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管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第一管理-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则,经常对下属进行规章制度教育,以警告或劝诫不要触犯规章制度,否则会受到处罚,就像炉火通红,不用手去摸也知道炉子是热的会灼伤人;遵循确实性原则,只要触犯规章制度就一定会受到处罚,就像你如果碰到热炉肯定会被灼伤;遵循即时性原则,处罚必须在错误行为发生后立即进行,不搞秋后算账,因为在碰到热炉的同时就立即会被灼伤,而不是在以后某个时间;遵循公平性原则,处罚对每个人都是一样,不管是谁,碰到热炉都会被灼伤,概无例外。按照“热炉”法则处罚,制度的魅力才能体现出来。
  检验处罚的标准,仍然是文化。合理的处罚,能够得到被处罚人的认可,得到其他员工公平性的认可,得到企业文化规范的认可,处罚才有效果。
  2,最危险的地方凭什么最安全
  谁想在随时可能爆发的火山口上居住?谁想和随时都可能爆炸的炸弹终日相伴?恐怕没有几个人想去尝试,太危险。
  当然,人们可以躲开火山口,但军队打仗、矿山施工却离不开炸药。无论炸药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多么密切,也可以想象出生产炸药是安全风险相当大的工作。靠生产炸药起家的杜邦公司,现在是世界上著名的安全生产典型。刚开始,他们也经历过爆炸,有过死亡,有过巨大的财产损失。创始人老板杜邦于是决定,把家安在生产炸药的厂区。工作的时候是和危险打交道,工作之余,吃饭、睡觉也都没离开炸药的危险区。按照中国人的话说:杜邦不是找死吗?不,他也想活着。他是在给自己增加压力,白天、夜晚,工作、生活,都在危险区,才能逼迫自己辨识危害,控制风险。他的这种直面危险解决问题的精神,带动了整个企业员工安全工作的态度,已经从个人的一种努力上升为企业的精神动力。
  我大学毕业后曾经有段时间在河南油田水电厂工作。去的时候,我就听说过“雷公电母”,电力企业安全的风险很大,“电老虎吃人不眨眼”。企业也曾经出现过“电老虎”伤人的事件。可现在这家企业的情形大不一样了。安全是厂里天天讲的话题,党政工团都在做安全工作,黑板报、文艺演出、厂里的网页,安全总是最显眼的主题。全厂还有个安全文化的造星运动,谁安全工作,认真仔细排查隐患,就会获得荣誉、受到尊重。所以,整个企业里,员工们学技术保安全蔚然成风,有人备课给工友们讲课,有人做安全防护技术的发明创造,还有人自己动手将安全操作知识编辑成册。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七章  抓安全,要靠文化的力量(3)
我在“电母”身边工作时间比较长,对她的脾气也比较了解。但是,对“雷公”还是有些陌生。2006年,我参加安全大检查,到访我国中部和南方的石油石化企业,才知道什么是“雷公”企业。
  石化企业、炼油厂、化工厂,集中了有毒有害、易燃易爆这些“要命”的安全风险。进入厂区以后,你会发现到处都是“骷髅头”,到处都是“防毒面具”,到处都是“防火防爆”,视线所及,满眼都是各类安全标志,就像走进了地雷阵。你就会想,搞不好哪一脚踏错,“轰”的一声,就会发生不可收拾的局面。
  记不清是哪部电影的一句台词,“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这样的情节大概是,我方和敌方斗智斗勇,我军的侦察员或者地下党员,打进敌人内部,往往进入了敌人的心脏部位。电影放到一多半,观众才“哇”的一声,原来对方将领的秘书、副官就是我们的地下党员。还有的电影表现的是“最安全的地方最危险”。电影的主角是个好人,已经回到了驻地,周围都是人民群众,可他的身边暗藏了敌人的特务奸细,随时准备干掉我们主人公的性命。
  在企业里,“最危险的地方”要变成“最安全的地方”,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处在“雷区”,危机四伏,险象环生,中石化的安全生产工作还能够保持在全国各行各业的先进地位,成为中国企业安全的标志,靠的是什么?按照中石化高层人士的说法,受益于10个方面——
  一是大局观念,“保安全就是保政治,保安全就是保稳定,保安全就是保大局”。
  二是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全员动手,综合治理”。
  三是安全管理的治本之策,重“三基”,查“三违”,反“三个主义”。重“三基”是重视基层建设、基础工作和基本功训练;查“三违”是查违章指挥、违章操作和违反劳动纪律;反“三个主义”是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好人主义。
  四是“一岗一责”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责任很明确。
  五是安全监督,“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监督管理。
  六是到位的安全检查,“严之又严,吹毛求疵,铁面无私,六亲不认”。
