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未来的街头等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在未来的街头等你-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三次印象深刻的通话是在2005年5月。那时我已经毕业工作4年了,而且我之前出版的长篇小说也将要被改编成电视剧,刚刚与影视公司签约。
  而此时的阿里歌歌却成为了一名坐在南京大学中文系青年作家班的学生。
  这期间的阿里歌歌在创作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可以说,他在文学上是全面发展的,这也是南大能够录取他的主要原因,从诗歌到散文,从小说到报告文学,他均有所涉足,不仅已经发表了几十万字的作品,而且还两次获得冰心儿童文学奖,并成为山东省作家协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的会员,最让人惊讶的是,在2004年的8月,进入南大后不久,他便以一篇一万余字的《是时候了!发起中国校园新文###动》,发起了一场中国校园新文学的运动,大力推广中国校园文学研究及〃校园文学〃学术定义,伴随这场运动紧接着又拿出一份数万字的《成长的发现……关注中国校园文###动》论文,论文精简版以及《早生代作家》一文被《文学报》刊发,获得全国文艺理论与评论奖,并且得到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南京大学张光芒教授等专家学者的热烈赞扬与鼓励,他以自己对文学独有的热情,和区别于部分学生为获得课程成绩进行研究和论文的主动性,在文学圈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成为正式、系统地研究〃中国校园文学〃的第一人。
  在前段时间作家、诗人遭到大众质疑,很多人不以为然的时候,阿里歌歌曾经很认真地和我说:我很在乎很珍惜自己的作家协会会员身份,因为在上大学之前,那本小小的作家协会会员证,就是我的本科毕业证和学士学位,它不是我在大街上买来的,它是我一行字一行字写出来、是我一直在努力的证明和一种认可。
  ……惟独他的长篇小说,似乎一直是个遥遥无期的梦。
  那次通话我终于忍不住又问他:你那个长篇到底怎么样了?
  阿里歌歌说:在南京大学上学,我有点新生的感觉,我又有了很多新的想法,这个小说可能还得过一段时间吧。
  这次我为他急了:你该不会真的想写到老吧?你累不累啊。
  阿里歌歌说:我想这次真的要完成了!我现在想明白了,其实一直以来我早就没有把它当成一本小说了,而是把它当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朋友,小说可以虚构,成长不可以虚构,但是虚构的小说可以影响真实的成长,一直以来,其实小说在引导我的成长,少年时期的成长,能够和这部长篇小说一起完成,现在想一想,这种写作不但不累,其实还是非常快乐的。
   。 想看书来

第2节:一头文学小青年的成长启示录(3)
那一刻,我又一次彻底被阿里歌歌给折服了,我终于理解了……
  时至今日,因为剧本改编的问题,我的小说依旧还没有变成电视剧。但我欣喜的是,阿里歌歌的长篇小说终于完成了。
  八年,创作一部奇特的小说
  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竟让阿里歌歌前前后后写了能有8年之久?这是在看到长篇小说《我》全稿之前,我脑中反反复复一直思索的问题。
  我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读完了《我》,读过之后,我突然发现自己竟然不知该如何去评价这部小说。我发誓,尽管我曾读过许许多多小说,其中也不乏眼下很多被炒的火热的青春小说,但我却从来没有读过一本像《我》这样的小说。
  在眼下诸多火热的青春小说中,阿里歌歌的《我》绝对是个异类!
  这是一部厚积薄发,包含了着写作者较深厚文学功底和丰富成长故事的作品!……我们已经不能将它称为简单意义上的长篇小说。就象他所说:这本小说是他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朋友。
  小说讲述了一个叫〃童木〃的文学少年,从16岁到24岁追逐梦想的故事,展现了〃一个痛苦却轻盈的少年心灵蝉变过程、一场理想之美与现实之痛的完整呈现、一种城市之繁荣富足与农村之落后的激烈冲突〃,还写他与一个名叫〃徐涵〃的女孩美妙而又单纯的初恋故事。一个迷惘无助、处于成长困境中的少年,在从〃学校〃这个最窄小的出口,舒展向社会和未来的过程中,借力于梦想,童木原本黯淡普通的青春变得异常精彩、生动,打造出了一份别样的成长。
  小说当中涉及了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事情:美好的理想、单纯的初恋、浓浓的亲情、青春的叛逆、善意的恶作剧……
  阿里歌歌历时8年精心历练的小说语言,给阅读者带来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深情的抒情让人不由得会感慨起曾经有过的梦想,精心构思的故事步步推进,使得少年的伤感、青春年华一去不回的悲壮不时弥漫在阅读者的心头,久久无法散去……
  这也是一部结构奇特,充满着写作者独特才情的小说!
