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业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大业风云- 第1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台湾水师及东海水师一部,配合陆军两千,由小流求袭扰倭国南部。
一正三副四路军马,水陆二十余万,号称四十万。

六二九年,推古天皇已经去世,舒明天皇在位,真正的大权,依旧为苏我氏掌握。而圣德太子一派,依旧以山背大兄为领袖,在九州岛东部(今大分、延冈一带)和四国岛西部(今松山、高知一带)。只是总的来看,山背大兄的“反抗军”,其势已经岌岌可危。
“反抗军”自然成为大隋拉拢的对象………一旦事成,隋可以帮助山背大兄当上“倭国国王”。
对于隋的劝诱,“反抗军”内部也是争论不休,有的认为,正好可以借助隋军的力量,消灭苏我氏的力量。但是山背大兄的第一重臣境部臣摩理势坚决反对借助外部力量,认为那无异于“引狼入室”。
顺便说说这境部臣摩理势,其实也姓苏我(境部臣是官职,摩理势是名字),论辈分还是苏我虾夷的叔叔,但是和苏我虾夷一向不和,势若水火。
正是因为“反抗军”内部的争论,在战争中,“反抗军”并没有配合隋军作战,甚至于后期,还与隋军发生了一些冲突。不过,苏我虾夷却不敢对山背大兄掉以轻心,始终以五万精锐防范山背大兄(“反抗军”有近四万)………事实上,苏我与“反抗军”的冲突也从来没有间断过。
十二月二十五日,隋军黄海水师、辽东水师袭扰倭国,很快夺占了沿海的一些海岛(今佐世保附近的福江、中通等“五岛列岛”和平户岛)。倭军屡次败北后,已经不敢再与隋军在海上作战,也不知隋军到底来了多少,苏我虾夷慌忙调集三万大军,开赴九州岛西部。
二十八日,由小流求来的隋军也占据了几处海岛(今鹿儿岛附近的甑岛列岛),与五岛列岛一带的水师遥相呼应,苏我虾夷急忙往九州岛增派两万大军。
二十九日,北路隋军在虾夷国境内(今秋田一带)登陆,会合毛夷、虾夷两国,有兵马一万五千,诈称四万,苏我虾夷急忙也调派三万兵马北上。
如此一来,苏我手上二十余万(按,当时整个日本列岛大约不到五百万人口,苏我氏的地区,人口应该在四百万以内)军队,已经有超过一半无法动用。
大业二十七年(公元六三一年)正月初五,隋军主力先锋,出现在了今日本岛根县的益田和见岛之间的海面上。
不过,倭军也不是全无防范………隋军在安澜镇大量集结,前后数月,倭国不可能全无察觉,在今天下关到鸟取的漫长海岸线上,倭国已经筑起五十余座石堡,以两万军队驻防。而隋军要登陆的区域内,便有四座石堡,近两千倭军驻防,虽然人数不多,可是占据了要隘,据险而守。
本州岛的西海岸,港口有限,许多地方都是悬崖,适宜登陆的地方并不多。倭军凭借险要,足以给隋军造成巨大杀伤………要知道,隋军先锋的登陆兵力,由于运载能力有限,尽管已经使用了水师主力,并且从新罗、百济、高句丽乃至隋的本土………今山东半岛、苏北、环渤海地区和辽东征集了大批渔船和货船,可是一次能够输送的兵力,也不过两万五千。
一旦不能迅速突破,倭军将会从内地抽调上万兵力增援,粉碎隋军的登陆………不能占领滩头并且拥有一个相当面积的“桥头堡”,后续的兵力和物资便不能登陆。
而南北三路,只是“疑兵”,真要应对倭军主力,力有未逮。
隋军亮出了“杀手锏”。
为了这一“秘密武器”,我集中了一批优秀的“炼丹师”………古代的化学家和最好的冶铁匠,付出了整整六年,耗费了数万金。
而这一项绝密工程,满朝文武,也只有张须陀(内阁首辅)、韦云起(前任兵部尚书)、屈突通(现任兵部尚书)、裴矩(我最赏识和信任的大臣之一)和窦建德(民部尚书,管着钱)等寥寥数人知道,就是魏征,也被蒙在鼓里………我主要是怕他又大加反对。
想必已经有朋友猜到是什么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火药和火器。
这个“世纪工程”也太小儿科了吧!
和二十一世纪比,当然是。
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知识分子”,我当然听说过生化武器、核武器、电磁武器,大学军训,也打过五六式半自动………我使用过的最现代化武器,只是十发训练弹没有一发打在靶子上。在博物馆,倒是也近距离接触过一些退役的火炮、战机和坦克。
但是见过和造的出来,完全是两码事。
我是学医出来的,既不懂化学(一知半解的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是另外一回事),也不懂冶金,对于机械制造,更加一窍不通。
大家更不要忘记,这是在一千多年前………即便是一个工科出身的顶尖大学生,到了这种时候,不要说想要造出一杆AK47,就是“汉阳造”,基本上也得指望“奇迹”。
比起前人,我们虽然有稍稍多出那么一点知识,可是也并没有“金手指”。
我是学医的,可是到了这里,却几乎一点也用不上………手术刀?没有!心电图?没有!连温度计和阿司匹林都没有!学中医的可能会好一些,可是我是地地道道的西医出身。
承认现实吧!我的大军,依然要依靠风帆和橹桨跨越大海。当然,改进还是有的。比如新式风帆………那是十八世纪西洋帆船的样式,我在影视剧里看过,知道它对风能利用的效率,高出传统的中国式帆,虽然就当时而言,老式的中国式帆在世界上已经还算先进的;再比如指南针,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那是书上讲的,不过当时中国的指南针,还称不上真正的指南针,就像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算命先生拿的,一个方盘上一个勺子,因为摩擦等原因,使用起来精确度很低,而民间也有简单的法子,比如把磁针浮在一碗水里,或者用根绳子吊起来,稳定性却是很差,而现在隋军水师装备的,已经和现代指南针非常接近了;再比如六分仪、水平仪,这种航海工具十分重要,却是西方在十七世纪才应用起来的,幸好我这人读书时就好些“旁门左道”,对这些也稍微有些认识,先来个“专利抢注”吧。
这些东西,制造起来不算太难,当然更不必我亲自动手,只要我说个大概,自有从天下挑来的能工巧匠(这就是开百工科的作用)去专研、琢磨、改进,将它们从构想变为现实。
同样的,还有新式印刷术的推广………中国四大发明中对人类最有意义的,一个是造纸,一个是印刷,因为有了它们,才使人类文明可以以较低的成本更便利地传播,使得文化从极少数“精英”的专属,转为几乎所有人共有。
但是西方一直不承认中国发明了活字印刷,而是推崇德国人范登堡,他发明了铅字。我们不得不承认,虽然我们一直说是宋代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可是他的泥字实在用起来不方便,即使在我们中国,也不为大家乐用,直到明清时代,广为采用的依旧是木版雕刻。
泥字刻起来麻烦,印的不清楚,还不容易保存。木版雕刻虽然是“死字”,可是雕起来相对容易,印的也更清楚,并且比泥字容易保存,一个木版,印上个十万八万的,也没有多大问题。泥巴表面看起来便宜,可是真要用起来,并不省钱。
然而铅字的活字比起木刻的死字,自然又强了不是一点两点。
既然如此,我何苦不用铅字?国家大力发展教育,对印刷的需求还是很大的。虽然造不出印刷机,但铅矿还是有的。一个铅字,可以反反复复用上N年。
我当然也知道蒸汽机,有了它,造出的战船跨洋越海,那可是要容易得多了,不过那玩意太复杂了,已经超出了这个时代的能力,我又是只晓得些许皮毛。
闲话许多,还是回过头讲火药吧。


