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过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企业过冬-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企业开始成批倒闭,人们开始紧捂原本并不丰满的口袋,楼市快塌了,股市也下了……
  怎么办?
  政府开始新政频出,企业家开始苦思对策!
  冬天不可怕,可怕的是冬天会冻倒或冻死一批又一批没有生命力也没有什么抵抗力的怕冷或只习惯生活在温暖如春的温室环境中的企业和企业家。
  冬天并不可怕,如果你有过冬的良方,或者早已适应了冬天的生活环境和气候环境,那么冬天只会让你的身体更加的强壮。
  这是企业过冬的“是”。
  然则,企业过冬还有更多的“非”。
  冬天来了,来得有点不是时候,来得有点出人意料,来得有点过于惨烈,来得让个人和企业及政府没有太多甚至没有丝毫的准备,仓促应战,战而无果,错失了很多做强和做大的机会,加大了升级和转型的成本,恶化了本已愈演愈烈的两极分化和城市差距。
  然而,对于任何个人或企业来说,冬天已然来了,怎么办?
  冬天毕竟是冬天,这是自然界的循环,亦是社会进步的年轮,既来之则过之,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渡过好,过好它。
  为什么要写《企业过冬》
  任正非的《华为的冬天》开启了企业冬天的理论先河。七年过去了,华为已成长为千亿级企业,而关于企业冬天和企业过冬依然只是停留在口号和呼声的程度上。面对着三十年一遇的企业冬天,大大小小的企业急需如何过冬的系统方法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0月底,趁在北京应邀参加商界传媒集团举办的“2008最佳商业模式中国峰会”之余,与优派传媒毕方芳、弘文馆杨文轩等几个朋友聚会之时,当我谈到准备出一本有关企业如何过冬的专著时,立即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和充分认可。
  作为一直从事营销咨询和企业实践工作的我,便开始了《企业过冬》的艰苦之旅。
  但作为曾经出过几本拙著的我,确知这其中的辛苦和煎熬。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辛苦创作活,几乎没有多少理论支持,创造和创新本身就很痛苦,再加上还必须不能负了朋友们的认可和坏了读者的心情。而且,时间紧,从开始构思到交稿,不过两月时间。要完成这么一件有难度的专著的策划及撰写事宜,的确不容易。
  但我还是很乐意地开始了这项自我挑战。
  第一, 这件事虽然是一件相当辛苦的苦差事时,但却是一件利人利企利已的好事情;
  第二, 好在从事企业实践和营销咨询工作多年,有大量的企业和客户实践积累,再加上平时喜欢动动笔,瞎琢磨一些理论和体系,这也为完成这件难事提供了主观基础。
  于是,欣欣然就开干了起来。
  但当真的开始动脑和动笔时,依然还是苦白了不少头发。也因为时间关系不得不放弃一些咨询和传播客户的服务。毕竟这是一本难度不小的开创性的专著。
  企业到底该如何过冬
  当历经30余天的日夜煎熬之后,当敲打完最后一页时,压抑苦难多时的心情终于可以缓一口气了。虽然未必所有的读者都会满意,甚至还会有人扔砖头,但好歹用心去写了,也尽力了,也做好让大家来批评和指正的思想准备。
  不敢说《企业过冬》非常完美,但却是第一本系统深入专业研究企业冬天及企业如何过冬的专著。
  企业如何判断冬天来临?历史上的世界和中国企业顺利过冬的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如何评估企业的过冬能力?为什么有些企业能历经寒冬而更加茁壮成长?企业如何像动物一样过冬?企业如何避免在冬天犯战略性错误和方向性失误?如何在管理和营销上做足过冬准备以顺利过冬?……
  所有这些,我想读完本书后,都可以在书中或多或少找到答案!
  如果说,自然界的冬天就是你正处于地球上离太阳较远的某个地方,只有达到最远点之后才可能逐渐返回最近点,那么企业的冬天则就是你的企业正处于离市场和消费者较远的某个时候和地方,企业过冬的本质就是企业能够与之生存的生态环境保持趋同甚至趋前。
  在本书中,我尝试分析了16种最长寿动物的过冬本领及对应的16种企业的过冬哲学及方法,以及结合多年的咨询实战,创造性地提出了静领导、精品牌、热产品、软传播、厚人才以及全体检的过冬理论体系。
  同时,结合自身多年的企业和咨询实践及理论思考,为企业提炼了扩张、升级、转型、维持及收缩五大战略,在管理上,则是如何为明天备早餐、如何兵将一体、如何无为中有为、如何长短跑混跑、如何逆势抢人寒冬敛才,更重要的为企业如何在营销上解决生存难题提出了优生优育打造热产品、鸡叫式软传播、厂商一体化三重奏、下乡去在希望的田野上、从跑马圈地到区域打穿等最为实用且实效的营销道法术。
   txt小说上传分享

30年的春夏秋,10年的大寒冬?(1)
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
  有人说,中国的改革开放30年,是10年的春天10年的夏天再加10年秋天,现在正在进入10年的冬天。果真如此吗?有这么悲观吗?