  小说共分为三部分,可以看作是〃我〃成长的三部曲。阿里歌歌抛弃了传统小说的写作技法,在结构上大胆创新,分别以〃18岁的我〃和〃24岁的我〃的局外人身份,描述了16岁的我、17岁的我、18岁的我、19岁的我、20岁的我、21岁的我、22岁的我、23岁的我的成长历程。
  对于这部小说的独特结构,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光芒有着极高的评价:〃可以说,这是一次意义非凡的超越。小说在结构上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精细而且巧妙,在不动声色中逐渐张扬,这部作品体现了80年代生的作者对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的追求仍在进行,意味着他们在积极地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学个性和文学特点。〃
  这种评价一点都不夸张。可以说,这样独特的结构,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一种阅读的挑战,更是一种独特的享受。
  这更是一部充满着写作者智慧与独创精神的小说!
  阿里歌歌曾说这部小说是一个实验品,在小说中,他自称明目张胆地在文本中使用的〃挑战叙述视角越位〃等实验手法,堪称是本书的一大创新。小说中那个虚构的〃小屁孩儿文学素描〃行为、专做注解的〃大眼镜儿〃共同解决了第一人称小说的叙述局限,这使得故事更加立体,主人公内心更加透明,取得整体上的3D效果,作者在叙事上的这种实验,区别于马原的〃元小说〃叙事,在学术也具有可讨论性,为整体增加了独特的亮点。
  深厚的文学功底、独特的小说结构、独创叙述视角越位手法,加上能够引起共鸣的青春期故事,必将使得阿里歌歌的《我》成为2007年最受关注的青春题材成长小说。
  下一个10年,在未来街头等你
  时过多年,当我们都已从当初的懵懂少年变成了如今能够独当一面的青年,我也终于能够完全理解,当初阿里歌歌为什么一再劝我不要放弃高考。尤其是在读完了《我》之后,这种感受越来越强烈!
  

第2节:一头文学小青年的成长启示录(4)
在这本小说中,那个痴爱文学的少年被24岁的作者阿里歌歌深情地凝望着:〃——但是,我却永远地没有了和他交流的机会。我们之间那么亲切,那么亲近,我们的心灵之间也是透明的,只是,我们之间仿佛又被主管时间的天神隔了一层透明、无穷大的水晶玻璃,16岁以后所有的我,全部被隔到了'16岁的我'的世界外面。看着他托着下巴怔怔地坐在桌子那儿,不管哪一个我,都是无能为力。写到这里,24岁的我,本书的作者,很想很想去关心一下他,告诉他:'喛,伙计,你尽力了,开心点,其实一切没有你想得那么糟,你以后会很好的'。可是,任我的笔与纸在磨擦中起了火、任我喊破了嗓子,'16岁的我'却依然什么也听不到。他依然孤单地生活在我16岁的迷惘无助的世界里〃。
  和韩寒一样同样是放弃高考,阿里歌歌却没有放弃自己的责任,他其实想说:爱好文学本身不是一种错,但千万不要因为文学放弃太多。他为自己少年时期走过的弯路做了一次认真的总结,他当时劝我不要放弃,其实也是在鼓励他自己,因为他预想到了当时自己选择的那条通向未来的路有多么曲折,他也做好了准备。……就象如今的阿里歌歌,称自己是〃一头标准的文学小青年〃,我们听得出来,历经辛苦之后,他口气中有了一种自豪和自信。
  ……
  就在将要结束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抬头看了一眼桌上的台历。突然间我发现,从1996年认识阿里歌歌到今天,已经整整十年了。
  人的一生总共能有几个10年?8个?9个?……而我们曾经一同走过的10年,是一个足以决定一生命运的10年。还好,我们带着梦想走到今天,都没有离梦想很远。
  不知道下一个10年后,在未来街头,我和阿里歌歌会是什么样子呢?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林世保
  2006年12月17日于青岛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3节:叙述视角的〃有意识越界〃现象分析(1)
叙述视角的〃有意识越界〃和〃无意识越界〃现象
  ——兼析叙述视角越界现象在我国文学作品中的状况及其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说的艺术,就是叙述的艺术。当代美学最关注的就是小说叙述的视角、节奏、结构等问题。本文将就其中一个长期存在的叙述视角〃越界〃问题展开论述。
  叙事文本中的〃视角越界〃,按照我的理解就是叙事文本中的叙述者的叙述身份发生错位,例如从一个人物的半知视角入手,到后来却变成了展示性叙事的全知视角叙事。
  〃视角越界〃问题在北京大学申丹老师的书中说成是〃被叙述界和文体学忽略了的问题〃(而在热奈特的书中,其实也曾提到过视角越界,并将其分为两大类,其中有一类为视角越界上的省叙),既然是被忽略的,是不是就意味着这个问题实际微不足道,无伤大碍、没有必要被重视呢?我不这样认为,叙事文本中的视角越界问题定将越来越突出,如果一部作品没有处理好叙述角度问题,那么这将成为它的一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