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未来的街头等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在未来的街头等你-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过程梳理。
  窃以为怎么样协调好作品叙述视角问题,做到不越界,或者变作品叙事中〃无意识越界〃为〃有意识越界〃,是每一个作家都应该关注的问题。借此机会在此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讨论。
  

第4节:本书主要人物/具体叙述者列表(1)
本书主要人物/具体叙述者列表
  第一部
  主角:16岁的我、17岁的我
  叙述者:18岁的我(在北京讲起)。
  故事的作者:24岁的我。
  叙述配角:小屁孩儿、大眼镜儿。
  地点:山东
  第二部:
  上:
  主角:17岁的我
  叙述者:18岁的我。
  故事的作者:24岁的我,故事在北京展开。
  叙述配角:朋友们(通过来信的方式完成)。
  地点:北京
  下:
  主角:18岁的我、19岁的我、20岁的我、21岁的我、22岁的我、23岁的我
  叙述者:24岁的我
  故事的作者:18岁的我、19岁的我、20岁的我、21岁的我、22岁的我、23岁的我
  地点:北京
  第三部:
  上:
  主角:17岁的我、18岁的我
  叙述者:24岁的我(18岁的我已经退出)。
  故事的作者:24岁的我
  地点:山东
  下:
  主角:23岁的我
  叙述者:24岁的我
  故事的作者:24岁的我
  地点:南京
  其它:主角:一个少年到青年的〃成长〃和一部长篇小说
  这本书的作者:杨勇(坐在电脑旁边打字的我)
  讲故事的作者:站着走着躺着坐着出神发呆的杨勇、胡思乱想的杨勇
  提供素材的人:杨勇(从16岁到23岁的杨勇)
  写作地点:山东、北京、南京。
  叙述视角的安排、挑战与独创
  〃24岁的我〃以〃小说作者〃的身份在24岁的我没有到南京之前,在文中起到全知视角的作用,它与独创文学素描技法的小屁孩儿、专做注解的大眼镜儿共同解决了第一人称小说的叙述局限性。
  〃18岁到北京的我〃在从北京开始的讲故事过程中拥有半知视角,它避免了第一人称叙事过程中易发生的视角越界现象,〃18岁在北京的我〃对小说主人公所经历的故事和体验的〃半知〃,截止到18岁的我到北京之前。到北京之后,它随即变为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由〃24岁的我〃给予补充。〃18岁的我〃用具体行动大体地实践了我到北京前设立的成长计划,即是叙述者又是小说参与者。
  而18岁到北京之前的我,包括〃16岁的我〃、〃17岁的我〃,均属正常的第一人称,他们拥有第一人称叙事的所有优势,而又不必担心背景交待不够或者叙述视角的越位。在这里,〃16岁的我〃,〃17岁的我〃,〃18岁到北京前的我〃三者相对独立,它们之间的关连,由〃18岁到北京后的我〃来完成,而〃18岁到北京后的我〃在北京所经历的故事,则由它与〃24岁的我〃来共同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任意地调用〃16、17、18岁到北京之前我〃的生活经历,而不必担心越界。
  在〃18岁的我〃离开北京后到了南京时,〃24岁的我〃也转入第一人称,在南京的故事放弃了全知视角,进入一种感怀与推理性质的叙事形式中。〃24岁的我〃的故事并不多,它的出现是为18岁之前的我服务的,仅以类似于大事记的形式写新经历的新故事,这些故事与少年的我的故事相对应,它们有一个核儿,例如为出版、进一步修改这本小说而做的努力和结合学习为它所做的铺垫和准备等。
  〃24岁的我〃主要是以创作理论支持和完善了〃我〃在高中时的梦想,提示任何一本书的诞生并没有那么难也不是那么简单,它需要一个少年用好几年的成长来完善它,甚至需要结合青年时期的理性、相对客观的出发角度、相对充实的文学创作理论基础、相对成熟的叙事技巧等来共同结合才能完成。至此,从〃16岁的我〃到〃18岁的我〃,再到〃24岁的我〃,暗示成长也类似过去式叙事形式一样,一步一步地展开,在身后,是一片豁然开阔的成长空间,成长也因一点一点地行进和揭示而充满了趣味和具体的意义,类似于游戏,区别在于它不能够存档。一生只能玩一次。因而更为珍贵,需要每一个成长中的少年用心去对待。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4节:本书主要人物/具体叙述者列表(2)
另外还有一个叫做〃宋扬〃的人物,但他是虚拟的,他是16、17、18岁的我所写的长篇小说中的主人公,在小说中他是完全的第三人称叙事,他承负了小说中所有的〃我〃所有故事欲传递的所有所指,归合了五个我实际都是因遭遇文学人生发生变化,并将最后的所指直接朝向小说的场外作者,即〃真实的、作者的我〃:一个马上要去食堂吃饭,不用逻辑思维决定就知道饿的作者,从而指示文学最终影响的是我们真实的生命和成长。
  