  30年的春夏秋
  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只是短短的一瞬,但它却影响或改变了许许多多中国人一生的前途和命运;影响或改变了我们这个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国家的前途和众多企业的命运。
  30年改革开放把古老的中国带进了现代化的快车道、把封闭和半封闭的中国带进全球化融入世界经济融入世界主流文明、为中国重新崛起提供动力机制和体制保障。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效率与公平尤其是效率比30年前大大提高了。从法学角度看,法治在逐渐替代人治,秩序和公正正在建立;从政治学角度看,国民的公民权利比30年前大为增加了等等。正如茅于轼先生所概括的,30年最成功的是财富的增加,人们的自由度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不论如何评价,几乎人人都不会否认相比30年前,社会的物质财富更为丰富了,人们在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方面大大改善了。
  1、 把古老的中国带进了现代化发展的快车道
  我国的现代化发端于160年前的西方入侵,侵略者带来了近现代工业文明,但救亡压倒一切,革命、战争不断,现代化夭折。1949年建国后本可以认认真真地搞现代化,但“革命”(阶级斗争)又压倒了生产。现代化的努力几经曲折,是1978年的改革开放把中国带进了现代化的快车道。1978年GDP总量仅3624亿元,2007年已达到246619亿元,年均增长,增长速度极为罕见,中国经济从一度濒临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人均GDP过2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列和工业化中期阶段。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快跑者,如果没有意外,中国还将有长达20年的高速增长。
  2、 把封闭和半封闭的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和世界文明
  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30年前的我们关起门来搞“社会主义建设”,沉浸在“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封闭经济之中。改革开放打开国门,赶上了产业大转移、资本大流动的全球化的浪潮,中国人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真精彩,真有“洞中才数日,世上已千年”之感。正是得益于全球化,中国经济才能够超速发展和跨越式进步,中国人民开始享受到现代化的成果。 同时,正是30年前的改革开放,结束了闭关锁国的半封闭状态而走向现代文明,正如一度向北的九曲黄河,最终还是向东流入大海,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重新逐步融入世界文明,人权、法治、公平、正义、自由、平等、博爱等普世价值日渐成为我们文明中的核心价值。
  3、 为中国重新崛起提供动力机制和体制保障
  改革开放本质上是改制度,改规则,立新规,回归常识,回归人性,回归主流。正是由于改革的市场化取向,重新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我国经济才得以重新崛起,奋起直追,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增长到占7%以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日益加大,据统计,从2005年起,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占14%以上,并逐年提高,仅次于美国而排世界第二位。如果不出意外,我国GDP总量可望在30年后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

30年的春夏秋,10年的大寒冬?(2)
更重要的是,30年的改革开,实现了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春夏秋,一是从指令性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二是从无所不包的、家长式的全能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的有限政府;三是从人治转向法治。这三个层面的转型有快有慢,但其进程远没有结束。在转型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冬天悄然已至。
  10年寒冬来了?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让国内的企业也感到了阵阵寒意。于是人们发出感叹:一个严酷的冬天突然降临了!此时此刻,敏感的管理者已经开始着手寻找过冬的方法和必要的过冬装备。但对于大多数企业家来说,首先还要“观天象”,他们在这“换季”的时刻,更想知道中国企业的外部生态环境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个冬天的寒冷程度到底如何!在这个冬天里,谁会最先被冻死,又是谁将顽强地挺过严冬,迎来新的春天?
  2008年,我们经历了太多的巧合。正值华尔街愁云惨淡,“一个时代的终结”的论断此起彼伏的时候,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三十年,迎来了十七届三中全会,启动了又一个改革起点。但恰恰又是在这个时候,源自美国华尔街的金融风暴,也让国内的企业,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外向型企业感到了阵阵寒意,而且这股寒流正在蔓延,我们已经听到了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发出感叹:一个严酷的冬天突然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