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谋将--周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谋将--周瑜- 第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曹操真是物尽其用,深知带着羸兵伤患逃亡会拖垮全军的速度,却又不想这么遗弃,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让他们贡献最后一点心力,铺出一条血道来。由此可见,他真的已经穷途末路了。”诸葛亮也摇头叹息。    
    “倘若云长能生擒曹操,将是天大的奇功。不过———”周瑜说着望一眼诸葛亮,淡淡道:“领兵打败,越是最后关头,越不可大意松懈,否则功亏一篑,后患无穷。”    
    “公瑾千万别介意,若想率军溯江而上追击,尽管行动吧。谁抓到曹操都一样。”    
    周瑜宽慰地拍拍诸葛亮,摊开随身携带的地图。    
    “曹操占领荆州后,夺取江陵作为南进江东的重要据点,我推测他走华容道,应该是打算返回江陵重整军队,再与我们决战。为防止云长失守,我孙刘联军应尽快赶至江陵,先一步抢占那里,让曹操无所依恃。”    
    于是,他即刻传令下去,水陆两军往江陵出发。    
    此时,原本驻守樊口的刘备,由于前夜听从诸葛亮的建议,亲率大军参与赤壁的最后一仗,闻讯后急忙跟着整军,朝江陵而去。    
    情势果然如周瑜所料,关羽在华容道与曹操相遇,最后感念过去曹操的恩德,却冒着可能以违抗军令论斩的危险,放走了曹操。    
    曹操得到关羽的协助,终究先孙刘联军一步,九死一生地抵达了江陵。然而由于双方实力悬殊,曹仁一致反对他留在江陵重整军队,曹操心下也觉得已失去了进取江东的最好时机,终于决定引军北上,但又不甘心如此挫败,便留曹仁与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回到北京后,他还上奏皇帝,表示这次完全是由于自己生病,无法领军,才不得不收兵罢战,而曹军战船和营区的大火,则是因为自己不愿让孙刘联军从中掳获物资,而下令兵士焚烧的。    
    孙刘大军大破曹操的消息,很快就传遍江南江北,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主帅周瑜的名声不胫而走,一时间,“江东有公瑾,从此不要紧”,“孙家有周瑜,从此定无虞”的顺口溜随处可闻。    
    


第四部分第十三章 瑜亮结(1)

    曹操于赤壁之战失利后,荆州只剩江陵、襄阳一带为曹军占领,孙权与刘备因此决定分治荆州。    
    由于与刘备相善的刘琦乃荆州刺史刘表长子,因此刘备建议孙权,让刘琦继任荆州刺史。周瑜听闻此事后,认为刘琦才华平庸,野心不大,安排他做荆州刺史,不过还个人情,感谢他在赤壁开战前的帮忙,事实上整体荆州实权仍属于孙权所有,故不甚反对,将此事交由孙权身边的鲁肃处理,自己依旧领着程普、甘宁、吕蒙等将领,与曹仁、徐晃对峙江陵一带。    
    赤壁战后,曹操虽然败走北还,但仍派人坚守江陵与襄阳。为了解除曹操对荆州的威胁,周瑜与孙权商量过,必须赶走江陵的曹军势力,于是在孙权的授意下,周瑜带着数万精兵,与程普、甘宁、吕蒙等围攻江陵。    
    曹仁扬言要在陆地上活捉周瑜,以报赤壁之仇。    
    这场恶战打了一年多。    
    周瑜在和曹仁开战之前,为将士们制定出两个作战原则:一,以消灭曹军的有生力量为主,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不攻坚城,而是设法调动曹仁,在运动中寻找战机歼敌。二,江东兵少,骑兵更不多,要设法分散敌人,集中优势兵力,在战略上以少胜多,在战术上以多胜少,在战略上被敌人包围,在战术上包围敌人。    
    周瑜派甘宁占领了江陵的近邻夷陵,引诱曹兵来攻,并在夷陵城下大破曹仁,获战马数百匹,降兵数千人。在以后的数次战斗中,曹军死伤极多,曹仁不得不弃城撤走,而周瑜也在江陵之战中,被流箭射中。    
    周瑜为了不影响士气,当场拔掉毒箭,仍然向前冲锋。那一仗,把曹军杀得尸横遍野,元气大伤,心有余悸,彻底失去了战场的主动权。    
    攻占了江陵和襄阳,荆州的大门这才关上了。    
    然而,攻城难,守城更难。    
    周瑜住进荆州城的第一个晚上,就怎么也睡不着。    
    就在他在江陵与曹仁恶战之际,刘备向朝廷上表推荐刘琦担任荆州刺史,并趁机攻占了荆州南部的武陵、长沙、桂阳和零陵四个郡。    
    除了桂阳太守赵范,其他三郡都曾向周瑜和孙权求救过,说刘备犹如一头饥饿而又瘦弱的猛虎,有气无力,若让他吞并荆南四郡,这头猛虎强壮起来,决不会就此罢休,一定会成为江东的大患。    
    其中的利害关系,周瑜岂能不知,但他再三思虑,还是没有阻拦刘备。原因很多:    
    一, 打败曹操,刘备也出了力,连个立足之地都没有,于情于理都不合,会使江东在天下人面前失去信誉。    
    二, 强曹犹在,江东需要刘备这个盟友。    
    三, 刘备若是被逼得走投无路,很可能会与江东反目成仇,给曹操以可乘之机。    
    四, 荆南四郡的豪强和百姓,都心向刘备。刘备能轻取,也容易治理;而江东是取之不易,治理更难。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如果刘备在荆州没有立足之地,就可能向周瑜借道入蜀,那就麻烦了。刘备文有诸葛亮,武有关羽、张飞、赵云,一旦入蜀,刘璋和张鲁迟早会被逐出巴蜀。刘备若是在巴蜀之地生根,别说江东,就连曹操都无可奈何了。    
    刘备得了荆南四郡,必会苦心治理,以求生根,一年之内,绝对顾不得入蜀。到那时,江东早就平定了荆州西北的南郡,掌握了入蜀的通道,挥兵入蜀,易如反掌。    
    周瑜的这种盘算,只告诉了孙权一人,连对鲁肃都没说。    
    