第5节:我在未来的街头等你 引子(1)
引子
  1
  17岁那年离开北京的时候,我曾双手并拢,紧贴裤缝,用军训中学到的最标准的立正的姿式,在旗杆护拦前的石板上,在红旗底下笔直地立正了一下,那一年的暑假我和几个朋友们搞成了一个行为艺术DV片和一本集体创作的长篇小说,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做事情莫名其妙,随心所欲,当时我们像鸟儿一样在北京飞来飘去,那时候我还没有背包,那时候我也没有一条天蓝色的直筒牛仔裤,离开北京的时候我笔直地站一下,心里想的是:我还会回来的,北京!
  那一年我深深地爱上了北京。
  18岁的我抬头看天,天那么蓝,还有红旗在飘啊飘,飘啊飘,飘啊飘。我不由得把所有的包全部扔下,我不由得微微伸出双臂,我不由得由着少年里最后的任性厚着脸皮喊了一句:〃啊!北京,我又回来了!〃
  这一句要是响在我们村外的群山里,它肯定会起伏不绝。而在这里却是喊完就完了,北京不回应我,也没有人理睬我。
  ——可是,这有什么关系呢?我整理好行头,转身去坐地铁。
  2
  在建国门转乘直线,到大旺路下车,然后在东北出口出站,换乘608路无人售票公交车,到《农民日报》社的前一站十里堡下车,那就是我要到的地方:鲁迅文学院。这条线路18岁的我在家里就已经背诵了无数遍了,所以当编辑部说要来接我的时候,我坚决地谢绝了,我要给编辑部的老师们一个好印象。
  608路车上,我座位旁边坐着一个少女,她穿着一件蓝色的羽绒服,扎着一个马尾辫,位子很挤,我离她很近,她又很漂亮,所以我有点拘束。18岁的我开始走神,我想起徐涵,留学在外的她不知道我来到了北京。我想她,18岁的我相信,如果她知道我带着一本没有完成的长篇小说和光辉灿烂的文学梦想,放弃了高考来到北京并开始我另类的大学生活,她一定会理解我。
  而我,也一定比现在更快乐。
  上午九点钟,我终于来到了编辑部。编辑部的老师们很热情地接待了我,我们是第二次见面了,我也少了第一次时的那份拘谨和不知所措,我把从家里树上长的红富士苹果分给他们,他们很领情地赞叹着:〃呵,你们那里的苹果这么大啊!这上面还有'福'字,这我可不舍得吃喽!〃18岁的我傻呵呵地笑着。后来有同事说我再有根旱烟枪就是一个标准果农。仿佛苹果是我种的,有满脸丰收的喜悦。
  给我这个实习机会的孟老师进了办公室,平静地看了处于兴奋激动状态的我一眼,说一句:〃来了?!〃
  我赶紧说:〃嗯!〃
  他又说:〃来!〃
  我就跟着他那句话的余音来到了总编室,就我们两个人了,他给我倒了一杯茶,我赶紧接过来。然后他就坐在我的对面,坐在他那个老大的椅子里面。然后,孟老师又跟我说了许多亲切的话,大多软中带硬,让我感到温暖的同时也有一种压力。
  成长,总是在偶然中存在着必然,也总是在透不过气来的时候突然豁然开朗。
  孟老师递过来的那杯烫烫的热茶,张老师对我发自心底的关心,自然一下子把我温暖的不行。也正是从此,北京,鲁迅文学院,成为我成长中的一个家,梦想在哪儿,哪儿就有家。
  这是我新生活的开始,也是这本小说开始前的引子。
  3
  这本长篇小说完成的时候,我的24岁也结束了。24岁是我的本命年,所以当岁末听到屋外有爆花生米一样零零散散的鞭炮声的时候,我的感慨有如银河之水哗哗啦啦地流淌在青春之谷。
  我爸说:〃在我24岁的时候,我自己盖起了一幢房子。〃而我只能在将来对自己的儿子说:〃你老子我在24岁的时候,写成了一本长篇小说。〃
  24岁的我完成的这本长篇小说没有花香、没有树高、不杀人、不色情、不胡说八道、不胡摆剖四,上中下三部二十万字,通篇讲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我的成长。
  

第5节:我在未来的街头等你 引子(2)
我的成长与下面三个故事有重要关系:
  第一个是16岁的我九死一生地升入了高中,却柳暗花明地幸遇一个城里女孩,她的名字叫徐涵。
  第二个是17岁的我被捆住了手绑住了脚扔进海里透不过气的时候,一张来自北京的颁奖大会邀请通知将我托出水面,海的上面,原来是一片睛朗的天空,海的四周,原来有鸟语花香的陆地。
  第三个故事是18岁的我放弃了高考,决定写一本长篇小说。为此我设计了一个长篇小说创作计划,这个计划,后来成为我的成长计划,它对我的影响巨大。
  另外,我的成长处在一种错位的尴尬里,我比同龄人们多了一些〃故事〃和〃事故〃:
  在高中同学们响应学校的号召〃出血掉肉拼命干,誓夺全县十联冠〃,成天没日没夜学习的时候,忙于高考的时候,我在托着下巴走神,我在看春天的大树观察秋天的草,在稿纸上写字画画和自己斗争、旁观校园反抗教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