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管理: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红色管理: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 第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一章 创新是政治路线(8)
1927~1933年的大萧条时期,美国的大企业为了生存,采用了更加激烈和多样的竞争手段,通用汽车公司就是凭借成立独立的汽车设计部门设计符合消费者需要的汽车而在竞争中占了上风。通用汽车公司的董事长阿尔弗莱德?斯隆认为汽车不仅仅是
  一种交通工具,它就如同时装一样,也是体现自己个性风格的一种方式,对老福特的保守思想和一味的节约成本不以为然,他认为人们的地位不同、职业不同、生活习惯不同,理应驾驶不同风格和式样的汽车,因此他对汽车造型非常重视,在他出任通用汽车公司总裁后不久便成立了“产品政策研究特别委员会”,下设“色彩与美术部”,聘请哈里?厄尔为首席造型设计师,专门负责汽车造型设计。这一汽车设计部门的成立对美国的汽车设计,甚至是世界的汽车设计都是划时代的,它不仅表明汽车厂商开始注意到汽车的外形甚至颜色对产品市场的重要性,而且从此真正意义上的汽车造型设计才宣告诞生。因为哈里?厄尔的设计充满了人性化,充分满足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因此雪佛兰汽车销量一路
  攀升,最终把T型车从垄断位置上拉下来,并使它退出了历史舞台,通用公司也从此夺取了汽车霸主的地位,福特公司只能退居第二。
  “创新是惟一的出路,淘汰自己,否则竞争将淘汰我们。”英特尔公司总裁安迪?格罗夫如此说道。
  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中国社会深刻变迁的进步产物,其领导地位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鉴于此,###一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以###为核心的新一代国家领导人也不断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
  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每一个朝代的灭亡都是因为逆历史潮流而行,最后失去了民意、民心,也就得不到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支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尽最大的努力去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这就是共产党得以永葆青春的秘诀。
  对一个企业来说,尽最大的创新能力去满足市场的需求,这就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法则。
   。。

第二章 组织创新(1)
  第二章 组织创新:成为自动成长的生命体
    创新是组织的日常生活、日常行为
  不管我们如何地重视创新对一个组织、一个企业的重要意义,我们最终都要把它落实到具体行为上来,只有如此,创新才能真正地对组织和企业产生意义。否则,“梦里走了许多路,醒来还是在床上。”没有实践的创新只能叫做理论,理论再先进,如果不能应用于实际,还是没有任何意义。
  本书之所以在上面的一章把创新提升到一个必须被重视的高度,是因为我们以前对创新太过于忽视。以中国企业而言,多年来模仿、复制国外企业的经营模式;贴牌生产;用市场换技术,用土地换资金……为了和国外企业进行竞争,中国企业想尽了一切办法,唯独没想到创新,或者是想到了也不愿去做。结果是,国外的技术壁垒越来越让中国的企业缩手缩脚。因为没有核心技术的支撑,我们只能看别人的脸色做事。
  中国共产党从自身的发展壮大经验明白,只有创新才能保持强大的竞争力,因此提出了“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口号。创新一时成为人们嘴角冒出的最频繁的词汇。一时间,企业家们在经过愿景、战略、目标管理、项目管理、企业文化的“熏陶”之后,猛然发现创新才是个好东西,可以解决企业的根本发展问题。于是,创新又被企业家们提升到了一个其他管理理论难以超越的地位,被奉为可治企业百病的灵丹妙药。
  过度的崇拜容易扭曲一件事情的本意。因此,在这儿,我们要让创新回归本意。创新并不是高高飘在天上的旗帜,它是我们对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微不足道的行为的关注和重视。
  1996年,一位四川农民投诉海尔洗衣机排水管老是被堵,服务人员上门维修时才发现,这位农民不是用洗衣机来洗衣服,而是用洗衣机来洗红薯。由于红薯的泥土多,洗衣机的排水管当然容易堵塞。好笑之余,服务人员帮助顾客加粗了排水管。农民非常感激,说如果能有洗红薯的洗衣机就好了。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农民无意中的一句话,却点醒了海尔的创新思维。经过调查,海尔了解到,红薯在加工成薯条前要先把红薯洗净,但红薯上沾带的泥土洗起来既费时又费力,于是农民就用洗衣机洗。海尔觉得能够洗红薯的洗衣机是个市场,于是不久之后,“洗地瓜的洗衣机”就在海尔诞生了。
