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罪系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心理罪系列- 第9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忧伤的小妇人埃尔莤,还是“归来记”中三名个性迥异的大学生,都成为记忆中难以释怀的人物。
  曾以为,再没有第二本探案集能够足以吸引我,直至遇见《心理罪》,身心便在一瞬间,彻底沦陷了进去,不能自拔。
  不眠不休地花上三个通宵,一口气读下来,然后合上电脑呆坐,脑海中充斥着精彩的故事情节与血肉丰满的人物交替,演绎出一幕幕结构严谨,逻辑性强,故事情节丰润生动的画面……
  我想,我是再一次爱上侦探小说,并且为《心理罪》这本书深深着迷了的。
  无论是充满矛盾,心地善良正义,孤独避世却又积极的优秀心理画像学生方木;还是热心爽快,既为方木带来过阳光,也带来了悲伤的室友杜宇;和有着轻微神经质,内向的大男孩孟哲凡;亦及原则性极强,表面略严肃刻板,专业知识水平极高的乔永平教授……他们的形象,皆深深植根在我的脑海中,如此鲜明丰满,承载着故事的推动与发展,将我一步步带入那迷雾丛林般的险地。
  阅读时,我曾一次又一次为书中人物的命运担忧与心焦,也一次又一次为不能冲破重重雾霭的情节忧虑与烦躁,更一次又一次为元凶的步步紧逼与残忍手段而愤怒咬牙,直至终于盼到云层散开,如沐浴在一缕绚烂阳光下,将整个故事贯穿照亮,才真正放下心来,满足地叹息一声……
  爱,谊,礼,义,人性,冲突,心理研究,道德欲望,激荡在整部小说的浪潮里,于严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外,再一次展示出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与耐看。
  当终于读毕时,欣喜,回味,赞叹,喜欢,充斥了整个心灵,紧绷的神经终于懒洋洋地松驰,却仍沉浸在兴奋与激动中,像被丰足的雨露刚刚浸润过,亦或见到大雨倾盆后的虹桥,身心充盈,而快乐非常。
  阅读,总是需要我们快乐品味,而品味过后是满足。快乐品味并获得满足,则需要一种接近快感,怀着急切非常的心情,近乎一目十行地收获着行文流水般的阅读之感。
  而这阅读之感,来自于小说文字与内容的不浅显,不虚假,不做作,尊重科学知识,尊重社会生活,让我们感觉——故事就在我们身边,人物就在我们身边。
  可喜的是,《心理罪》它做到了,无论是精准、流畅、通俗的文字,还是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都让我觉得此番读来不虚、不枉、不悔。
  《心理罪》,这部展示人性智慧与心理画像的优秀悬疑侦探小说,我想,不单是我,就是你,阅读时,也会深深被它吸引,并衷爱收藏。

  恶魔在身边——读雷米犯罪心理小说《心理罪》
  文/王唯径
  画像,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像绘画,是指刑事摹拟画像,是在刑事案件侦查中,警方为了缉查犯罪嫌疑人以及案件有关人员,通过调查访问受害人和目击证人等有关人员,根据他们的记忆描述,依据逆向追溯的逻辑方式,通过绘画的方法,再现犯罪嫌疑人及与案件有关人员的体貌特征的侦查过程。
  长篇犯罪心理小说《心理罪》通过对这一题材的掌控和发撅,成功塑造了主人公方木睿智、勇敢、机敏、正义的形象,这一形象虽然比不上福尔摩斯、比不上卫斯理,也比不上神探柯蓝,但是小说通过特有的悬念设置、情节安排、气氛渲染、背景衬托等等技巧和手法的成功运用,同样成为同类小说里的佼佼者,娓娓读来,就像拨开一层层的礼品包装纸,有条不紊,节奏分明,却又扣人心弦。
  历史影响未来,过去影响明天。小说主人方木公其实和大家一样,是一个平凡的学生,只是不一样的是,他有一段惨疼的历史和过去——在大学里卷入了一场杀人游戏,作为这个游戏唯一的幸存者,他内心的某种力量被唤醒了,那就是对于犯罪的直觉。这种直觉是刑事模拟画像者的基本素质。随着这种素质的提高,他成为警方的得力助手和智囊,帮助警方破获了一系列有难度的案件。
  一个人有多大的能力,就应该为这个社会肩负多大的责任。随着警方对方木这种犯罪心理画像能力的认可,方木的责任越来越大,因为杀人恶魔在身边制造着一连串让人不寒而栗的血案,面对荒淫无耻的奸杀、吸血恶魔的虐杀、变态式依照国际狂魔作案手法的连环滥杀,方木与恶魔展开了一场智力的较量,在这场较量中恶魔吞噬了年幼无知的孩童、青春美丽的少女、年近半百的老人……,阵地从社会最终走向本应纯洁的校园,而死亡脚步也从远方向方木咄咄逼近,恶魔想通过夺去他身边的人来摧毁他的精神。
  但是对方木来说,恶魔的恫吓更坚定了他战斗到底的信念,掀出身边的恶魔成为他义无返顾的目的。终于,恶魔露出了狰狞的面孔——自己的师兄。就像江湖侠客争天下第一,原来造成这一切血案的只有“妒忌”二字——谁是最好的画像者。海涅曾说,失宠和妒忌曾经使天神堕落。在这里,大学校园的天之娇子不幸被“妒忌”二字言中,成了杀人如麻疯狂嗜血的恶魔。
