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偶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偶像- 第8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emash”网站时各种不同的反映,无数个不同空间的场景,被完美地穿插在了一起,无论在剧情和节奏感上都没有让人感觉丝毫不妥,充分展现出大卫?芬奇对蒙太奇艺术的超强表现力。

而马克?扎克伯格设计“Facebook”网站时的镜头效果更是令人拍案叫绝,现实中两方人马在会议室的法律交锋,更是突破时空的限制,同扎克伯格背着文克莱沃斯兄弟设计“Facebook”网站,埃德瓦?萨瓦林在凤凰俱乐部当菜鸟的经历,文克莱沃斯兄弟在马克?扎克伯格拖延过程中的种种反应,配以律师质证的画外音,被串联剪接在了一起。如此清晰明快的表现手法,让人的脑海里立体地还原了当时的情况,就好像身临其境一般,随着大卫?芬奇的镜头,一起经历了整个事件的每一个细节。

当故事的全貌一点点展现出来,所有人都为大卫?芬奇和编剧阿伦?索尔金拍手叫好。

电影接近了尾声,那位女律师玛琳对马克?扎西伯格说了一句话,“你不是一个混蛋。你只是太想成为一个混蛋了。”这几乎就是全片最经典的一句台词了,和电影最开始时,艾丽卡?奥尔布赖特的那一句“你就是个混蛋”首尾呼应。

这一句台词,似乎就把电影中间的整个过程变成了,这是马克?扎西伯格证明自己不是一个混蛋的过程,可事实是,越是想证明不是就越是在向一个混蛋靠拢。天衣无缝的首尾照应。至于马克?扎西伯格到底是不是一个混蛋,每个人心中都有把秤,会做出自己的判断。

在电影的最后,马克?扎西伯格坐在空旷的办公室里,在Facebook上申请了前任女友艾丽卡?奥尔布赖特为好友,然后不断按着F5刷新,似乎是在等待着艾丽卡?奥尔布赖特通过好友申请,似乎又是在等待着艾丽卡?奥尔布赖特、埃德瓦?萨瓦林的原谅,似乎也是在等待着视线自我救赎。意味深长。

影片就在这里落下了帷幕。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精彩的电影。几乎在第一时间,贾斯汀?比伯和凯特琳?比德尔斯就站了起来,用力地鼓掌着,即使双手的掌心已经变得通红,但还是无法平息他们心中澎湃的汹涌。如今Facebook在美国的地位,毋庸置疑,而大卫?芬奇却用他的镜头展现了这个帝国背后的故事,李准奕更是用他精彩的演出为所有人带来了一个他们心中的马克?扎西伯格。不管真实的马克?扎西伯格是什么样的,在所有观众心中,就是李准奕那样的。

“哇哦,你可以相信吗?奕说话的语速简直要飞起来了。”贾斯汀?比伯和凯特琳?比德尔斯走在离开电影院的路上,却已经按捺不住激动,手舞足蹈起来。

“我绝对不相信,奕先生仅仅是眉宇之间的几次变化,就把马克内心的所有复杂情感都表达了出来。”凯特琳?比德尔斯也很是激动,声音都提高了两个语调,“只是皱眉而已,居然可以有那么丰富的变化,天呐。”

其实,贾斯汀?比伯和凯特琳?比德尔斯现在完全就是在各说各的,不断在抒发心中的感慨。他们可以很深刻地理解,之前那场离开电影院时观众们议论纷纷的心情了。这就好像是心中塞满了无数的感想,不抒发出来就会随时爆炸一般。

事实上,贾斯汀?比伯两个人的心情,只是万千观众看完电影之后的一种而已,在全美国,乃至全世界,“社交网络”就如同Facebook的扩散一般,以恐怖的姿态开始蔓延。而这一次,专业影评人们都疯了。

“社交网络”的大部分场景都发生在大学宿舍或者教室里,没有绚丽的风景;大段充满精英色彩的专业性对话,没有幽默打趣的桥段;马克?扎西伯格整日坐在电脑前写程序,是个女生绝缘体,更不要说什么美女眼球效应了。这样的故事底子,很难讲得有趣。

虽然马克?扎克伯格这个年轻IT富豪的故事也很传奇,但那只是个引人注目的结果,至于商业人士创业的过程,对于缺乏专业知识的观众而言,远不如他们和女明星的绯闻来得吸引眼球。就像不久前的“华尔街2”,大段的金融术语没有造成紧张感,反而令人昏昏欲睡,在上映之前,“社交网络”也陷入了这种担心之中。唯一让人稍微心安的,也许就是李准奕的加盟了。

但事实是,大卫?芬奇还真的把这个故事讲得有声有色,一口气看完,并不觉得乏味,淡淡的嘲讽和平视的同情兼而有之,静下心回味一下,又觉得意味深长。Facebook本身就是时代的产物,而“社交网络”这个代表了时代精神的电影,也成功惊艳了今年的大屏幕。

这部电影最出色的构思就在于,Facebook创业的传奇其实只是背景,大卫?芬奇和阿伦?索尔金为观众展示的,却是一个天才永远寂寞漂泊的内心,这眼光之中还带着几许的讽刺和悲哀。马克?扎西伯格创造了一个社交帝国,成为了亿万富翁,但他本人却是一个没有社交的人。他没有办法与任何人建立长久稳固的关系,无论是爱情还是友情,在和这个世界的角力之中,妥协屈服还是孤独骄傲,马克?扎西伯格选择了后者。于是,在这个庞大的社交帝国里,他依旧孤身一人,可笑至极。

