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昂岔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激昂岔口-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前言
书前寄语

  一切过去、现在都曾是未来,

  一切未来也都将成为过去和现在

  所有时光皆为永恒之现在

  所有时光亦弃我不可追

  ——T&;#8226;S&;#8226;Elliot 《四个四重奏》中《焚毁的诺顿》一章

  废话和故弄玄虚

  重复和颠三倒四

  如果不是出现在这本书中

  就会出现在生活中

  ——平阳鸟人

  有一天,我在我父亲书房的一个旮旯里发现了一个U盘,老式那种512M的,打开后屏幕并没有显示什么,可是“属性”里显示出有某些东西占去了存储空间的一部分,我通过文件夹选项调出隐藏文件,是一个word文字文件。

  我完全没有想到我会得到这样一份文字材料。象一本传记,又象是一篇小说。没有情节,只有资料的罗列。我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我想起有些作家也会编造说自己写的作品是捡来的。塞万提斯就曾这么说过。凯尔泰斯甚至说过他的作品是受一个罪犯委托。但我所公之于众的这部作品的确是我无意中得到的。或许是一个人的涂鸦吧。又更象是一段大学岁月的拙劣的堆积。我可以向我自己的谬斯发誓,不论会受到怎样的谴责。这部作品的版权应当属于我的默默无闻的父亲。我保留了它的题目《激昂岔口》。文档显示,这份资料的作者想要把它命名为像《神曲》一类的题目。可是但丁不是他所能比拟的吧,他放弃了。只是在副标题上写着:献给但丁。

  用鼠标浏览完这个不足50M的文档,脑中仿若电视剧片尾的字幕一样闪现着这些人的名字:苏泉、张达芳、罗思思、詹森、程欢……。又想起从一个技术工人到业余作家,再小有名气却英年早逝的父亲,父亲曾经的教导象片尾曲一样悠长。我父亲为亡友苏泉所做的大学传记也成为他自己的一份经历与遭遇的写真。

  这是一面镜子,回忆和未来相隔的那面镜子。

  题 言

  原本要将此书写给自以为是的苏泉以及和苏泉一样自以为是的同龄人!但是要献给的人太多了,何况是这么微薄的东西,所以就只能献给一个人。他是一个曾经疯子一样的青年,一个籍籍无名的人:苏泉。他,不是什么名人传记里的苏泉,他是竹二日一个叫这个名字的年轻人:苏泉。他活得并不潇洒,人们以为他是乐天派;他死得那么静,我会为他感到遗憾。我们无法知道人可以死上几次,但却可以肯定的说:人只要活过一次就很值得。地球上不乏那些对于在世上仅仅走此一遭感到遗憾和悔恨的人,我却始终抱定一个观点:是重复还是单一?在一个路口选择去往何方都没有缺憾,因为你只有一个选择。是昂头走过,还是低调走过?是默默无闻,还是嚣嚷大叫?是偷偷摸摸,还是得意洋洋?有很多种象这一样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路需要用偶然和命运来解释,但只要你走过了那个岔口,回头就只有一条路。

  在这本书里出现的某些日期是我们有些人曾经熟悉的,一些大一点的事儿是我们许多人不大陌生的。大学那遥远的日子刚刚逝去;就成为仿佛昨天丢失的自行车走过的辙迹;刚刚结婚,就有点想念自由和那些先于自己结婚了的情人;有了点钱,就惦念穷得喝凉水时的那帮朋友;快死的时候,才发现有许多事情还没有做。老人总是慨叹自己年轻时的许多想法依然还只是观念性的东西,却从不后悔。叹口气罢了。

  苏泉活着的日子,在他死去后仿佛还在流逝,但他生活的那些年里正如他所说:

  那些东西你也在经历

  那些时候你也在思索

  有些东西,我们有相似感觉

  有些时候,我们有相同感受

  他说过的许多话本该只属于他的青春年华,我们都为能够拥有一段灿烂的青春而高兴或者为一段懵懂的岁月而悔恨,但话语一旦说出口,就不再属于其他的任何一个时空。

  如果曾经那样走过,为何不使它们留存?如果面对自身没有些许思索,何不握紧拳头好好自我反省?如果我们的生命里总是反复争斗与踌躇和偶尔的坚决,即使如此,难道可以否认我们曾经那么想过吗?汗淌过的地方,穿过脊梁;泪漫过的地方,跨越脸颊;血所洒过的痕迹,印在心上;年轻时候所经历过的事情,长存不灭。你没有和苏泉一样这么想过吗?我想我有的时候也那么思考过。但我是一个技术工人,我没有什么文字能力来美饰一段生活,也没有能力象历史学家来追溯一些人的来龙去脉,也就不会象传记学家一样把一个人的历史说得多么透彻。我所能做的,只是探查。探查一个人的青年(仅次于探查一个人的永恒)或者探查一个人的死亡(仅仅是永恒的开始)之际我和纳博科夫一样看到“意识的觉醒象一连串互相分隔的闪光,它们的间隔渐渐缩短,直到形成了感觉的大块光域,给予记忆一个湿滑的立足点”。只因为我们的内心对于青年时期总有太多期许之后的回答,太多遗憾之后的怅惘,太多冲动之后的冷静,太多过去之后的耿耿于怀。但是“黑发难留,朱颜易变,人生不比青松”,我们所骄傲不已的青春年华已在眼皮底下彳亍的远去着,但我们总是在太多慨叹之后冷静下去,又不免在回忆的激情中或唏嘘,或傻笑,或不解,或会心,或大悦,或垂头,或蹦跳,或默坐……。