  当创新理念以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时候,它其实就是组织的日常生活、日常行为。并非斥巨资、大研发才叫创新。一件小小的事情,一个微不足道的行为,有时就是创新。
  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壮大,不是因为它把创新理论时刻挂在嘴上,而是因为它把创新行为贯穿在了它的日常生活当中,把创新当成了它的成长方式。创新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自动自发的行为,不需强调它就已经将之运用得炉火纯青了。
  在企业日常管理中,常有人说:“我就是一个普通的职工,能创出什么新?”这就是对创新的认识误区。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到国民革命再到抗日战争,直到建国后作为执政党能够创造出众多的理论路线,是广大党员献计献策的结果,而绝不是一两个人一拍脑袋突然冒出来的念头。企业同样如此,创新决不是企业领导一个人的事情。何谓创新?大的、全的、高科技的就是创新吗?张瑞敏做出了回答:“创新不等于高新,创新存在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因此,创新显然不只是企业决策班子的专利,它更是每个管理者、每个员工对待工作的态度。
  创建创新型企业,就应让创新成为企业每位员工的习惯,使之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只有把每个人的创造力都调动起来,引导员工培育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与主动求变的意识,让员工做工作的有心人,从点滴小事做起,从改变工作的环境或工作的方法做起,才能创造一个适合创新的企业氛围。
  那么,如何才能使创新成为组织或企业的日常生活、日常行为呢?
  首先要对创新本身有一个明确地认识。目前国内外企业对于创新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常常把创新和创造力、创新和创意、创新和发明以及创新和研发混淆在一起。如果不能理清这些概念,那么在实施创新的时候就会遇到很多问题。
  创新混同于创造力。
  的确,创造力对于创新非常关键。没有创造力,创新就是无源之水。然而需要说明的是,创造力仅仅是创新活动的其中一个要素。很多公司并不缺乏富有创造力的想法,问题在于这些企业是否能贯彻实施。仅有创造力的想法,如果不能成功实施,就称不上创新。要真正实现创新还需要其他要素的配合,如创新管理流程体系、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企业领导人对创新的重视和投入、奖励创新的业绩评估方式等等。
  

第二章 组织创新(2)
创新和创意不分。
  创意主要是在广告产业中使用,更多是指广告创意。近年来其概念也已经扩展到产品概念的创意,但是却有人对创意产业的范围划分过宽。如果说把设计、广告、点子策划类公司归为创意产业还算中规中矩,可是研发设计也被创意产业的专业人士收入囊中,实在有些牵强。
  创新就是发明。
  不要以为这种认识误区只是在国内才有,就连美国政府也会犯这种错误。商业周刊网站上曾刊登过一篇文章以此调侃布什总统,“今年世界经济论坛上经常重复的一个信息就是发明不等于创新。得有人告诉布什总统和他的顾问们这一点。因为白宫为提高国家竞争力所出台的一些重大举措都是要加大在科学和技术上的投入……美国的未来并不是仅仅依靠科技来和印度、中国及俄罗斯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们来竞争,真正的竞争力来自于创意带来的创新以及创意赖以产生的流程。” 简而言之,创新不都是发明,但是发明都是创新。因为除了产品创新以外,创新还包括其他几种形式。即使是产品创新,发明和创新之间也存在一个滞后期。比如第一项关于电视机的专利发明是在1885年,而现在意义上的电视机的真正创新实现是在1936年。
  创新就是研发。
  我们已经说过创新除了产品创新,还包括市场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即使是产品创新,研发投入也不必然产生产品创新。有部分国外企业,研发费用高居不下,却没有带来相应的创新成果,这已经成了CEO们的一块心病。其实,不断增加的研发费用并不会自动地提高创新的成功率。相反对于有些企业来说,削减内部研发费用,利用全球化的网络,在全球范围寻找低成本的技术供应商,效果反而会更好。比如近年跨国公司开始重视开放式创新,把部分研发活动外包给印度、中国的公司。创新也不等同于技术创新。过度追求技术的创新往往会忽略客户的需求,功能强大复杂,但是不能做到简单易用。而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却常常可以创造出让客户满意的产品。
  其次,要在组织或企业内部进行文化熏陶。企业价值观与企业精神,能够为企业提供具有长远意义、更大范围的正确方向,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基本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企业文化创新尤其是观念创新对企业的持续发展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公司可以通过讨论转变观念、创新制度的实施,提倡认真做事、踏实做人,为企业的不断创新提供观念方式、价值观念、工作创新等方面的帮助,使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