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十七岁-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母亲带我来新加坡参加学习,一定希望我能够全身心地感受到这些。
  母亲一直希望我:
  “能够成为自己决定自己命运的人。”
  母亲之所以带我来新加坡,就是希望我能够用自己的力量找回自己。
  所以,每当我感到心情沉重的时候,我就想找回那个自由的、浑身轻松的自己,所以就会想到去新加坡。
  从这时候开始,我才去过一次的新加坡,就成了我的老家,我心灵深处的老家。
  乡下也好老家也好,一定是能够让你消除疲劳,找回自我的地方,所以那么多人才不顾飞机和电车的拥挤,拼命也要回到老家去。一定是这样的。
拥挤的涉谷 
  许多年轻人聚集的涉谷,积聚着无限的能量,好像随时都会爆炸似的,与此同时它也能让你感到一种相当沉闷的、使人无精打采的气氛。
  穿着流行服装的高中生们聚集在这里,在寻求着什么。于是在拥挤的人群中,我也一个人稍稍低着头走在那里。
  一个人简直无法行动的我,就在最近由于某件事情的原因,变得可以单独行事了。于是感受到了在谁也不认识的涉谷,一个人独自行走的好处。
  看上去非常亲热的一对男女,从我的身边擦过,走到我的前面去了。有的好几个人堆在一起,非常快乐地谈笑风生。有的人就坐在路边的台阶上或者是人行道的石椅石凳上,好像在等着什么人。整个的都好像是在模仿罗马的街头广场,但说不出为什么就是觉得土里土气。连路边行人的接吻也跟在法国看到的大不一样。
  日本人什么都喜欢模仿。日本人只喜欢模仿表面的东西,这种模仿还是不要的好。不过因为这些话是我说的,可能会被人认为是某种偏见。
  那些坐在路边的人,有的是在等待某一个特定的人。有的(那些纠缠女人的不三不四的人)是在等待某些不确定的人。还有的在等着发生什么事情,然后好凑上去看热闹。有的人仅仅是为了消磨时间。
  在我眼里全是一些“等待的人”。
  我也是其中的一个,我不是至今为止一直都在等待着什么吗?
  我总是觉得好空虚。快乐的笑脸是这样,热烈的谈话也是这样,总是觉得什么都很假。
  没有自己立足之地的年轻人们聚集在这里,心灵空虚的年轻人填满了大道。
  他们到这里来到底期待什么,到底追求什么呢?
  为了填埋时间的空白,为了填补心灵的空白,他们那空虚的表情令人担忧。直到前不久为止,我自己也一定是这个样子的。
  但是,现在一个人在这里行走的我已经大不一样了。
  因为如今的我已经明白,尽管大家都觉得空虚寂寞,相互之间希望得到慰藉,但仅仅这样是于事无补的。我已经明白,心灵的空白必须自己来填补,所以我才一个人来到这里,一个人来寻访这个没有人认识我的街市。
  没有人在等我,也没有什么东西在等我。我是为了证实自己可以单独行动而来到这里,是为发现自我才来到这里的。
  拥挤让人心情很好。有这么多人在这里,却没有人认得我,这一点让我很开心。或许大家的心情也跟我一样。
爱 
  爱这个字眼,最近很少听得见了,该不会成为已经死去的语言了吧?
  “父母与子女的爱”、“兄弟之爱”、“师徒之爱”等等。还有,诸如友情这样的字眼也听得少了,我有这样的感觉。
  作为替代,由片假名的外来语组成的“新词汇”不断产生。“爱”也好“情”也好,对如今的高中生来说已经是太土的词汇了吗?
  不过“爱”字在词典里是这样解释的:
  (1)注入情感、喜欢。(2)男女之间的恋爱。Love。(3)被某种东西牵动着的情感。热衷于某种事物的快感。(4)某种爱好。(5)爱抚。(6)基督教中上帝赐予人类的幸福。对他人像对待自己的弟兄一样,关心爱护。等等。诸如此类,写了不少,越看越看不懂。
  我为什么对这个字感兴趣呢?因为最近听到了Teenager的谈话,我很感慨,我不禁要问,关于“爱”这个字,这个人到底有多少认知呢?说起来我也是十七岁。
  没有爱也可以有男朋友,没有爱也可以有性交。这种说法本身就表明不懂爱。
  还在很早以前母亲曾经这样说过:
  “没有被人爱过的人,就不懂得怎样爱。”
  那时我也没当一回事儿,只是“噢”一下就将母亲的话从这边耳朵进去那边耳朵出来了。只是后来才渐渐地开始模模糊糊地明白母亲的话。
  但是不懂得爱,不是孩子们的责任。如今的成年人,他们都能够从心底里爱护孩子们吗?成年人只是一味地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们,对于孩子们的幸福,父母们是怎样想的呢?