  可以说,方木形象的成功其实还得感谢他身边的恶魔,正是恶魔的凶恶、阴险成就了身在明处、别无选择的他,使得他形象鲜明,具有不凡的个人魅力。
  另外,小说中悬念的设置环环紧扣、一丝不苟,合理而不做作,自然而不拘谨,对具体场景的描写,遵循暴力美学张扬原则的同时,又尊重读者的阅读习惯适可而至,而在主人公的具体生活中也不吝笔墨,将主人公放在一个有血有肉的情感环境里,通过对他朋友、女朋友、老师的描写,使得主人公更有人情味。
  其乐无穷猜猜猜
  文/青青李子
  英国作家毛姆曾经这样评论过侦探小说:此类小说自爱伦坡以来,培养出了一大批狡猾的读者,也把作家自己推到了相当难堪的地步。比如说,当小说中出现一位和蔼可亲、与世无争的老先生,马上就会有狡猾的读者指出,他就是那个变态杀人狂。事实上,读侦探小说的过程,很像是一场“我猜我猜我猜猜”的游戏,读者挖空心思猜测谁是凶手,而作家竭尽所能把读者引入歧途。如果有谁能把读者蒙蔽到最后,看到结尾时才恍然大悟:哦,原来是他!而且这感慨全不勉强,既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那就是高明的。
  以这个标准做衡量,雷米《心理罪》无疑能算得上是一部优秀的侦探小说。主人公方木是一名在校大学生,他熟知刑侦学的前沿学科——犯罪心理画像,他可以根据作案现场的蛛丝马迹,绘出犯罪嫌疑人的画像,从而帮助警方破获了几起悬案。但就在他就读的大学,又接连发生了数起残忍变态的血案,连环杀手似乎是故意向方木示威甚至是挑衅,他身边的人一个个成了牺牲的羔羊。当然,结局是大团圆的:方木和连环杀手经过一番惊心动魂的斗智斗勇之后,终于在最后关头“画”出了杀手的模样,使杀手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变态杀人狂的故事中自然不乏血腥恐怖的场面,但雷米并没有大肆渲染以求感官刺激。他甚至有点刻意回避此类描写,而是专注于情节的营造和推进。我得承认,雷米太擅长讲述扑朔迷离的故事了,让我这个曾经的侦探小说迷也彻底被他蒙蔽了。《心理罪》全文264页,直到196页时,我才隐隐约约猜到凶手,而确认凶手则到231页——凶手究竟是谁,我不便说出来,否则就减少读者阅读的乐趣了。
  本来嘛,读侦探小说的乐趣就在那个猜猜猜的过程之中,一本看了开头就能猜出结尾的侦探小说还有什么意思?只是,这小说读完,还是有点让人觉得不太对劲:方木手中那把神秘的军刀,究竟是什么来历?在方木心中恍若倒影的那个人,究竟是谁?方木曾经的诅咒与遭遇,是怎样的不堪回首?这些在书中都没有交待清楚。我本来以为是作品中的漏洞,后来看书后预报,原来是作者有意留下的“活扣”,他将在下一本小说中继续讲述方木的故事。
  看来我是要继续做“猜猜猜”的游戏了。
  《心理罪》:五个关键词
  文/好奇心
  其实我不是个好奇心很强的人,我对很多东西看得很淡薄。《心理罪》是个莫名其妙的书名,我甚至长时间对着这个书名发呆,它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我想到了夹生饭,这个书名就是夹生饭。我有些怀念这个小说出版前的那个名字——《画像》。也许正是这个莫名其妙的书名,让我的好奇心出现了,以至于我用了两个晚上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能够保持一颗好奇的心,有时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这是我读完《心理罪》后想到的第一句话。因为阅读的过程是幸福的,不仅仅是因为小说给我提供的紧张刺激……有一点我要说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把《心理罪》这个莫名其妙的书名忘记了,我觉得我一直在读《画像》,“画像”始终在牵动着我的好奇心。
  【杀手】
  如果我是那个杀手,我一定不会用同一种方式杀人,我不会把人杀死后都用同样的手法对死者开膛破肚。这样太残忍,我肯定没有勇气这样做的,所以,我注定成为不了一个杀手,我也不可能在杀完人后把人血兑着牛奶喝下去。传说中的杀手是个“吸血鬼”,多少人在为这个“吸血鬼”惶恐不安?这个世界里有太多的吸血鬼,他们就蛰伏在我们身边,呼吸的声音若隐若现,令我们防不胜防。当作者把“吸血鬼”还原成一个人,我注意到一个更加可怕的问题,你身边的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是杀手,杀手永远不会告诉你他就是杀手,也不会等着你去给他画像。《心理罪》里的杀手只是一个符号,隐藏在现实社会中的一个符号,他随时在提醒着人性恶劣的一面给人们带来的深重危害。《心理罪》因此有了警世的作用。书中有这么一句话:“他不是在弓虽。女干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