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则爱不释手。
在家里,却是另一回事。他俨然成了一位小学者,帮着父亲进行植物学研究,跟父亲一道出席维也纳动植物学会的学术会议。十四五岁时,他对生物学的分类方法越来越不满意,想获得更多理论知识。“我父亲看出这点后,把一本进化论的重要著作交给我。这本书对我来说,有点太艰深,我还没有准备好去疏理这样的理论性论证。如果他一年后给我这本书,我可能就会被生物学吸引住。这些东西曾经激起过我强烈的兴趣。”{24}在后来全部的学术研究中,他都对进化现象保持浓厚兴趣。
在达尔文的著作刚刚发表的头十年中,进化论的地位可能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更为突出。适者生存的观念,与人们未曾预料到的、不是由谁指挥的演进发展的观念,一直是哈耶克思想的关键所在。
他的父母“彼此十分琴瑟和谐,他们的婚姻生活是宁静幸福的(这不仅仅是我的看法)”{25}。他的家庭生活“可能是人们理想中的生活———一日三餐都是全家人共同进餐,在阳光下无所不谈,我们的父母总是让我们自由地闲逛、思考甚至干一些无伤大雅的恶作剧”{26}。
弗里德里希曾回忆说,奥古斯特是一个在德国文学领域“学问极为渊博的人”。哈耶克的家人至今还记得他曾对父亲给予了非常肯定的评价。哈耶克回忆说,父亲每天早上都冲冷水澡,为的是锻炼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哈耶克年轻的时候,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很多个晚上,都和家人一起倾听奥古斯特朗读德国的伟大戏剧和德文版的莎士比亚戏剧。奥古斯特的记忆力极好,可以把弗里德里希·席勒的诗《大钟之歌》从头背到尾。弗里德里希将会实现他父亲未能实现的作学者的梦想。而奥古斯特对他的长子的影响超过了对其他任何一个孩子的影响。
第一部 战争(1899…1931)第2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1)
引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因素有敌对的同盟结构、帝国的野心、国家间的不信任及日耳曼的民族自我中心心态。日耳曼的历史发展过程不同于英语世界,弄清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哈耶克成长其间的那种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罗马尽管征服了将德国和法国隔开的莱茵河西岸地区,但却从来没有能够征服居住在今天德国境内的各个部落。查理曼大帝最初是法兰克人(蹂躏了高卢也就是今天法国所在地区的日耳曼部落)的王,他于公元800年创建了神圣罗马帝国,并成为开国皇帝。在这一年里教皇利奥三世为他加冕,这位教皇是天主教会领袖,他所统治的区域包括原来的古罗马帝国西部和日耳曼地区。在其鼎盛的10世纪和11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的疆域包括今天的德国、奥地利、瑞士、比利时、荷兰、法国东部、意大利北部和中部、捷克共和国、波兰西部的全部或大部。
几个世纪之后,皇帝的统治更多地只是一种礼仪,而不复是一个统治实体,日耳曼世界各个小国的公侯们是其疆域内真正的掌权者。经历了无比惨烈的三十年战争后,1648年,位于今天奥地利境内的天主教皇帝丧失了对位于今天的德国境内信奉新教的国王们的统治权。这之后,神圣罗马帝国已经徒有其表了,但它一直苟延残喘至拿破仑时代,奥地利的弗朗西斯二世终于在1806年逊位。后来,希特勒将神圣罗马帝国统治的1000年称为第一帝国;俾斯麦统治时代是第二帝国(持续了不到50年),希特勒自己的统治则是第三帝国,他本来也想要统治个1000年。
在18世纪90年代到1815年间的法国入侵与拿破仑战争中,在法国人的统治下,众多日耳曼小公侯国倒统一起来了。与此同时,法国革命的理念———自由、平等与民主———也传进德语民族。德国在现代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竟然跟外国人的专制统治联系在一起,因而,西方及其观念在日耳曼世界中声名不佳。
在法国入侵与拿破仑战争中,奥地利的统治家族哈布斯堡王室一直最坚定地反对法国。根据1815年的维也纳和会达成的协议,在俄罗斯与英国之间,建立了普鲁士和奥地利帝国,作为防波堤,以制衡法国。这之后,普鲁士和奥地利为争夺日耳曼世界的控制权而展开内部斗争,最后只能用一场短暂的战争来决胜负,结果普鲁士获胜。在奥托·冯·俾斯麦首相的领导下,通过1866年的奥普战争、1870-1871的普法战争,通过恫吓、吞并和强迫日耳曼地区的小国,普鲁士主导的德意志帝国终于正式成立,时为1871年。
