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正义--梦想与激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孙正义--梦想与激情-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只剩下一个办法,就是偿还530亿日元的贷款。530亿日元不是一笔小数目,北尾孝吉思来想去,唯有发行公司债券这一途径了。
  软银刚上市不久,马上又要发行500亿日元以上的债券,在当时的日本根本没有前例。何况还有一个风险,发行的债券能否卖得掉还是一个问题。如果卖不掉,与银行的关系又闹僵的话,软银未来的发展可真就是前途莫测。
  北尾孝吉一边和银行开战,一边还要承受着来自董事会内部的压力。软银董事会里没有人能理解和认可这种冒险的做法,北尾孝吉腹背受敌。碰巧孙正义不在日本国内,远在美国的他对于日本这边的情况并不了解,而银行方面早北尾孝吉一步打电话向孙正义告状,说了一些诋毁北尾孝吉的话。
  孙正义火速赶回日本,他立即向北尾孝吉询问事情的始末。因为他也不知道北尾孝吉这样做的目的,以及如何着手。当北尾孝吉详述软银当前财务方面的各种潜在风险,并且强调如果考虑软银未来的发展,就必须走发行债券、还清银行贷款这一条路时,孙正义一下子抓住了重点,他权衡利弊,马上表示支持北尾孝吉。虽然他并不知道北尾孝吉如何去运作,但是他还是说:
  我百分之五百信任你,就算不发行公司债券,公司也不会因此倒闭。
  这句话给了北尾孝吉一颗定心丸,而且也表达了孙正义本人最大的支持。孙正义也知道,随着软银的不断发展,企业内外的结构必然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也包括和银行、客户之间的关系。
  与银行维系现状固然能一团和气,但是长此以往,必然不利于公司的发展,为了公司的发展,打破一些常规是必要的。
  孙正义说服了董事会,授权北尾孝吉全权负责相关融资事宜。这下子,北尾孝吉完全放开了手脚,完成了日本企业史上史无前例的财务改革。软银在1995年9月以39%的利率发行了500亿日元十年期无担保普通公司债券,使得软银从银行融资中解除了手铐脚镣,得以在其后的一年时间里顺利开展一连串并购行动,分别并购了齐夫·戴维斯出版公司、王石科技公司以及朝日电视台股份。
  北尾孝吉作为软银财务、会计负责人,帮助软银通过发行无担保普通公司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市价增资等方式,共筹集了约4878亿日元的资金,支持孙正义大踏步开展他的全球扩张计划。
  与其在日本这一框架里循规蹈矩,不如在世界这一开放的环境中发展自己。即便外界说我孙正义是一个过河拆桥的人,或者把软银说成忘恩负义的公司,也只能不做理睬,当一切都云开日出之时,自有人能理解我这样做的苦衷。
  * * * * * * * * * * * * * * * *
  对我们来说,不论是日本兴业银行还是第一劝业银行都是我们的恩人。如果没有它们真说不准软银能不能有今天。这恩情是万万忘不得的。可是,如今即使我们被卷进了误解的包围圈之中,也要将革命进行到底。不能因此而放慢了速度。现在只有在今后的交往中用我们的行动证明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
  在与银行决裂之时,孙正义承受了非常大的压力,背着“忘恩负义”的骂名,而他毫无悔意。不过,世间之事很奇妙,随着软银成功发行了自己的债券,兴业银行方面的态度也有了微妙的转变,主动上门和北尾孝吉商量合作事宜。这样,软银因为大胆的进行财务改革,为自己争取到了更为灵活的融资方式,既有来自资本市场的,也有来自银行的,构筑了一条十分健康的资金链。
  

第5章 扩张金科玉律(1)
只要企业存在,就会时刻感受到一股无形力量的鞭策,驱使它不断向前、向前、再向前。这其中,既有企业家自身愈来愈强烈的膨胀欲和扩张欲,更有来自市场竞争的强大压力,毕竟,企业发展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是一家领头企业,它必然会成为后起之秀的赶超目标;如果是一家新生企业,它也会因为受到行业企业的“强势压迫”,而以各种形式奋起反抗。因此,如果将企业比做一个生命体,那么终其一生,“扩张”都是其不可避免的一个重要命题。
  但是,企业走扩张之路,谋求更快的发展,虽前途光明,却道路曲折,不仅需要胆略,更需要理性。
  软银从日本起步的时候,也只是一个以流通为主业的销售型公司,确切地说是一个渠道商。但是,这不是孙正义的终极目标。日后当他将触角伸向出版、网络、媒体、互联网等领域时,软银的帝国蓝图渐渐浮出水面。此蓝图正是孙正义那些疯狂梦想的现实版:希望全世界各地的消费者及企业购买、出售、谈论信息科技时,都经过软银这一平台。
  在这个充满瑰丽色彩的疯狂梦想的驱动下,孙正义从日本国内到国际,从收购到合作,以一种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和姿态,在全世界各地跑马圈地。
  世界在变化,我不能只关注一种商业模式