  探查一个人的死亡,我认真的想过这个比人的死亡还要短暂的问题,永远没有一个定准的答案。人,只是去思索,却不一定非要什么结果。梳头,发型没有结果,也许刚出门就会被风儿吹散。对于人生的坎坷,人们在文字中间懵懂的看,让人感到可笑。真正经历一次,才知道生活的细节那么珍贵。探个头,从你自己的历史之窗,呼吸一下,感觉象飞。

  一想到有人说过的一句话:悲哀的青年,我对于他们只有不可思议的泪!我还想多写几句,我对于悲哀的青年底不可思议的泪已盈眶了。而对于一个悲哀的,说的好听点叫做低调的人的一生,我的心就有点凉,21世纪的朝气难道还比不上20世纪的朝气吗?革命和激进,理想和信仰难道对我们来说是镜花水月?是隔岸的火?是网站上麻木的流言?面对这所谓的“悲哀的青年”们,我要把一段不可思议的大学生活展示出来,让大家从镜子先里观察一下某个过程,看看苏泉的青春是怎样过去的!而对于稀疏的头发都不值得梳子过目的悠悠岁月,我想我们每个人每天站在镜子前的一瞬间如果象flash一样百年一瞬的播放,青春怎样过去和生活如何继续,分明是一条公路上的两个岔口,完全没有什么令人激动的东西。过去的激动和兴奋到了后来就只能是扪心自问的失落和怅惘。就是这些稀疏的脉络,总是有太多的感想。苏泉的大学生活总之是很丰富的,即使仅仅是青年的热望与幻想。苏泉的悲哀之于他的出类拔萃,犹悲哀的青年之于踌躇满志的青年生活。苏泉平凡的生活经历并不平淡,但他的大学轨迹是一段每个四年里每个青年人自身都难以忘怀的历史。每个人都在四年里写写划划;苏泉只是其中的一名。而每个人都在生活里奔波,苏泉已经是大海里捞不起的那一根细针。

  换句话说,我不期望你们能在苏泉的大学四年里找到什么感同身受,但你们一定会在共同经历的大事之外看到一个同样在努力生活的小人物:苏泉;更不会奢望你们在他“碌碌无为的活着”中于奢望之余慨叹惋惜他。我的小小的眼里尚装得下世界,还有什么可以把我的思想阻挡?你们所要体会的就是这样简单的道理。

  较之于苏泉生活的委琐,他在四年里发生的许多事件都是人所共识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记忆,但若用集体记忆来称谓,恐怕个人主义者和那些有自己独特感受的人不会同意。我们透过时间的网眼来看苏泉的大学四年,总会浮现出他在文化馆研究室里伏案的孤单身影。有的人生来需要的激昂,生活只能给他一个平凡:我们完全可以狡辩说平凡是激昂的极致和归宿。那些文字引出的断断思绪在我们的脑中轻轻起笔,慢慢的展开一幅幅生动的图画,我们好似重游故地一样,在旧的花园里看到一些依旧鲜艳的花和嫩绿的草,还有一些曾经鲜艳地站在我们眼前而如今成了枯枝败叶的东西,心中的慨叹仿佛是那让人难忘的旧日绿色一样衬托着我们现在的心情,有些艳丽的影子同样使我们的心再次颤抖不已。我相信每一个读到此书的人都在享受着“回到过去”的快乐,就像触景生情一样回到自己的过去,或者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重逢,感到一种“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但苏泉的体会以及我对苏泉的体会并不具备一个再现的功能,我们仅可以在相似的风景里看到属于我们自己的镜头。我的笔尖上有一个小小的镜子,我看不见,但能感到:我在其中闪烁!

  言归正传,这本书中有关苏泉大学生活的一部分能够编纂完成,主要是有幸找到了罗思思,罗思思是苏泉在大学时代的好友,对苏泉的大学时代有较深的了解,而且有不少资料。由于二人微妙的关系;单单寻找罗思思就是一部艰难的侦探小说;待找到罗思思时;起初她不愿意介入这项工作,但感念于她对苏泉和苏泉对她的友情,加上苏泉逝世的消息传给她没有几天,又加上我的好说歹劝;她流露出来的对往事追悔莫及的表情告诉了她只有沉默,那就做点工作以慰苏泉的灵魂,若待苏泉能够看见,罗思思也会觉得没有枉费心机。所有和总之,全书参插了罗思思的很多心血,也算是了了她的一个心愿。一个人死后,谈谈他,存在就这么简单。

  下面是罗思思在编纂伊始,阅读了苏泉在病榻上留下的旧字之后写给苏泉的话,我想对大家了解一段青春戏剧会有帮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