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业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大业风云- 第1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密的口袋。

    严格算,这不能算是口袋,或者说,是有漏洞的口袋。

    隋军只是占据了路旁的几个山丘,人数似乎也不是很多。

    高句丽军决定攻击………杀开一条血路,这些隋军看来只不过是打阻击的。

    五万对三千,高句丽军有着绝对的兵力优势。

    隋军的优势,是地利。

    更重要的,是强弩。

    在雪地里向山坡上仰攻,是一件非常吃力的事情,更可怕的,是从山上射下的漫天箭雨。

    一个时辰下来,高句丽军已经损失了六七千人,可百余米高的山头,却似乎依旧遥不可及。

    不能再纠缠了!冲过去,不管山上的敌人了,道路毕竟还在,隋军虽然可以射死不少高句丽军,但是大多数人还是可以冲出去的。

    高句丽军放弃攻山,数万人拼死向外冲。

    队形乱了!

    要的就是队形散乱,步兵如果结阵,骑兵还是比较头痛的,突厥骑兵,毕竟只有一万。

    但散乱无组织的步兵,只能任骑兵宰割。

    高句丽军原本也有不少骑兵,可是当初退入山地,不少战马被遗弃了,困在山里没有食物,又有不少被宰杀了充饥,此时的高句丽军,几乎全是步兵。

    天黑的时候,旷野终于恢复了宁静。

    高句丽军阵亡一万七千,被俘和投降近两万,只有一万人左右突围了出去,四散而逃。

    十一月初九,高句丽大捷。

    第二天天明,数千高句丽败军到了高句丽那座边城的城门前。

    守城的高句丽军不肯开门,惹得城外的高句丽军破口大骂:“敌军就要来了,你们再不开门,我们就攻城。”

    战战兢兢的守城长官终于还是开了城,两边要是真的火并起来,不论谁胜谁输,自己都吃罪不起。

    败军进了城,突然夺取城门,对城中不到一千的守军大开杀戒。

    这些败军,却是隋军假冒的。

    十一月十二日,李密退兵至边境,仍然对拉勇和达木耳所藏身的山地封锁包围。

    在高句丽抓回的俘虏,有五万余人,其中大户数十户近千口,由隋军迁入内地安置,其他分赏参战诸军,不论突厥、契丹、奚、霫,还是靺鞨、室韦、黑水,包括新城、哥勿,大家依据出力大小,见者有份,至于财物、牲畜,更是谁抢的归谁。

    此时,经过“政治攻势”,更重要的是山中缺衣少粮,饥寒交迫,拉勇和达木耳的部下,三五成群下山投诚,有数千人之多,到十一月底,山中只有三千多叛军。

    有将领要求入山搜剿,李密概不应允。

    近十万大军云集,日子久了,军粮自然成了问题,一方面自各部调运,一方面,李密隔三差五派突厥骑兵或者契丹人到高句丽境内“征粮”。此时,高句丽正忙于南线作战,北线主力又损失数万,除了坚守辽东(襄平)等一些较大的城池,其余的只好都退到鸭绿江对岸,高句丽境内数百里,几成无人之境。

第一百六十二章  立储之议
    这一年,天下称得上是风调雨顺,各地粮食都得到了丰收。

    有句老话,谷贱伤农,谷贵伤民。

    丰年,却会出现谷贱伤农的事情,毕竟,很多百姓家里有了余粮,除去储存,都会拿一些销售,换取油盐等一些生活用品。

    八月,粮价由往年的一石七八百钱,跌至一石四五百钱。

    但是到了九月,市面上的粮价回升,江南粮价,一石六百钱,越北则越见价高,河北、北京,有一石七百钱,已与寻常年景相近。

    官府大量收购粮食,一方面,稳定粮价,保障来年百姓种粮的积极性;一方面,朝廷已经在着手准备来年在东北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粮食正通过运河运往北京,再雇役运往辽西。河北、北京因为邻近辽西,转运便利,官府收购更多,粮价自然高些。

    十月,朝中有官员上书,请求早日册立皇储。

    起先,我并不为意,这几年,立储之议,屡有提起,都被我推搪过去。

    但是这一次,却似乎大不相同。

    三天后,数十名大臣上书,倡议立储,其中不乏杨义臣、魏征这样一些重臣。

    十月初十,大朝。

    尚书右仆射萧瑀第一个站出来:“皇上,臣有本奏。”

    “爱卿且讲。”

    “皇上,东宫虚位十余年,古来少有,臣斗胆,请皇上择立储君。”

    “诸孙尚幼,此事再缓几年,再议不迟。”我还想拖,老实说,杨侗和杨侑哪个更合适,我还有些犹豫。

    魏征不干了:“皇上,代王、越王,俱已婚配,何言年幼?立储乃国本,关乎大隋国运,臣等请皇上早日决断!”他这么一讲,许多大臣都附和赞成:“请皇上早日决断。”

    “皇上,立储以备不虞,此事关乎江山社稷!”魏征还有忌讳,有些话没有明说,但是意思在那里:您已经五六十岁的人了,万一哪天翘掉了,还没有确定继承人,岂不是天下大乱?

