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型公关:如何做好品牌营销与传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异型公关:如何做好品牌营销与传播-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⒍鹊挠呗酆诤凶印W楹隙嘀滞绻ぞ摺⒚教遄试炊允录写ィ录畔⒃谙喽钥煽氐暮诤心诓欢狭驯洌敝烈蠓段У挠呗邸!诵畔⒖占浼次癇lack…Box”,简称“B…BOX”。这也是我一直主张的所谓“黑盒子”理论。为此华迅传播机构专门将一个会议室更名为“黑盒子”,将“B…BOX”作为华迅传播开展事件营销,进行娱乐化传播的核心方法论。

    因为网络社会化,就犹如一个媒体“黑洞”,我们只有充分将一个事件或话题在社会化媒体中进行自由开放的投放,才能判断关键点、引爆点,同时从中捕捉具有培养价值的话题作为品牌传播的核心方向,再经过导向培养,才能有效引导事件和话题向我们需要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商业传播的目标。

    当然,无论主动发起的事件传播,还是媒体带来的“飞来横祸”,舆情管理都是必须如影随形。舆情管理不仅仅是一个危机管理的课题,而且是所有传播活动必须具备的工作环节。它是传播顶层设计的必然一环。这是网路社会化传播环境带来的结果。

    对于舆情管理,许多理解和认知都还停留在传播危机监测和预防的认知上。事实上,传播危机对于一切发展中的机构都是不可避免的。监测和应对是两个并驾齐驱的工作,不再是两个独立的工作环节。出现负面信息时,许多机构往往陷入被动应对的局面,只有通过“媒体沟通、协调”解决问题。虽然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但一则事实上结果已经产生,很难彻底清除,二则被动挨打,后期也将遭遇不良机构的循环猎杀。在虚拟世界中,负面信息本身无可避免,重点要关注日常技术优化和信息“欺骗”,有效遏制小规模负面冲击。在大面积危机来临时,我们才能结合社会资源综合处理,以期得到良好的结果。
第一节 碎片化、微矩阵都是浮云(1)
    1。1我们都是那只猴子

    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它看到结满桃子的桃树,就摘了个大的,拿着往山下走;一会儿,它路过一片玉米地,就扔掉桃子,掰了个大的,捧着继续往山下走;又过一会儿,它路过西瓜地,就又丢掉玉米,摘了个大西瓜一路抱着往山下走;它忽然又看到前面出现一只可爱的白兔,就又丢掉西瓜,去追兔子。结果它什么也没得到,只好空着双手回家了。

    说到这则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故事,也许很多人第一时间内马上会想到这是在告诫我们不要贪婪,告诉我们要踏实。这没错,可如果将这故事放在我们的传播行业来看,我们其实可以做一个新的解释,那就是,我们面对的西瓜、玉米、芝麻太多了,多到我们都无从选择,无从取舍。※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请你现在试着回想一下,打进入传播行业以来,你所能叫得出名字的营销或传播理论及概念有多少,湿营销、微矩阵、定位理论、360度……我们就是那只猴子,我们前面和后面都有着太多的芝麻或西瓜——我们无时无刻不被很多新的传播概念、新的传播理论所包围着。

    一方面,这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快节奏,也是我们心态的浮躁而造成的,前面的A理论还没消化完,还没好好理解,马上就来了新的B理论。我想,每个传播相关的从业者都会有这样的感受,特别是近几年,当你向客户兜售整合传播时,客户问你湿营销怎么做,而实际上客户也不知道湿营销是个神马。这个圈子的每个人都患上了“躁郁症”。因为要随时随刻更新自己的理念,每天都处于胆战心惊、无安全感的状态,我们就像大腕里的那位神人:

    一定得说最新的词,

    站就站在传播界的最高处!

    直接和国际大师最先进的传播理论接轨,

    最不济也得与台湾传播界沾上边,

    什么碎片化呀,湿营销呀,微矩阵呀能给客户喷的全给他喷上,

    特能装13的那种,

    一到客户那,甭管有谱没谱,

    都得跟人家说我能

    全部是最新潮的概念,倍有面子!

    提案再拿一个iPAD,

    就是一个字——装,

    你要是跟客户来实诚的,

    说我们共同学习,我不知道那个啥

    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

    什么叫成功的传播人士你知道吗?

    成功人士就是

    我新,我能,我装

    都是能的没有不能的!