更重要的是,阿伦?索尔金通过这部电影里的各个人物,讲述了不同的阶层,在这个时代里的不同象征。

双胞胎文克莱沃斯兄弟是哈佛校园的上层人物,家境优渥、身材高大、外表英俊,他们代表了贵族阶层,他们也保留了历史悠久的“传统绅士风度”。这不由让人想起了“泰坦尼克号”里即使在沉船之际依旧要保持贵族优雅的老学究们,即使在海水淹没过来时,他们也不愿意去和“低等舱”的人拥挤,以免失去了贵族的传统。盛装打扮、手握红酒,即使胆战心惊,依旧一动不动,就让海水这样把他们吞没。虽然这种精神让人佩服,但心中却不由升起了一种滑稽的悲凉感。

他们属于过去,就像他们从事的代表古老传统的赛艇运动,即使在追赶新的潮流,却依旧落后于这个时代。所以,文克莱沃斯兄弟想出了Facebook的原始创意,却没有能够取得成功,而是被马克?扎西伯格捷足先登了。也许,文克莱沃斯兄弟是马克?扎西伯格开始融入校园主流生活的契机,但注定无法驯服马克?扎西伯格这匹野马,只能狼狈地在后面追赶时代的步伐。

与双胞胎相对应的是,埃德瓦?萨瓦林代表的就是这个时代的普罗大众了。

923 惊为天人

推荐歌曲:Elliott。 Yamin………Wait。 For。 You

经典,必然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为它反映的不仅仅是一时的现象,更是一个时代的现象,是时代文化沉淀下来的众生相,也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精髓。即使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它依旧会把遥远过去的文化一点点沉淀下来,这才铸就了经典。

“社交网络”虽然才刚刚上映,但在阿伦?索尔金的笔下,在大卫?芬奇的镜头下,却为所有人展开了这个时代的一副画卷,注定是可以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为这就是这个时代的写照。

在电影的行进中,埃德瓦?萨瓦林总是轻易可以抓住人们内心软弱的部分。他不是完美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他却比乖戾的马克?扎西伯格要可爱得多。埃德瓦?萨瓦林更能够代表这个时代的常态,他就是芸芸众生相,稳健而平凡。马克?扎西伯格会铤而走险,不成功则成仁;但埃德瓦?萨瓦林却循规蹈矩,按照既定的路程前行,他也许不会大红大紫,但他的每一步都没有出错,中规中矩,肯定是会小有所成的。

埃德瓦?萨瓦林其实就是我们自己,读书、就职、结婚生子……人生的每一个脚印都有既定的节奏,只是在每一个脚印上,因为每个人的努力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仅此而已。但我们注定无法成为马克?扎西伯格,因为全世界的亿万富翁也就那么几个,不是人人都可以挑战成功的。

撇开马克?扎西伯格不说,埃德瓦?萨瓦林也是一个成功人士,普通的成功人士,而不是一个著名的失败者。在他的身上,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

如果说埃德瓦?萨瓦林是现代人格的化身,那么肖恩?帕克就是无法无章的后现代人格典型。直白点说,埃德瓦?萨瓦林是学理科的,而肖恩?帕克则是学艺术的。肖恩?帕克,他的激|情,他的疯狂,他的不按牌理出牌……种种反传统、反权威的行径,成功地让马克?扎西伯格产生了共鸣。这才导致了马克?扎西伯格和埃德瓦?萨瓦林的分裂。

但事实上,马克?扎西伯格终究不是肖恩?帕克。

肖恩?帕克也是IT中人,对于电脑和网络,他和马克?扎西伯格有着同样敏感的直觉和深刻的认知,这一点不同于玩经济的埃德瓦?萨瓦林。经济和金融世界已经高度制度化,需要谨慎小心守规矩,而计算机世界是开疆拓土的西部,需要的是策马冒险的的牛仔。正因为如此,马克?扎西伯格才与肖恩?帕克一拍即合,最终与唯一的朋友埃德瓦?萨瓦林决裂。

事业上如此,但是在生活中,马克?扎西伯格对于肖恩?帕克的放浪形骸并不认同,在肖恩?帕克醉生梦死的时候,马克?扎西伯格关心的仍然是他面前的电脑屏幕和他的虚拟世界。一直到最后,肖恩?帕克因为牵扯到毒。品问题,被警察逮捕了。马克?扎西伯格这才发现,其实两个人的距离很遥远。

马克?扎西伯格周围的人分别代表了传统、现代和后现代,只有他自己是一个不属于任何一个时代的漂泊者,因为其他人虽然各自带着不同时代精神的印记,毕竟仍然是社会网络的一部分。而马克?扎西伯格却游离在社会和人际网络之外,从头到尾,他都没有融入过这个世界。

他智商和情商成反比,他伤害了对自己有好感的女生,伤害了一直包容他照顾他的朋友;他如愿以偿成为人人景仰的校园红人,竟不知如何与粉丝们聊天,众人崇拜的眼光反而让他无所适从;他试图追随肖恩?帕克选择后现代的生存方式,搬到加利福尼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