  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说过:“当今企业间的竞争,是商业模式的竞争。”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是,当今的美国企业占60%的创新是商业模式创新,40%的创新是技术创新。为此,前时代华纳首席执行官迈克尔·邓恩曾慨叹:“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商业模式比高技术更重要,因为前者是企业能够立足的先决条件。”
  所以,一个企业如果不能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并且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加以创新,它就很难保持竞争优势,从而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很多老字号企业在人们的扼腕叹惜声中轰然倒下,绝大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它们不能够与时俱进,结果被时代无情地抛弃。
  孙正义从一开始做软件流通,到杂志出版,到后来进入了互联网领域,跨越数个领域。有纯粹只是作为投资商的,如雅虎、阿里巴巴等;也有合作投资的,如日本雅虎、日本阿里巴巴等。前一种商业模式更接近于技术操作,比如对渠道的运作,对资金的运作;而后一种则倾向于内容的控制,这两种模式在运作方向上是完全不同的。这似乎有悖于孙正义的“专注精神”。是这样吗?且听听孙正义本人怎么说:
  我希望软银在接下来的300年都能够取得成功。为了让它在接下来的300年间都成功,我不能只关注一种商业模式,因为商业模式是在不断的变化,技术也是在不断的进步。
  “商业模式”涵盖了企业从资源获取、生产组织、产品营销、售后服务到研究开发、合作伙伴、客户关系、收入方式等几乎一切活动。孙正义所说的“不能只专注于一种商业模式”,主要指的是软银事业扩展模式必须多样化,讲究灵活性。
  在软银的创立初期,日本的计算机行业远没有美国发达,兼之软银刚刚起步,在资金和实力方面都很弱小,孙正义要成为数字化信息产业的基础设施提供者,只能从最简单、且当时还无人涉足的软件流通业入手,先在这一行业中做到第一。
  随后发展起来的计算机杂志出版业,是以软件流通为同心圆而发展起来的一块新业务,目的是解决软件流通所需要的广告宣传问题。孙正义“要做就做第一”的志向,使得软银在出版界也做出了不俗的成绩,成为了公司的一个重要赢利点。

第5章 扩张金科玉律(2)
在软件流通和计算机杂志出版都获得成功的基础上,孙正义开始接触到了更广阔的市场机会,有机会认识了齐夫·戴维斯出版公司和电脑展览公司dex,这两者当时在业界已经有着很高的水平,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数一数二。孙正义当时想的是,如果能将之招揽至旗下,无疑能加强软银在行业中的号召力,打造和巩固软银整个产业链。这也是为什么孙正义一定要想方设法并购这两家公司的根本考虑。后来和美国雅虎携手成立的日本雅虎公司,和阿里巴巴一起合作成立的日本阿里巴巴公司,无不是居于同样的思量。
  日本雅虎只用了一年就实现赢利,并反过来支持软银的网上购物站点E…shopping——不但参与了投资,还提供了原始网址。
  如今,孙正义的关注重点放在了互联网上。
  我关注互联网,但是我关注的并不是互联网的一个部分……为了让软银能够成功,让整个集团能够在接下来300年都能够继续成功下去,我不能仅仅关注一个商业模式,如果仅仅关注一个商业模型的话,虽然这样效率更高,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成功。但是我的愿景是希望软银在接下来300年间存活下去,并且取得成功,所以我必须要有一个平衡,在基础设施方面,在门户方面,在搜索方面,在内容方面都要取得平衡,这是我的战略。
  2001年,软银进入中国,成立软银亚洲基金公司,主要投资领域为亚太区的宽带、无线通信、媒体与科技业。思科当时作为唯一的LP(有限合伙人),出资4亿美元,软银是软银亚洲的GP(普通合伙人)控股大股东,以阎焱为首的管理团队则拥有GP的“一小部分股权”。在5年时间里,软银亚洲基金共投资了30多个项目,如青牛软件、欢乐传媒、摩比天线、银联商务和亚洲网通等。不但顺利完成了投资期,而且先后成功地退出了4家。投资“盛大网络”更是其得意之作:投入4000万美元,不到两年的时间便获得回报56亿美元,回报率高达14倍。
  如今,孙正义仍然笃信“成不了第一,经营企业就无意义”,不过,他不会为了某单个领域里的短时期的“第一”,而破坏整个事业“群”的大局。他要的是,软银王国在一种良性发展里,逐步成长为各自领域里的老大,最后整合各种优势为一体,成就一个无人能撼动的真正的商业帝国。
  所以,软银目前还不是巅峰时期,基于孙正义的300年大计,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领域要征服,还有很多未知的惊喜和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