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管理: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红色管理: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愿景确立的是组织的主体、本源,使命确立的是主体的目标。其逻辑是:组织先要有自己的理想,然后借助于“组织”这个平台来实现。很多组织在描述使命的时候,有时候把使命与愿景合二为一,这表明该组织把组织的主体与目标合一。这种情况下,组织所提出的使命大多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体,是一种基于愿景的使命。
  接下来的价值观则是对企业愿景和使命的具体展开,它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理由浓缩成组织独特的文化要素或理念要素,我们也可将其视为核心竞争力的表述。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企业最基本和持久的信仰,是组织内成员的共识,一般3~6条。譬如,麦当劳的“Q、S、C、V”精神,IBM的“尊重人、服务、卓越”三原则。
  从以上分析来看,企业愿景和企业使命的逻辑关系是,企业使命是企业愿景的一个方面,换句话说,企业愿景包括企业使命,企业使命是企业愿景中具体说明企业经济活动和行为的理念,如果要分开来表述企业愿景和企业使命,企业愿景里就应不再表达企业经济行为的领域和目标,以免重复或矛盾。
  很多企业也使用“企业宗旨”一词,企业宗旨意为“企业所在社会环境所决定的企业经营的最基本目标”,绝大多数企业都有这一理念,但从现实情况看,绝大多数企业的宗旨不外乎“客户满意、员工满意、股东满意、社会满意”或此类表述的变形,更多像金字招牌,亮一下自身企业对客户、员工、股东和社会的价值,实际上对企业内外都没有实际意义,且有时与使命之间也存在一定重复。
  

第二章 让成员看到希望(5)
托马斯?小汉森在描述IBM核心价值观时说,IBM的核心价值“深深铭刻在我父亲的骨子里”。就他父亲而言,这些价值是生命的准则,要不惜一切代价保存,要在一个人的事业生涯里一心奉行。对一个优秀组织而言,在年复一年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战略必须改变、产品线必须改变、目标必须改变、权限必须改变、管理政策必须改变、组织结构必须改变、奖励制度必须改变,而惟一长久不变的是其核心的价值理念,它像宗教信念一样,随着时间的演变,积累并渗透到企业每个员工的骨子里,成为他们行动的准则。
  中国共产党比任何组织都清晰地描绘了组织的目的、蓝图和路线,使组织的每一个成员对组织的“使命”、“愿景”、“价值观”都了如指掌,并且把这一切具体化为每一个组织成员的理想和目标,由此产生了不可思议的组织战斗力和组织凝聚力,成为现代企业组织学习的标准和楷模。
  与中国文化不同,西方文化多注重“目标”等概念,而对“使命”、“宗旨”等词语关注得并不多。西方管理学本身就未能将愿景、使命、共同价值观等概念界定清楚,而中国企业在借鉴西方管理学时,也在未明确区分愿景、使命、共同价值观等概念的情况下,就仓促上阵了。
  有很多企业在设计和展示本企业的企业愿景和企业使命的时候,经常因为对概念的理解和定义、认同不一致,而出现在甲企业里的企业使命,在乙企业里是类似为企业愿景。
  大多数人还将共同价值观与企业文化混为一谈,甚至认为企业文化囊括了共同价值观。实则不然,共同价值观要高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在形成共同价值观这种信念后,在履行使命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和沉淀下来的,但很多人都把他们的顺序搞颠倒了。
  所以很多中国的企业即使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管理学上的意义、看到了红色管理的价值,但大多数并未得其精髓。红色管理理论认为,关于纲领和愿景的理论是红色管理最精华的部分之一,其对中国企业的启示,无论如何评价也不为过。
  一般来说,愿景是企业未来10~50年欲实现的宏大远景目标及对它的鲜活描述,其作用是激发变革与进步。真正的宏大愿景目标应该明确而有力,是全体员工努力奋斗的指向,是团队精神的一种催化剂,一般需要10~50年的努力才可完成。可以形象地把它视为一座要攀登的高山,一旦你登上了它的顶峰,又会向另一座山峰进军。
  愿景驱动型管理不仅要求企业形成一个良好的愿景,同时要建立一种机制来配合贯彻愿景,激发实现未来前景的各种变革,这种由愿景、使命、核心价值观组成的企业价值体系,以及由此建立的目标、战略、计划等管理内容,我们称之为企业纲领。
