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业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大业风云- 第1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一百九十八章  南洋设镇
    当北海、东海两大水师在朝鲜半岛“为国效力”的时候,陈稜的南海水师也没有闲着。

    大业二十五年(公元六二九年)三月初三,南海水师派出战船十艘“奉旨巡海”。三月十五日,船队驶抵今东沙群岛海域,十六日,十余名水兵登上东沙岛,设置了“主权碑”。

    石碑是在大陆上刻好,运上海岛的,这样的石碑,船队载运了几十块:“泱泱华夏,海疆宁静,勒石永志,侵凌者必击之………大隋大业二十五年,大将军陈稜奉大皇帝命立”。所有的字,被要求刻得大大的,深深的,“虽千年犹可辨识”。

    此后,船队继续西行,于四月初驶抵海南岛东部。五月,船队驶抵西沙群岛海区,在十座岛礁上立碑,由于海上大风,船队撤回临振郡避风。九月,船队驶入中沙群岛海域,在六座岛礁上立碑。十一月,船队驶抵南沙群岛海区,在八座岛礁上立碑。由于当时的条件,碑石只是立到了南沙群岛海区中北部(今太平、北子、马欢、中业、南子、南月、西月、费信八岛)。大业二十六年(公元六三零年)正月,船队驶抵昆仑岛屯田校尉府。此后,船队在暹罗、扶南、林邑等国沿海进行“友好访问”,四月,驶入安南,回到国内。

    大业二十六年(公元六三零年)八月,根据陈稜的奏请,朝廷下旨在西沙设置了“石塘长沙巡检司”,“由岭南、安南诸郡流囚犯三十对,男子充军户戍守,隶临振郡”。(西沙群岛的甘泉等多个岛屿上有可以饮用的淡水,且高潮时可以有陆地露出海面超过十万平方米………即零点一平方公里,大约五个足球场大小的海岛也有好几个,并且岛屿分布也相对集中,少量人口居住,以渔业为主,兼做耕种,加上由海南岛少量接济,应该还是可以的。不过西沙的主岛永兴岛,虽然面积很大………有两平方公里多,但是缺乏优质淡水。西沙居住条件较好的有—注:岛名均使用现名………永兴岛,面积超过二平方公里,缺点是淡水水质较差,需要依靠雨水;东岛,面积一点六平方公里,是西沙第二大岛,与永兴一样属于宣德群岛,有淡水,但水质也较差;甘泉岛,位于永乐群岛,面积零点三平方公里,有优质淡水;珊瑚岛,离甘泉岛较近,面积零点三一平方公里,有可以饮用的淡水;金银岛,离甘泉岛也较近,面积零点三六平方公里,有优质淡水,适于居住;中建岛,西沙最西南的岛屿,也属永乐群岛,面积)仅仅是这六十个人的“移民”(被强迫的),也包括了医生、教师、修船工匠等等“专业人士”,是从上千名囚犯中挑选出来的。既然是驻守海疆的“军人”,当然拨给了两条排水几十吨的战船………朝廷倒不担心他们会造反,每户还都有一条不大但在海上打渔兼做交通工具没有问题的渔船。每年的三月,水师会派出一艘运输船,给岛上运去一批补给,同时也运回一些珊瑚之类的“特产”,半年后的九十月间,运输船会再来一次。名义上,石塘长沙巡检司的“军政长官”“巡检”也是正九品“朝廷命官”………巡检司应该是较早实行了“民主”的地区,“巡检”由全体成年岛民推选,朝廷不过例行“应准”。石塘长沙巡检司的辖区包括今天的西沙、南沙和中沙群岛海区,不过以当时的条件,往南沙和中沙群岛移民根本不可能………即便是二十一世纪,除开一些军人,那里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居民。至于东沙群岛,也不大好移民………东沙的主岛东沙岛面积,也还不到永兴岛的一半。不过东沙离大陆比较近,又有淡水,已经成为沿海渔民和水师船只的一个“中转站”。

    大业二十七年(公元六三一年)二月,暹罗企图吞并哥谷罗国(今泰国南部普吉、攀牙等府,旧唐书称堕和罗)。小小的哥谷罗当然不是暹罗对手。但是三月,在大隋派驻暹罗的使节“斡旋”之下,暹罗与哥谷罗达成“和平协议”………哥谷罗承认暹罗为自己的“宗主国”,从而换取暹罗放弃对自己的全面吞并。此前,暹罗已经吞并了堕罗钵底国(应在今泰国东部或东南部)和迦罗舍佛国(应在今泰国西部或西南部)两个小国。

    暹罗是大隋的藩属,哥谷罗成了暹罗藩属,自然也成为隋的势力可以影响的地区。随后,朝廷册封哥谷罗国王为伯爵,大隋派驻暹罗的使节“代办”与哥谷罗的外交,而哥谷罗派驻暹罗的“使臣”则负责哥谷罗与大隋的沟通。陀洹国(今地不详,应在哥谷罗国西北)本是哥谷罗的属国,此时自然不甘心做“属国的属国的属国”,于是脱离哥谷罗控制,向暹罗称藩。不过,陀洹国王察失利婆末婆那也没有忘记向大隋示好,于是在册封哥谷罗国王的时候,使臣也顺带册封他为伯爵。