  为了虚荣、面子让孩子们学这学那,拼命地让孩子们上私塾,然后进一流大学,非常变态。我不禁要问,他们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该不是为了实现某种自我价值吧?
  孩子们不喜欢的事情,学了又有什么意义呢?难道不觉得是在浪费每个月的学费吗?要不然就是,非要让孩子们学点什么,自己的心里才会舒服一些,自己才有点做父母的感觉。
  如果让我站在孩子们的立场上说话,想玩的时候不让玩是最可恨的事情了。还有,只是一味地坐在桌子边上,那也不能算真正的学习呀。
  几乎所有的孩子课外都在学习某种专长,但大多数人都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为了服从父母的意志,抱着反正先学点什么再说的态度。因为课外学习任务重,不少孩子家务事情一点儿也不会做,在家里简直就像客人一样。因为忙,孩子们连与自己父母交流的时间都几乎没有。
  完全按照成年人的意志安排孩子的成长道路,难道这就是爱孩子吗?我对此抱很大怀疑。
  我所理解的爱,是一种由衷地为对方着想,由衷地祝福对方幸福的爱。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纯粹是为了对方的幸福。
  我认为很重要的是,你必须能够很清楚地想到对对方来说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所以我虽然总是将自己的意见很明确地告诉自己很看重的人,但更看重的是对方到底希望什么,更希望自己能按照对方的需要行事。
  只是为对方考虑,那自己怎么办呢?自己的意见无法传递给对方,就会感到非常地难受寂寞。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感到“孤独”。
  看到我这样闷闷不乐,母亲就会说:
  “都是妈妈不好。”
  这句话也成了我的负担。
  母亲将离婚归咎于自己,后来生病住了医院,也觉得对不起我们。然后又一直带着这种情绪,为了我们拼命地活了下来。这实际上对我们也是一种负担。离婚不只是母亲一个的责任。生病住院又不是自己想生病就能生出病来的,我很清楚这不是母亲的错。母亲每天都很晚回家,回家以后还要照顾我们的日常生活,她不用那么拼命我们也知道母亲为我们兄妹奉献出怎样的一份爱心。
  离开父亲以后,母亲并没有让我们感到太孤独,我觉得母亲是很了不起的。可以说母亲为我们的成长花费了许多心思,她已经非常尽力了。
  我觉得爱情是一种由心底生出的情感,是一种心灵的体现。
  但是我不喜欢母亲总是为了离婚而不停地自责。我从四岁开始就是由母亲一个人带大的,我觉得母亲有母亲自己的教育方法,正因为是母亲一个人带出来的,所以我才能有如今这般的成长。
  爱,虽然是无形的,但我觉得它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它不是可以强迫的东西,它应该是从自己的内心深处涌出来的,充满着对对方的慈爱。如果大家相互之间都有这样一份爱心,就绝对不会有欺负人的事情发生,就会到处充满温暖。
母亲
  我的母亲现在是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她一方面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大四的学生,另一方面又扮演着我们兄妹的母亲的角色,同时她还要工作,她有时还得扮演父亲的角色,从孩子的角度看,我常常觉得母亲是很艰难的。
  母亲年轻的时候好像非常想当医生。但是因为家境贫寒,没能上得了大学,绝望之下她决心要当一个社会福祉主事(caseworker),于是到市役所一边工作,一边考取了社会福祉主事资格。
  有了这种努力奋斗型的家长,什么话也不用说,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压力。不过,这是母亲选择的人生道路。我想我不是母亲,我可以按我自己的意志生活。我总是这样躲避来自母亲的压力。
  母亲一直在做着社会福祉主事的工作。这个工作在我看来是天下最崇高的工作。
  那是很久以前的电视剧了,木村拓哉还是个少年的时候主演的电视连续剧《拄着拐杖的橄榄球手》。那是一个以真实的故事为题材改编成的电视剧,负伤之后主人公住进了医院,医院里的那个护理其实就是我母亲。我时常想起那个电视剧,甚至想,其实那个时候应该求求母亲让我见木村拓哉一面,留下一个签名就好了。
  在我碰伤了手脚去医院的时候,或者外祖父生病住院的时候,我都能看见母亲在工作时的样子。现实中的她,要比电视剧里的更像那么一回事儿,一直穿着白衣白裤,让人觉得非常神圣。
  我问过母亲,为什么老是穿裤子呢?如果穿裙子就更加女性化一些,当听说福祉医院里坐轮椅的病人很多,必须经常蹲着跟病人说话,穿裤子是为了随时随地可以很方便地蹲下来的时候我便不好再说什么了。在医院里,看见很多人呼唤母亲,跟她打招呼,我不禁暗自为她感到自豪。
  但是,几年前母亲的工作突然发生了变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公司减员。因为工作岗位不够,母亲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现在做的是一般事务性工作,很不适合她。
  那时,母亲受到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