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小说·第九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亲小说·第九辑-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星星物语   

  煎饼鬼才马伯庸   

  特派记者·何嘉鲸   

  煎饼鬼才马伯庸   

  ■特派记者/何嘉鲸   

  人称〃网络鬼才〃的作者马伯庸爱吃煎饼,最喜欢的城市是天津,因为天津产煎饼。最热爱的漫画是《乱码1/2》,因为里边的右京摊煎饼。(这小子对煎饼还真是执著呢,为什么那么爱吃天津煎饼而不是山东煎饼呢?)   

  爱吃煎饼的马伯庸与怪事脱离不了干系:据传说靠近这个〃鬼〃才的人都会倒霉(不知道是否有依据),为了避讳,朋友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祥瑞〃(小马同志强烈抗议中:不要啊!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是伪科学,其实我是一个很幸运的人呢!我会给大家都带来幸福和安宁的,请相信我嘛……咣当!抗议无效)。   

  据说,总会给人以惊喜的马伯庸,天性里带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你永远猜不到这个出生于蒙古,成长在桂林,上海上学,新西兰留学的北京人脑子里有多少稀奇古怪的东西。不过,或许正是由于这种传奇式的人生经历才会令他的作品充满了刺激和新奇吧。   

  他曾经说过:〃煎饼果子虽然美味,却也还是众多美食中的一种。一个好的作家比一种美味的美食要难得太多了。〃(汗!每说三句必定离不了煎饼果子,以笔者看此人完全可以简称〃三句半〃,不过,请小马同志吃饭倒是蛮划算的,十个煎饼果子准能搞定,省钱啊!)   

  上课的时候灵感迸发   

  号称〃从小就喜欢写点奇怪东西〃的马伯庸同志,灵感会在上课的时候迸发,特别是数学课和化学课的时候尤其强烈(呃,两个高级工程师生出一个数学考试总不及格的文科儿子……他始终认为这对遗传学和基因学来说,很有研究价值)。当然,那时候写的不能算什么作品,最多是一个小孩子的胡思乱想,可这胡思乱想也持续到今天。   

  对于写东西的感觉,小马同志拽了句文,就像《卖油翁》里说的那样:〃唯手熟耳〃。对他来说,不断写作意味着消遣,就好像很多人不断买盗版碟、不断追新的动画和漫画一样,都是为了打发时间,从中得到一点乐趣,不至于每天回家以后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才好……当然,小马同志也享受了稿费,这也是值得欣慰的一点。(还真不是普通的实在,连〃盗版〃都出来了,注意下啦,啥时候偶们看动漫也能看出钱来呀?妒忌中……)   

  小马同志区分好坏作品很简单:他说好的作品就是好玩的作品呗,让人看完以后身心愉悦多吃两口饭的文字(那是不是我们吃饭的时候都要看你的书,想减肥的时候都得抛弃你的书?);有些好的小说看完以后,能让人如沐春风,即使坐在马桶上都会愉快地唱起歌来。马伯庸坦言,自己的每一部作品从理论上讲都没达到他最初想要的效果,它们总会在写作的时候发生扭曲,然后偏离到一个他也无法想象的方向,充满了不确定性,其实这也是很有趣的事情。         

◇。◇欢◇迎访◇问◇  

第2节:煎饼鬼才马伯庸(2)         

  不过,小马同志那一身皮囊之下懒惰的虫虫偶尔也会活动起来,这成为他最大的困扰。故事不成问题、idea也不是问题,关键是如何把它写完……克服的办法就是从编辑那里预支稿费,然后这个家伙就会感觉到经济和法律上的压力……(馊主意,不过蛮管用的,如果他赖皮,就用法律和经济的手段〃治〃他,嘿嘿嘿……不知道这次的《午夜灵异手册》是不是也这样呢?)   

  恶搞和郁闷并存的人生   

  马伯庸写故事,也爱看故事。作为一个小有名气的作者,他看故事也是非常挑剔的,那么,我们的煎饼大师爱看什么口味的故事呢?首先,构思压迫巧妙。就是那种让人读完之后为之一愣的,比如欧·亨利和希区柯克的作品他都喜欢看。其次,是那种诡异而不做作的,或者说是视角独特、别具一格的作品。这个概念他也不能太明确地定义,举例来说就是《时代三部曲》与《埃及三部》。最后,就是要略带点灵异色彩但又充满了理性和推理的书。比如:铃木光司的《七夜怪谈》,而他自己的作品《QQ怪谈》就是向这部作品致敬的。其他的诸如田中芳树、村上春树、金庸等等都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他当然也喜欢。还有言情小说他只喜欢看岑凯伦的(汗!看言情……小说,还是这么古老的言情小说,果然与众不同)。他认为阅读和写作都一样具有价值,都是一种乐趣,不过,阅读比写作要省事得多。他什么都看,还告诉记者说曾经有人看完他的书架,评论说:〃从书架上实在无法看出你的兴趣倾向。〃他对此颇为得意。   

  马同志经常对自己说:〃你要多看一些有深度的书,来丰富自己的内涵。〃可每次去厕所和睡觉前,挑来选去,总会选中《机器猫》,这真是一个悲剧(汗!可怜那本被带进厕所的《机器猫》)。   