    从隋的立场出发,当然也不希望暹罗过于强势。

    以此为契机,大隋再次开始了已经停顿了一些时间的在东南亚的发展。

    哥谷罗国南面是固罗国(在今泰国南部与马来西亚北部交界地区),暹罗在将哥谷罗国纳为“藩属”后,自然也对固罗国虎视眈眈。

    在这种情况下,当陈稜派出的使者出现在固罗国王面前的时候,受到热情接待便是可以理解的了。

    五月,固罗国王接受了隋使的“册封”,成为大隋的“固南侯”,固罗国也正式成为大隋的藩属国。

    固罗国王的侯爵,比起哥谷罗国王的伯爵,又要高出一级。

    重要的,是暹罗向南扩张的脚步被阻挡住了。

    固罗国的几个邻国,除了南面的罗越国,其他赤土(今马来半岛泰国南部、马来西亚北部一带)、丹丹(今马来西亚吉兰丹州)、盘盘(泰国南部万伦湾沿岸一带)和哥谷罗,都早已经是隋的势力范围。

    六月,南海水师与丹丹国达成协议,“永久租借”丹丹国东部的一处海湾(今马来西亚哥打巴鲁),“东西十里,南北十里”(实际约二十平方公里)作为南海水师的“驻泊所在”,隋每年付给丹丹国“黄金五十两、丝绢五十匹、布麻百匹、茶十担”作为“租借费”。随后,陈稜在该地设置“丹丹校尉府”,驻军百余,并奏请朝廷“迁五十户”。

    在处理完固罗国后,南路水师又把目光投向更南的罗越国(今马来西亚南部)。

    不过罗越国却没有固罗国那么好说话。

    大隋?听说过,可是说他强大?有多强大?比北面的固罗国、丹丹国强大多少?这些国家,可都不如我罗越国!

    称藩?没门!通商?也免谈。

    文的谈不拢,只好来武的。

    殖民主义?不好意思,老实说,是有那么点。

    南海水师的八千水陆大军,就在丹丹校尉府等着呢!

    十月,趁着台风季节已过,海上又是北风,南海水师杀向罗越国。

    在南面摸爬滚打也由好些年了,陈稜当然明白,自己可以不把这些小国所谓的“军队”放在眼里,可是却不能不把当地的原始丛林放在眼里。

    必须速战速决。开战前,借着“使者”乃至从当地人收买来的情报,陈稜已经查探好了行军路线。

    大军直捣罗越国的“国都”………如果那个小村子可以算作城市的话。

    兵贵神速,罗越国完全是猝不及防………他们还以为隋军的入侵会从北方陆地,根本没有防备东面的大海。

    陈稜事前已经发动了固罗国、丹丹国出动了两千“土兵”,加上五百隋军,在罗越国北部边境摆出一付“大举入侵”的样子。罗越国王派出自己的儿子,率领三千主力………罗越国可以调到的“军队”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开到北部“迎敌”。

    罗越国后方的空虚,可想而知了。

    所以,几乎没有像样的抵抗,罗越国王被俘。

    仅仅七天,罗越国彻底屈服了………北方的主力也选择了投降。

    一场“战争”,罗越国只是死掉了几百个人,隋军更是只有五十多人阵亡………其中十来个还是死于行军,而固罗国、丹丹国的“盟军”,也只是损失七八十人。不到五百人死亡,“战争”就结束了。

    随后,陈稜代表朝廷,“册封”罗越国王为伯爵………如果不是选择对抗,本来是可以封他一个侯爵的。

    固罗国和丹丹国的边界,都向罗越国一侧南移了七十里。

    他们和罗越国,以前也大大小小发生过一些冲突,基本是败多胜少,而今一点小小的代价,就换来大片土地和人口(虽然都只增加不到一万人口,但是对于这种人口不足十万的小国,已经是巨大收获了),两位国王自然乐得合不拢嘴。

    罗越国东北海边(今马来西亚关丹)南北二十里、东西二十里(约六十平方公里),割给隋,设置“北罗越校尉府”,驻军三百,移民二百户。

    占领罗越国以东大海中的荒岛(今马来西亚雕门岛,面积近一百四十平方公里),设置“雕门巡检司”,驻军一百,移民八十户。

    罗越国南端的一些海岛(今新加坡,约七百平方公里)和近邻陆地“越海南北十五里,东西二十里(约三十余平方公里)”(今马来西亚新山),置“望海镇”,驻军一千,移民四百户。

    罗越国西南海边哥罗富沙(今马六甲)南北二十里、东西二十里(也是约六十平方公里),割给隋,设置设置“南罗越校尉府”,驻军三百,移民二百户。

    随后,陈稜的“舰队”又占领了望海镇附近的一些“无主”海岛(今印度尼西亚宾坦岛、廖内群岛………总面积三千余平方公里,当时虽然有少数土著,但不属于某个已知的国家)。十二月,陈稜请旨,在望海镇(今新加坡)周围增设两个“屯垦校尉府”(今马来西亚新山和宾坦岛),各增加驻军三百,移民百二十户;增加两个巡检司(廖内群岛、马来西亚南端皮艾角南北二十里),各增加驻军一百,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