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清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感受清华-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两个例子,在清华绝不是个别现象。颇有一些同学是经过复读考入清华的。他们抱着执著的追求,最终用努力弥补了过去。 
  做人要低调 
  很多好学生都有一个习惯,从高中到大学都是这样,一旦赞扬他们,他们就会特别谦虚地和你讲:“我很弱的……”然后解释几句他怎么怎么弱。做人低调,这让好学生也减轻了一些身上的压力,谦虚一些,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不管这种低调心态是真心的还是“虚伪”的表现,当一件事情摆在面前需要自己解决的时候,对自己说“要用心完成”总比“肯定没问题”要有益得多。 
  一个师弟,从考到清华来就经常找我,他总说自己的时间安排得不好,总觉得上课没法全都听懂,觉得很多人怎么比他聪明,感觉非常的担心怕学习跟不上。我每次都给他吃宽心丸,说只要自己好好学,不会成绩特别差的,开始上课听不懂正常…… 
  结果,大一第一年成绩,他拿了班里第一,他说的XX比他聪明,成绩都比他低了好多。从此我再也不劝他了,他俨然是个“牛人”呀,比我当年成绩不知道强到哪里去了,我居然当初还劝他别怕跟不上,想起来真惭愧。 
  另一个师弟,做人可一点不低调。从高中数学竞赛全国一等奖,到保送清华,一帆风顺。他可是那一届省里的一个传奇人物,传言一次数学竞赛大考前,玩了一晚上扑克不好好休息,第二天照样拿了一等奖。 
  但就是因为他太张扬,上了大学,对学习也向来认为都能轻松搞定,大一第一学期成绩就排到了班里倒数,第二学期一下子就出了三门不及格,差一点就成了试读生。跟不上学习节奏的他,不得不选择休学回家休整一年。这就叫“聪明反被聪明误”。 
  所以,认真对待学习中的每件事才是最好的学习态度,聪明与否并不重要。     
兴趣需要培养     
  应试教育的惯性,使同学们到了大学,仍然保留着一些功利的观念,比如只关心对错,只注重结果,不关心自己的兴趣。但其实只要在大学,学校采取一些手段,注意了培养同学的全面素质,同学也会很快适应新环境,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活力,摆脱应试的枷锁。和“电”相关的专业都需要上一门《数字逻辑》课。一个老师在这门课上安排了五次实验。前四次实验,都是按照一模一样的要求设计实验,大家做出来的实验结果也都是完全一样的。有些同学觉得这些实验他们道理都明白,但是按照规定死的步骤做出来的东西还都一模一样,没意思。于是,“注重结果”的同学们对这四个实验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同学干脆抄袭了别人的。因为应试教育的观点告诉他们,他们不如把做这些实验的时间省下来学其他的课,大家做同样的东西就是在浪费时间。 
  而最后一个综合实验是自己利用整个学期学的知识设计数字钟、电子琴,没有太多的参考资料。由于大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所学,结果做出了各式各样、有想象力、非常有意思的作品,积极性从头到尾都空前的高。没有同学觉得这是在耽误时间了,都没日没夜地做好自己的作品。也没有同学选择抄袭别人的,都希望自己做出别人没想到的东西,比别人强的作品。 
  其实大学是一个挑战自我、尝试新事物的好场所。大学只是一个校园,是一个不怕尝试、不怕失败的场所,同学所谓的失败,最多是一些课没考好,做社会工作活动组织得不好,做学术报告因为紧张讲得不清楚罢了。而这些事情之所以没做好,都是因为以前没做过,到了大学终于有机会得到尝试。因此,每次这样的失败经历,只会对自己的成长有好处,只会让自己变得成熟,而失败的后果对自己的发展都是无足轻重的。     
学会学习     
  跳出题海 
  为了高考,不停地做题,这也是一件迫不得已的事情。没有学生会认为对高考自己已经高枕无忧,不必用心准备、努力做题了。但应当意识到学习需要方法,一味蛮干,陷入题海,只会让自己陷入被动。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问一个高中生:学了五年物理,你觉得物理是什么?学生头脑中立刻浮现出了常用的公式、常做的例题,甚至还有一些题目的答案。对于他来讲,物理就是试卷上的考题,他感受不到物理是一个完整的学科,也体会不到物理的价值和意义。 
  应该意识到,依靠反复做题这种重复劳动方式,才掌握了学习的内容,是一种最差的、效率最低的学习方式。如果少做几遍重复的题就能学会,效率会提高很多。 
  只有方法才是最有用的。高中学的立体几何、化学、生物,都因为在大学专业不同变得毫无用处,而随之而来的是在大学学习更多新的知识,而在工作以后,又因为选择了不同性质的工作,丢弃了绝大多数大学学过的课程内容。就像一个故事讲的,为了生存,是要面包,还是要猎枪?要面包总会吃光,要猎枪可以学会打猎,一直生存下去。学习方法就是这杆“猎枪”。而很多同学之所以很努力成绩上不去,就是因为一直在抱着一本又一本的参考书啃“面包”,他们没有总结这些“面包”之间的联系,更没有想过应该制造自己的“猎枪”。 