    “诸位爱卿以为,谁人堪继大统?”我问道。这一下,群臣反倒大眼瞪小眼,鸦雀无声了。

    我知道,对于谁当“皇太孙”………儿子辈的杨暕和杨杲已经没戏了,大臣分作几派。

    第一派是立嫡,杨义臣、李渊、萧瑀等都在此中,建议立代王杨侑。

    第二派是立长,比如韦云起、魏征等人,希望立越王杨侗。

    第三派如张须陀、裴矩等,对于立杨侑还是杨侗都无异议,只要立储就可以。

    第四派希望立燕王杨炎,不过这一派人数极少,也没有什么有分量的人物,基本是和杨炎的母亲小刘良娣沾亲带故的人,基本可以忽略。

    还有一部分人,完全没有明确态度,比如杨玄感,是第五派。

    “谁人堪继大统?”我又问道。

    萧瑀终于打破了沉默:“臣以为,代王出身显贵,其母乃是故太子正妃,更兼性格宽厚仁慈,可继大统。”

    “皇上早有明言,立储当择贤而立,”说话的却是韦云起,“越王聪慧,皇上北狩晋阳之时,便曾留守东都,措置妥当,颇具人望,臣保举越王殿下。”

    “代王也曾留守西都,西都是本朝龙兴之地,代王在西都,礼贤下士,也是人人称贤!”杨义臣道。

    “留守西都,只是礼仪,若论施政,还是东都,越王留守,已显治国之才!”

    “若是代王在东都,焉知不能做得更佳?”

    两派人争执起来,张须陀、裴矩等第三派不时打个圆场,第五派一副事不关己,拥立杨炎的,更是巴不得两派争执。

    “朝堂之上,如此成何体统?”作为“丞相”(尚书令、内史令和纳言是事实上的丞相,如今尚书令空缺,以左右仆射分担,所以当时的丞相应该是四个)的内史令虞世基喝道。

    众大臣闻言,也知道自己失仪,立时安静下来。

    “立储之事,还需皇上定夺。”裴矩道。

    “臣等恭请圣裁。”

    “册立皇储,乃是大事,岂是立时便可议决?众卿回去,先拟些折子,在京六品官员,地方四品官员,皆可上书。”这样一来,还不又拖它几个月?“待朕广听天下之议,再与内阁商议。”

    “皇上圣明。”大臣们纵然知道我是缓兵之计,也是无可奈何,只好先回去写折子。

    十一月,我居然添了两个儿子………双燕山庄的湖衣和宫里的金嫔,居然在三天之内给我诞下两个皇子,分别起名杨晋、杨昺。按照规矩,杨广的儿子,名字里都有个“日”字。

    当然,这两个儿子都谈不上有什么继承皇位的可能,所以倒也没有兴起什么波澜。

    而沈莺,居然也又有了两个月的身孕。

    林那向东去追阿来的时候,已经是十一月了。

    流求的十一月,还是很温暖的,但也要看是哪里。

    流求,也就是台湾的东部的阿里山、玉山、中央山脉,一座高过一座,很多海拔将近四千米的高峰,在十一月,依旧会覆盖冰雪。

    但是这阻挡不住林那。

    如果说有着准备的隋军困难,那么缺乏准备的阿来他们只会更加困难。

    一路上,虽然也遇到一些土人部落,隋军基本上是能不打就不打,实在要打,也是打了就走。

    我要的是阿来,不是地盘。

    张镇周倒是派了一支队伍跟着,也占便宜征服了两三个村社,终究还是有些赶不上,人手也有限,只好作罢,等待朝廷的援军。

    途中,在海拔三千米左右的一座山口,林那他们发现了几具尸体,从衣着上看,应该是阿来的手下,头颅已经被土人割去。

    十二月,跋山涉水半月多的“捕逆队”终于出了大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大海。

    然而阿来再度消失的无影无踪。

    “捕逆队”此时也只好先找个地方安顿下来………这当然意味着要和土人发生冲突,而大山东面的土人,似乎更加剽悍善战。

    也在十二月,张镇周终于等到了朝廷的援军。

    领兵的,是安闽中郎将裴元庆,和副鹰扬郎将苏定方。

    援军却只有五条船:三百马江镇汉军、两百闽越族的新府军、一百骁果卫、三十千牛卫,总共六百来人。

    但是这一百三十人却是精挑细选的,个个身怀绝技,武艺高超,有神箭手、大力士、飞毛腿……

    这是沈光的主意,他认为,土人虽然剽悍,却是直爽,一向敬重英雄,而如果大军进剿,不仅死伤过重,还会激起土人的反抗。

    张镇周任流求将军,裴元庆任流求副将。

    两人会合以后,就又很快分兵:裴元庆领三十骁果卫、十名千牛卫、三百汉军、两百新府军、一百归附土人为东路,向东翻越大山,和林那会合。苏定方领其他骁果卫、千牛卫配合张镇周的主力,沿着海岸向北扩张。

    所到之处,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