第四部分第十三章 瑜亮结(2)

    这日傍晚,当司马功刚刚离去,门仆便进来禀告,说是有位从长沙来的青年儒生求见。    
    周瑜,随即想到对方是谁,高兴得披衣而出,迎面便嚷道。    
    “孔明,怎么这么久才来看我?”    
    来者正是负责治理零陵、桂阳、长沙三郡的诸葛亮,他笑着对周瑜一揖。    
    “我可是刚刚才到江陵,还没到住宿的客店,就先来拜见了。”    
    周瑜热情地引他入座,一边吩咐小乔亲自下厨,准备酒菜,一边爽朗道。    
    “来我这里还找什么客店,要不在我这里留宿,可是瞧不起我周公谨。”说着,转移话题诚挚地握他的手,长叹一声:“我们一年多没见面了吧!你可知道,一年多来,每当我作战陷入困境时,就想:如果孔明能在身边,共商破敌之计,那该多好;每当我闲暇时,我也想,如果诸葛亮能在这里,我们青梅煮酒,纵论天下,真是人生一大快事。每当我读书掩卷之时,也会想见你,不知你读了什么书,会领悟到什么,一定会有和我不同的见解。人生一世,朋友多多,知己难求,伯符一死,知我者只有此人了。”    
    诸葛亮淡淡一笑,并未回应,只是关心地问:“岂敢班门弄斧。”呈上一个精致的小瓶,“这是天下最好的金创药,解毒消炎有奇效,乃是关羽的珍贵之物,是我求我家主公,才从他手中讨来的。”    
    周瑜打开瓶盖一闻,果然不错,心头一热,看来,诸葛亮确是希望我能早日康复。唉,只可惜他忠心辅佐刘备,也许有一天,会成为江东的大患。    
    想到这里,周瑜宛如迎头浇了一盆冷水。    
    “孔明贤弟,刘皇叔已经来……”    
    诸葛亮挥手打断了他的话:“公谨,今日来此,只谈你我私情,不谈其它事,如何!”    
    此言正合周瑜心意,他高兴地说:“好,只论私情,不谈其它事。孔明贤弟,这段日子军务不多,你就多陪我几天吧。”    
    “若是清闲之时,我真想天天和公谨在一起。等到天下太平了,我们就功成隐退,比邻而居,夜里读书,白日畅谈,何等逍遥自在。”    
    “天下太平,功成隐退,比邻而居,太好了。”    
    周瑜被诸葛亮描绘的远景深深打动了,“如果我们生于太平盛世,同殿为臣,共辅明主,造福苍生,那该多好啊。”    
    宾主落坐后,周瑜说:“孔明贤弟,我有许多问题想向你请教呢。”    
    “公谨言重了,我倒是真的有几个问题想请教你呢。”    
    周瑜当即命令摆酒。    
    诸葛亮说:“公谨大哥,你箭伤未愈,还是以茶代酒吧。”    
    “与孔明畅谈,岂能无酒助兴。天下之大,能与我高谈阔论者,唯有孔明,能令我长饮不醉者,也唯有孔明。”    
    “我又何曾不是呢?”    
    周瑜却说:“还有一个人,能和我们这么畅饮畅谈。”    
    “你说的一定是曹操。”    
    周瑜点了点头:“我们的心真是相通的。”    
    “曹操生性聪慧,好学不倦,在武学和诗学等诸方面,均有成就。若是我们三人能坐在一起,那该多好,至少能畅谈三天三夜。”    
    “酒也要多喝两坛。”    
    这一晚,二人谈兵法、诗文、史学和治国之道,神思飞扬,灵感如潮,直到东方大亮,他们还无倦意,都有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    
    最后,诸葛亮表情严肃下来。    
    “公谨,有件公事,不得不说,不会败你的兴吧。”    
    周瑜怔了怔:“请讲。”    
    “刘皇叔想向你请教对于荆州的看法。现在荆州刺史刘琦不幸于日前病逝,如今北有强曹虎视眈眈,荆州内部又尚未整合统一,急需早日选立继任者,以便统领荆州,由于我家主公与大公子刘琦相善,也帮他收服过荆南四郡,因此对这件事特别关心,希望不负当初刘表所托。”    
    周瑜心想:说的倒好听,反问:“那么,依你和刘皇叔所见,找谁来继承这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