  80%>;100%(1) 
  很多同学和我讨论了他们的高中学习状态,我觉得很有共性的一个就是:高中实在是太用功了,甚至有些学伤了。如果高中的时候只用当时努力程度的80%,剩下的20%精力做些其他的事情,哪怕是用这些时间来玩,调节一下心情,最后的学习成绩也不会受什么影响。这种现象用图7来表示。 
  该图描述了一个“努力—效果”函数,X轴表示用功程度,Y轴f(x)表示了努力能达到的效果,大家看到这个图就能联想到我们都学过的对数函数 。这个函数说明,随着努力程度的增加,学习效果的提高会变得越来越不明显。从一点不努力到比较努力,学习效果进步得很快,但是继续给自己的学习加码,效果就非常的不明显了。就好像自己已经达到了自己的极限一样,成绩每提高一点,都需要付出比原先大得多的努力,现实当中甚至还会出现不进反退的现象。 
  80%>;100%(2) 
  余下的20%精力应该做这么几件事:首先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定期的总结。每天做完作业,花上几分钟的时候,仔细问问自己,今天讲的内容是什么?如果要我用三五句话总结一下,给一个不懂的人讲,能不能讲明白;仔细思考这部分知识产生的原因,在整个这门课程中,它的意义在哪里?正如上面给的努力—效果函数,善于总结的同学在学过对数函数之后,就能够主动用它来解释身边的事物、解释世界。而大部分同学如今的学习方式是不会主动去思考这些问题的。 
  其次,用20%的时间对下一阶段的学习作明确的计划。计划分为横向和纵向。横向计划是指对于学习的各种课程,分别做一下计划,体会各个学科前一段的学习方法是否合理,需要什么调整。纵向计划是指合理地安排每天的学习时间,根据自己各科的强弱和可支配的时间,计划好如何给各科分配时间。 
  再有,应该用20%的时间学会休息。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让学校的年级第一,一晚上不睡觉然后去参加高考,恐怕他十有八九考不过你。而因为高考紧张、失眠,最后发挥失常的大有人在。同时心情也很重要。我的一位好朋友,模拟考试都是690多分,全县第一名,结果因为高考前,和老师的关系不和,心情一直不好,导致高考考得低了很多,最后不得不放弃报考清华。 
  80%>;100%(3) 
  同时,应该努力提高80%学习时间的效率。就拿听课这个环节来说。要有置疑老师讲课内容的勇气。上完一节课,也要有自己用三五句话总结老师讲课内容的习惯。如果总结不出来,就要分析是自己的问题,还是老师讲得不清楚?做题和看书都是如此,不要着急开始做下一道题,翻下一页书,一次吃透内容是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努力—效果函数在调整了自己的学习方式之后,会发生如下的变化。如图8那样,函数值向上平移, ,其中i为正数。通过自己利用好这20%的精力做好总结、计划工作,充分休息和调节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每个人能够突破自己学习能力的极限,用80%的努力换来比原先100%的努力更好的效果,这就叫“磨刀不误砍柴工”。 
  我最敬仰的一件事情是,大学的必修课程《微积分》最早竟是大物理学家牛顿发明的。由于没有数学理论的支持,他无法把自己的万有引力定律继续证明下去。于是他暂时停止了物理研究,潜心捉摸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数学,结果不仅发明了《微积分》,还用它解决了万有引力的证明,这样的做法不仅是突破了自己的极限,更突破了当时科学的极限。     
学以致用     
  2002年的9月,在一次党员主题讨论会上,一位大一学生的讲话让我感到很受启发。当时的讨论主题是《共产党宣言》,当讨论到人类社会是否能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时,一个物理系同学谈到:“我原来是经常参加物理竞赛,在高中学习了一些大学物理知识,我一直有个不明白的地方。物理学里面讲的‘熵’这个概念,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从有序朝着无序的方向不断发展、变化,最后宇宙万物的状态都会变成完全无序。而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是人类社会从最无序到最有序的最终状态,这和‘熵’的理论完全矛盾呀?不知道是物理学错了,还是政治学错了,反正我很长时间都想不明白。” 
  在高中就能把物理概念和人类社会联系起来,只有做到“学以致用”的好学生,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或许是因为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