    所以,我们做传播的口号就是,

    不求效果但求装13

    另一方面,其实这也反映我们的安全感缺乏,我们的不自信。你仔细想想,从你进入这个圈子来,所听到的、所看到的,甭管是方案中的,还是书籍里的,实际上绝大部分都是舶来品,而舶来品往往都会有一个毛病——水土不服,人本来就是针对外国的情况而归纳总结的理论,虽然对于中国的传播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但他们又不是毛主席,知道“到哪个山头唱什么歌”,更何况更多的作者都连中国在哪都不知道,所以对中国的传播也就不太具实际的操作性了。

    “肾虚”的思维习惯

    如果说你肾虚,你肯定很不高兴。

    但我们做传播的确实“肾虚”了,因为我们现在追捧的东西,推崇的理论,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既不是从中国的生活中来,也不是从中国的实际工作中来。你说它能不虚吗?

    但这也不能怪我们,谁叫我们中国文化向来是浮躁和投机取巧的,正如郎咸平所说,我们的文化里是只看表面现象,不研究真正的本质原因。那如果不懂的怎么办?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就派上了用场了——概念化、虚化它。
第一节 碎片化、微矩阵都是浮云(2)
    传播学上的一些基本逻辑和套路,被我们翻过来翻过去,包装了一遍。记得新浪微博刚火的时候,就有N多微博营销大师跳了出来,什么答案营销、什么微博终极秘密武器……各种空谈,而这些大师也受到了很多追捧,但事实上,他们本身经营过的微博却门可罗雀,只能靠水军和僵尸自说自话。

    这种在没做潜心研究前,没有真正掌握传播本质前,就拿着营销理论的酒瓶,往“新瓶”——新生的传播方式上套,再进行一定演绎和发挥,这能不“肾虚”吗?

    这种思维习惯,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思维习惯,也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思维习惯。当然,我们做的是商业传播,商业是追求利润。虽然不求厚道,但至少也得靠点谱吧。。19zs。

    以上说的微博营销,就是不靠谱的典型。如今新媒体的传播格局还只是一个雏形,就夸夸其谈自己已经窥见微博营销的秘密,已经掌握了微博的终极武器,这不仅是对客户的不负责,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肾虚啊!

    还有一种不靠谱的情况是,一味靠着概念和理论夸大自己的传播解决方案,其实,解决方案可能只需要寥寥几语就能说明白的,非得要堆砌上自己所知的所有传播概念,以为这样就让方案看起来够丰富、够炫。幸运(抑或不幸)的是,客户还愿意被忽悠。也是,并非每个客户都是朱元璋,朱元璋对于这样的冗文是这样处理的:

    明太祖朱元璋手下有个叫茹太素的大臣。一次,他给皇帝上了一本一万七千余字的奏折,侍从读到六千多字,朱元璋仍不知所云,读到一万六千余字时,才谈到正题。朱元璋不禁勃然大怒,令手下将茹太素杖打了五十大板。朱元璋后来对茹太素说:“你那几条建议若明直写来,几百字就足够,何尝遭次杖打?”

    这样不靠谱地做传播,虽然不至于挨杖打,但会导致传播工具显得神秘化,本来一个传播工具,理解起来本就是很难,即使理解透彻,也并非整个团队的人,可能是团队的高层理解了。而你跑到客户那说运用这个传播策略,运用那个传播战术,等到真正执行的时候,执行的人不一定懂那些个策略和战术,那又何谈靠谱?

    说了这么多,你发慌了吗?反正我是慌了。

    1。3安全感没了

    不仅我们做传播服务的慌了,客户也慌了。

    以时下最火的微博来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里,几乎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空气里都充斥着“微博”这一个词,也到处都有好为人师的人告诉你,做服务的要给客户推微博,做市场的要给老总提微博,但有没有效果、怎么做,都是两眼一抹黑。

    于是,我们就到处打听,到处取经,但仍是一头雾水。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里,最是缺乏安全感,出门怕砍腿党,地铁怕乘扶梯,喝奶怕三聚氰胺,吃肉怕瘦肉精,结婚怕小三,呼吸空气怕……所以,传播没有安全感也算正常。

    但人如果一直没有安全感,就很容易变成亚历山大,抑郁了、迷茫了、发疯了,所以我们还是需要找到解决的办法。

    而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让我们潜心研究,回归传播的本质,挖掘传播的发展轨迹,这样我们传播才会更给力。
第二节 人类传播的进化史(1)
    2。1传播的进化史

    说起传播史,没多少历史可吹的西方学者会只谈当代传播史,但对于我们五千年文明的炎黄子孙,我们的历史则几乎覆盖了全球历史。所以,我们谈传播,就要谈人类传播的进化史,这样也不至于妄自菲薄。

    【口头传播时代】

    人类传播的历史应该说始于人类语言的产生,这是口头传播时代。语言之所以产生,其中关键动因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需要,而这也是传播的本质。在这个时候,能够突出体现传播特征的有两件事情:

    一件是用于生产劳动的号子,它不仅是对大众的沟通,也凸显了传播的灵魂——有效性,有效的鼓动了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