奥地利不同于德国的地方在于,它冒称自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衣钵传人。哈布斯堡家族以此号令整个帝国,自居为欧洲最重要的皇室,与大多数皇室通婚结欢。他们信仰罗马天主教,也以基督教信仰的捍卫者自命。
它成了奥匈帝国,是一个跨越各个民族、胡乱拼凑而成的帝国,其疆域包括原来神圣罗马帝国的南部和东部,并且一直深深地伸展到巴尔干地区。到了它统治的最后几十年,人们一直用局势“令人绝望而不仅仅是严重”来形容其政治状况。
第一次世界大战直接的导火索,是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茨·约瑟夫的假定继承人(指其继承权可因血统更接近被继承人之子嗣的诞生而失效)弗兰茨·费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身亡。弗兰茨·约瑟夫决心一劳永逸地镇压斯拉夫民族主义,在德国的怂恿下,奥匈帝国于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俄罗斯为了保卫其盟国塞尔维亚,投入战争;德国则为了支持奥匈帝国,向俄罗斯宣战。法国则是俄罗斯的盟友。因此,德国当时的计划是在攻占俄罗斯之前,先借道比利时打败它的宿敌法国,然后再在欧洲大陆建立霸权。然而,德国入侵中立的比利时,却促使英国也卷入这场混战中。
继法国入侵和拿破仑战争之后、维也纳会议以来一直基本维持的权力结构,现在被冲击得四分五裂。尽管发动战争的是奥匈帝国,但战争真的打起来,它却不过是个二流角色。德国企图在整个世界上确立它认为跟本民族之伟大相称的政治地位———用当时人的话说,就是“优势地位”。
当大战刚爆发的时候,奥地利满怀希望。后来成为哈耶克朋友的卡尔·波普当时还是一个小伙子,一战期间他在维也纳的经历无疑有助于了解哈耶克的境遇。波普说:“不管从哪方面看,战争岁月及战后岁月对我的思想发展都具有决定性作用。当然,在当时,很少有人知道战争到底意味着什么。整个国家都充斥着震耳欲聋的爱国主义喧嚣,甚至那些以前跟战争贩子保持距离的人士,也加入了这个行列。有几个星期,在学校的战争宣传影响下,我也受到了那些无所不在的情绪的感染。1914年秋天,我写了一首愚蠢的诗歌‘庆祝和平’,在那首诗里,我设想,奥地利人和德国人已经成功地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我当时还相信是我们遭到了攻击)……当时,我的所有堂、表兄们都加入奥地利军队打仗去了,我的很多朋友也上了战场。”①
哈耶克的家人确实都支持这场战争,哈耶克和父亲都参战了。战争爆发的时候,哈耶克还是个孩子,刚刚15岁。由于他不到服役年龄,他有时甚至觉得没穿上军服是个难堪的事。后来他注意到,维也纳的局势也没有多大变化,到战争最后一年,甚至更糟糕了。
尽管跟大多数孩子不同,哈耶克对生物学感兴趣,但哈耶克也跟大多数孩子一样,对历史和政治事务没有兴趣。由于战争影响,他的学术兴趣才转向社会科学,其中有一段时间突然迷上心理学。战争激发出来的政治激情及后来奥匈帝国的解体,最终使他的兴趣从自然科学转向社会科学。
他进入人文学科领域的引路人是一门哲学原理课。老师谈到了亚里士多德,说亚里士多德“认为,伦理学包括三部分:道德科学、政治学和经济学”。听到这番话,哈耶克的反应是,“‘这些正是我想研究的’。后来的事很好笑,我回家后就对父亲说,‘我知道我以后要研究什么了。我要研究伦理学。’他非常吃惊。(大笑)当然,我所说的伦理学根本不是我告诉父亲时他所理解的那个意思”。
第一部 战争(1899…1931)第2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2)
1917年3月,哈耶克在离18岁生日还有两个月的时候参军。受训7个月后,他成了一名军官,被派往意大利前线。他当时对自己充满信心:“我第一次可以真正向自己证明(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才能),只要我愿意,那么,不用费多大劲,我就能跟军官学校中跟我一同受训的人一样出色。尽管我缺乏天资,甚至有点笨手笨脚,但在一群十七八岁的军校学员中,我总能跻身前五六名。”③比起他的同学们来说,他热衷于学术,却没有一点性经验。
他在意大利驻扎了一年多,直到1918年11月战事结束。20世纪60年代跟哈耶克共过事的埃利希·斯特雷斯雷尔回忆说,哈耶克会讲一些跟战争有关的“令人伤心或滑稽的故事”,“比如,有一个人负责运输活鳗鱼,不知怎么搞的,鳗鱼跑了出来,他在湿草地中到处抓鱼”④。令人伤心的事是他儿时的好友瓦尔特·马格也参军,他们刚刚在军中见过面,马格就战死了⑤。几十年后,当哈耶克看到马格的照片的时候,仍然哭了出来。
哈耶克告诉他最后一任、也是任职时间最长的秘书,夏洛蒂·库比特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些炮弹碎片弹起来,从他的头上削走了一块皮,当时他竟然不知道,“弹片撕开了他的紧身军服和衬衫的缝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