克里兰发现了杰出外交官的三项核心胜任力,即胜任素质:
——跨文化的人际敏感性;
——对他人的积极期望;
——快速进入当地政治网络。
显然,这三项核心胜任力都不是智商,也不是什么工作经验,而与人格特征、情商有关。
直到1973年,麦克里兰博士才发表了一篇题为“测量才能而非智力”的文章,这标志着胜任素质运动的开端。虽然他仅仅通过一些可以得到直接观察的外在表现,对人格、智力、价值观等方面的因素在工作成效上的重要性有所肯定,而且三种核心胜任力的理论在跨文化、跨行业的普适性上,显然也存在不足,但他引用大量的研究发现,说明了滥用智力测验来判断个人能力的不合理性。此外,他还对人格心理学家莫瑞的“主题统觉测验”进行了修改,在此基础上通过主题统觉测验来测量个体的动机,增强了其客观化程度,并使之适合于团体施测。此后,胜任素质的概念在企业界也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
职业性格是如何构成的?
职业性格归根结底是人格在职业可能性、职业成就上的体现,因此,我们将尝试从人格特质、情绪适应、自我概念、认知特征和动机取向这五个方面入手,分别讨论性格与职业适应性问题,并针对这五个构成单元,稍带探讨如何考察自己与他人的职业性格等一些问题。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为什么要了解职业性格?(16)
·人格特质
每个人都有一些或是得自遗传、或是儿童早期就已经相对定型了的性格特质,也叫人格特质,人格特质对于一个人适合做什么工作、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是一些几乎没有改变的可能性的决定性因素。特质是人格的基础,是心理组织的最基本建构单位,每个人都首先以其生理为基础而形成一些稳定的性格特征。
特质之所以是稳定的,是因为它是与生俱来的,即那些由遗传和生理决定而受环境和文化影响微乎其微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人的基本特质早在一岁左右就开始表现出来,而在精神分析学者看来,这些特质在六岁左右就已经基本定型,并且保持终生。
试图去改变一个人的性格特质,是世界上最吃力不讨好的事之一。你不能在狼的身上“培训”出羊的脾性来,同样,你永远无法让一个天性多愁善感的人一生装着麻木不仁,因为这些都不是能学得来的,而是由遗传的某些生理的、神经化学性的因素决定的。人首先是遗传的产物,然后才可能是环境的产物。
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关于人的“气质”的研究,古希腊一个叫希波克拉提斯的医生,认为人体内存在四种体液,即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后来,一个叫加林的古罗马医生根据这一“体液说”,认为每一种体液都具有热与寒、干与湿两种性质,不同的人体内占优势的体液不同,因此人的气质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和黏液质四种:
多血质的人如春天般的奔放热情;
胆汁质的人如夏天般的暴躁易怒;
抑郁质的人如秋天般的多愁善感;
黏液质的人如冬天般的冷漠无情。
虽然四种体液说用现代眼光看是缺乏科学依据的,但这种划分,为古人“认识自己”提供了一个方便法门,而且,这种划分在某种程度上还确实是相当有效的。
过去,人们在对待性格问题上,有一种非此即彼的观点:一个人不是外向的,就是内向的,实际上,绝大多数人既不完全是外向的,也不完全是内向的,而是既外向、又内向的,是更为外向一些或更为内向一些。因此,人格心理学家们研究人格特质,是把每个人的人格都看作是可以从某个维度上去分析的,不同的人只是在同一维度上所处的位置不同罢了。就是说,从特质上分析一个人的人格,更关注的是用有效的方法去描述中间状态或混合状态。
一个人身上的人格也有不同层次的区别:
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小说或戏剧的主角,往往被作者以不无夸张的笔法特别地突显其首要特质。如林黛玉的多愁善感,鲁智深莽撞的同时粗中有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曹操的多疑狡诈等等。首要特质并非人人都有。比如收视率非常高的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作为戏剧的主角,编导和演员都着力塑造他的首要特质:憨厚而执着的一根筋,但剧中其他人物虽然性格各异,编导却并不刻意突出那些次要人物的首要特质。一个有着突出的首要特质的人,总是或显得惊世骇俗、特立独行,或被人不待见,
或充满了魄力令人心向往。
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中心特质。林黛玉的清高、聪明、孤僻、抑郁、敏感等,都属于中心特质。职业性格分析与评鉴,也主要着眼于一个人的中心特质,而不仅仅只是首要特质——事实上,许多人身上其实是无所谓首要特质的,大多数人是普通的,甚至是平庸的,平庸得跟我一样。
为什么要了解职业性格?(17)
最后是次要特质,即一个人某种特殊的偏好或反应倾向,比如偏好某种颜色的衣服,闲暇时喜欢收拾房间。我一个当记者的学生就有“收藏癖”,见啥都舍不得丢弃,搞得自己的家像个废品仓库。这个偏好只是他的次要特质。一个人某些体现在生活工作细节中的行为习惯,总有特定内在的心理基础,这些习惯是中心特质的某种外显与写照,因此也不可不察。美国现代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说:“当我们以外在的角度观察有生命的动物时,最先打动我们的事情之一,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