  七是对生产经营状况的安全风险和隐患的识别,“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链长面多,连续作业”。
  八是强化自身的约束机制,包括“完善制度,练好功夫,打好基础,落实问责”,还有“乱世当用重典治,重病须靠猛药医”。
  九是下功夫治理隐患,讲究“见大风于青萍之末,扼隐患于未然之时”,采取“总部监督、分级管理、企业负责”,用“四定”作保障:定整改方案,定资金来源,定项目负责人,定整改期限。
  十是对待事故的调查处理有科学的态度。中石化认为“任何事故的发生都应归咎为管理上的失误”。事故原因要水落石出,吸取教训要刻骨铭心,事故处理要痛之切肤,事故整改要举一反三。
  中石化的治本之法,可以归结成两个字——“文化”;如果用四个字表达,就是“安全文化”。
  实际上,“安全文化”这个词从国际上来说,也是诞生于“最危险的地方”。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出现事故以后,1986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召开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评审会。在这个会上,不仅是在谈保障安全的技术性措施,而且提到了一个新的概念,也是企业的安全管理中带有革命性的词汇——“安全文化”。两年以后,国际原子能机构把安全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管理原则,要求所有的核电厂、所有与核电有关的领域都要进行贯彻。随后,美国宇航局在安全管理中让“安全文化”飞上了太空,也促使“安全文化”成为国际安全管理的潮流。
  2005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包括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安全投入“五要素”的安全管理治本之策,把安全文化作为“五要素”之首,摆到了中国所有企业家的面前。
  

第七章  抓安全,要靠文化的力量(4)
3,安全文化就是金钟罩、铁布衫
  现在的企业界,对安全文化有着很多误解。有不少企业打着安全文化的旗号,说的做的却“驴唇不对马嘴”,就像一个文化人,看上去很有文化,尽干些没素质的事。常见的有这么两种类型:
  一种是说“以人为本”。哪一家企业的安全文化不是以人为本,可是好经念歪了,在有的企业那里变成了“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也没有大错,但他把这个“和”字做足了,变成了“一团和气”,组织氛围成了你好我好大家好。在安全管理上也推行民主评议,安全干部在留任、升迁、降职时,不是看安全业绩,而是凭评议的票数,这是很多企业的普遍做法。结果,出现事故无关紧要,得罪了人丢了票可不是好玩的,丢了票也就等于丢了乌纱帽。
  还有一种片面理解安全管理——就知道严厉,没有人情味,人文关怀缺失。一个人出事故一个班组受株连,一个岗位出事故,前后左右的兄弟统统下岗。这样做就会出现如下局面:上级夜间查岗时,值班人员轮流睡觉、轮流放哨,大家想的不是生产,而是如何对付检查人员。这说明,严厉管理的结果,往往会掩盖问题,并没有真正消除隐患,并不是本质安全。
  什么样的安全管理是安全文化?任何企业都已经有安全文化,只是表现的强弱不同,强弱区别的标准,就在于大多数员工的安全意识是不是在一个频率形成共振。安全文化,是一种企业组织和人群对安全的追求、理念、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是被大多数人接受,形成组织氛围的东西。
  属于安全文化的内容有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也有制度范畴和行为范畴。打个比方,就像一个包了一层又一层的盒子,最外面一层是表层文化,是显而易见的安全标志、口号、宣传品;揭开这一层,第二层属于制度文化,是企业发布的各种安全规章制度、规程、工作指引等文件化的材料;剥开第三层,进入深层,是行为文化,是每个岗位人员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并且是带有群体特色的行为方式;最里面的核心层是观念,是在员工中形成的安全共识,是企业安全目标和各项规程在员工心目当中的认识、认可程度。
  下面几种现象可以强化对安全文化的认识。
  蜜蜂飞行的路线是一个圈儿一个圈儿地迂回前进,苍蝇的飞行是打对钩直线式的直来直去。有人把几只苍蝇和几只蜜蜂关在一个大玻璃箱子里。时间长了,发现它们的行为方式相互感染,蜜蜂画得不那么圆了,变成椭圆,向苍蝇的直线靠拢;苍蝇打的对钩也不太直了,变成弧线,在向蜜蜂学习。
  我们还知道有关“夫妻相”的说法。夫妻俩生活时间长了,生活方式、吃饭的口味儿、说话的方式、一颦一笑都在接近,面部表情甚至面相都在接近,让人们一看就知道是一对夫妻。
  有位业务员自豪地讲他有一个本事,走进任何一家公司办公楼,10分钟之内,就知道这家公司员工的精神状态、企业的发展前途。松下幸之助也说过:“我只要走进一家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