第二百零二章  东征平倭2天雷
    火药,不是炸药。

    中国四大发明的,是黑火药,而炸药是TNT。

    我不知道炸药的配方,至于黑火药,也只是知道一句“一硫二硝三木炭”而已。也就是说,火药需要用到硫磺、硝石和木炭。

    但是有这三样东西混在一起,并不代表就是火药,还需要成分比例。这就需要一次又一次的配制和实验。

    最初配成的火药,具有很好的燃烧效果,可是并不能爆炸。当然,它还是具备军事用途的………用在火箭和抛石机上。

    一年多后,可以爆炸的火药………大约百分之七十五的硝、百分之十二的硫和百分之十三的木炭,已经相当接近现代火药的“黄金比例”………终于配制成功了,然而却也付出了三条生命作为代价………这还只是开始。

    研制火药的过程中,出了一次意外………一个负责保管的“研究人员”一不小心,把一些水洒进了火药里。正在他不知所措的时候,上面已经派人来拿火药“试验”了。没有办法,只能听天由命了。

    没有想到,进了水的一粒一粒的火药,居然比先前粉状的火药更好使。

    火药制成,并不代表可以用于实战,还需要有东西把它发射出去………火炮。

    毫无疑问,最初的火炮,只是一根铁管子。

    然而,并非所有铁管子都可以做火炮,需要非常优质的铁,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者无疑又是一个创举。

    第一次火炮试验,就碰上了“炸膛”,导致两名炮手重伤。

    第二次,又是失败,一死一伤……

    经过两年多的失败,终于有了突破,这一次,火炮把一个十余斤的铁球射出了两百步(大约两百五十米)。并且,这门火炮在发射了百次之后,依然安然无恙。

    但是,仅仅可以发射铁球是不够的,我需要的是可以发出炮弹………里面要装上六斤可以爆炸的火药。

    炮弹必须能够发出去,在目标附近爆炸,而不可以在炮膛里或者一出炮膛就爆炸。

    又是艰难的试验,这一次,耗费了整整两年半,有上十人因为事故丧生,还有近十人受伤致残。对于死伤者,朝廷都给予了抚恤优待。

    大业二十六年(公元六三零年)三月,第一门可以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