  企业纲领是愿景驱动型企业持久而有活力发展的机制保障。这种机制包括: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制度、市场营销管理制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制度和技术创新制度等。愿景驱动型管理的出现,表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更加注重核心价值观、使命、组织层次的宏大远景目标对企业变革和长期发展的激励作用,更加关注战略的未来导向和长期效果,这是20世纪90年代以至21世纪企业管理的一个基本趋势。
  我们先来看一下中国一些著名企业在这一方面是怎么做的。
  以TCL为例:
  企业目标:
  创全球名牌、建国际企业。
  企业使命:
  创新科技、共享生活。
  企业愿景:
  为顾客创造价值、为员工创造机会、为社会创造效益。
  我们看到,TCL的企业所定的愿景实则应该为使命,而使命本应该是愿景,TCL是将愿景与使命的概念颠倒了。这种愿景和使命未能定清晰的企业,会产生很多的问题。
  将使命误当成愿景,就可能使其要达成的使命变得虚幻,其愿景也难以起到真正的指引作用;而把愿景当成使命,就有可能因过分注重经济效益而陷入盲动和盲从,还因为没有愿景的指引,企业前进的路途将会变得迷雾重重,很难做到持续发展和变成百年企业。
  再以华侨城集团为例:
  企业愿景:
  华侨城集团是企业家创新的舞台,是明星企业的孵化器,是创业者梦想成真的家园,是具有高成长性和鲜明文化个性的国际
  化企业。
  企业使命:
  华侨城集团致力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提升和创新,以及高品位生活氛围的营造,致力于将自身的发展融入中国现代化事业推进的历史过程中。
  企业宗旨:
  致力于顾客利益的最大化;
  致力于所有者权益的充分实现;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让成员看到希望(6)
致力于与员工共同成长;
  致力于为社会作出贡献。
  在这里,我们也看到,华侨城集团也将愿景与使命颠倒过来了,实际上是并未真正理解企业的目的为何。
  在中国著名企业海尔的企业本源表述中,也同样存在一些差距。
  此前我们已说过,海尔在纲领的制定上,有一个阶段性的纲领目标:
  第一个十年:无私奉献、追求卓越。
  第二个十年:敬业报国、追求卓越。
  第三个十年:创造资源、美誉全球。
  实际上,这就是海尔一个持续成长的愿景目标。但是海尔并没有把这种表述列为企业的核心任务,它与海尔其他企业文化的概念混杂在一起,尽管看起来洋洋洒洒,但却缺乏主体性的理念核心作为支撑。
  所以,在缺乏对企业愿景和使命的专门阐述下,海尔提出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创新。
  海尔是这样描绘自己对于创新的理解的:
  “第一个十年,创业,创出中国第一名牌;第二个十年,创新,走出国门,创国际化企业;第三个十年,创造资源,实施全球化品
  牌战略。
  海尔企业精神的创新之路,就是海尔的品牌之路。但无论怎样调整,海尔人都自始至终胸怀着一个崇高的指向:创世界顶级品牌!”
  “创世界顶级品牌”可看作是海尔的一个核心愿景,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看到它在整个企业价值体系里的系统化表述。
  如果海尔把创新当作其企业哲学的基石,它必须解释其创新背后的价值关怀是什么,创新的目的是什么,而对于这一切,海尔都没有做出明确的回答。尤其是当海尔打入国际、立志做国际性品牌的时候,它对于企业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必须给予基于人类普世价值的回答,而不是基于民族的自我理解。
  海尔认为,海尔文化是不断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不断创新、发展的活文化。海尔是什么?对此张瑞敏首席执行官倡导并要求“海尔应当是海”。
  所以张瑞敏也曾郑重说道:“企业的终极目标,乃是致力于对地球和人类的终极关怀。”
  这种终极关怀是什么?海尔还没有开始回答。一旦海尔回答出来,它就步入了世界顶级企业之列。
  中国另一个标杆企业联想,则是这样描绘它的未来图像的:
  联想企业定位:
  联想从事开发、制造及销售最可靠的、安全易用的技术产品。
  我们的成功源自于不懈地帮助客户提高生产力,提升生活品质。
  联想使命:
  为客户利益而努力创新;
  创造世界最优秀、最具创新性的产品;
  像对待技术创新一样致力于成本创新;
  让更多的人获得更新、更好的技术;
  最低的总体拥有成本(TCO),更高的工作效率。
  联想核心价值观:
  成就客户——致力于客户的满意与成功。
  创业创新——追求速度和效率,专注于对客户和公司有影响的创新。
  精准求实——基于事实的决策与业务管理。
  诚信正直——建立信任与负责任的人际关系。
  在上述表述中,联想没有按照国际跨国公司那样首先列出自己的愿景,相反,它先给出了自己的企业定位。定位既包含现在的状态、又包含未来的状态,我们不妨把它看作是一种基于现在状况的愿景的折衷。在整个价值体系的逻辑表述中,联想没有犯错误。也许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