  记得小马同志曾经在一次被媒体采访的过程中无奈地感叹:〃我热血的作品都是不受欢迎的,相反,恶搞的东西倒是传遍了天下(是有够无奈的,搁谁谁都得郁闷半天)。〃于是他终于发现个人的恶趣味和大众的恶趣味之间存在的距离了(或许这正是他成熟的一个标志呢,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差距的,小马进步不小哇)。所以,最后他写的文章大致可以分成〃给大家看的〃和〃给自娱自乐的〃两种,这两个分类其实是属于写作上的两种心态。写给大众看的东西,小马同志想的是〃啊,写出来快点贴出去看大家痉挛的表情〃;而写自娱自乐的作品时,他想的是〃原来我也可以写出这样的东西呢〃。那些流行的作品,大概是因为比较诡异,所以才会被传播得很广泛吧,毕竟诡异也是趣味的一种嘛。   

  其实,现实中的马伯庸是非常谦虚的乖孩子。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个很普通的人,在做着很普通的事。而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些古怪的想法,它们会偶尔冒出头来,然后稍纵即逝,未及细看便猝然消失。他只是把这些怪念头揪了出来,在每一个触角上都钉好钉子,涂满胶水,然后放进标本箱内给那些无法一睹真容的人鉴赏,大概这就是读者喜欢他作品的原因。他告诉记者,现在写小说是给自己写的,不过动机没诗人们那么崇高,单纯为好玩罢了。至于名气……他说得很实在,那就像稿费一样,多多益善,却也不是非有不可。写东西是件好玩的事情,若为名气所累便没意义了。         

※虹※桥※书※吧※BOOK。※  

第3节:煎饼鬼才马伯庸(3)         

  普通的上班族   

  与马伯庸闲聊时,他留给记者最深刻的印象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或说非常务实。这话怎么讲呢?这得从那篇著名的《从机器猫看阶级斗争残酷本质》说起。其实那篇文章并不像很多人说的那么深奥,这文章的源起是他和一个朋友的聊天记录合集,而当初写这个也纯粹是为了好玩。只要故事好看就可以了,这是他一直认定的事,就好像无所谓牛排还是煎饼,只要好吃就够了(汗!又是煎饼,半天不提以为他忘了,没想到他还真念念不忘,整个一煎饼脑袋……恐怕没有哪个动物会对煎饼这种食物拥护至如此程度了)。   

  小马同志实在是个普通的人类,以他自己的话概括就是和大家同属于脊椎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类(不用解释这么清楚吧?你不说你是人类,看外表我们也知道啦,不会把你当成猴子的)。〃亲王〃不是他自称的,〃哦,那是奉了我妹妹萧如瑟正朔的朋友们对我的称呼。我有几部作品都是以自己为主角,不过那是年轻时候做的荒唐事,现在已经很久不这么干啦。〃马伯庸如是说。现实中的他,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怕是掉在人堆里即便长一双慧眼也认不出来:〃典型的上班族,朝九晚五,每天累得像一条狗。最大的愿望是放上几天带薪假期然后在卧室里拉上窗帘睡死过去。〃(深有同感啊,记者和小编同时被感动得眼泪汪汪)   

  繁忙的马伯庸虽然濒临崩溃,但为了亲爱的读者仍然笔耕不辍(身上重压日常工作、经济、法律三座大山),新作品《午夜灵异手册》就是应本刊小编之约而作。不过,读者们追捧的故事,在马同志看来,其实很普通:〃没什么特别新奇闪光的地方嘛,就是把很多元素拿来重新组装了一下而已。〃(牛人啊!普通人可组装不出来这么好看的故事和帅哥……口水ING)为了《亲小说》读者的兴趣,小马同志作了新尝试,他认为《午夜灵异手册》是最不像他写的故事了,他平时的风格不是这种类型的。但是,他很乐意作这种新尝试。他说写这个故事其实很轻松,因为情节简单,人物是早先设定好的。只需要按照自己的构想一路写下去就可以了,不需要考虑太多东西。   

  他出生于一个尴尬的年代,拿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个蝙蝠的处境:70后嫌他小,80后嫌他大。所以,对80后作家,他有一种不那么强烈的亲切感。当记者问及曾炒得沸沸扬扬的〃八零后〃时,马伯庸显示出他那尴尬年代出生的泱泱大度来:〃老人对新人的敌视和排斥从古就有,没什么新鲜的。〃他毫不掩饰地告诉记者,他也对90后有偏见,或许这并不对,但大家都是这么一代一代过来的,也没什么不好。李敖有首诗写得很好: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后浪风光能几时,到头还不是一样(呃,怎么感觉有点悲伤咧)。         

虹←桥书←吧←BOOK。←  

第4节:煎饼鬼才马伯庸(4)         

  鬼才也好、亲王也罢,或者现实中平平庸庸的小上班族,不管马伯庸是什么样的人,他无疑是最受欢迎的一个。有网友评论马伯庸说:〃他所创作的文章是一味最好的心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