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业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大业风云-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西太学的学生读完书—如果他还可以读完的话—也可以得到一个“同举人”的名号,参加科考。  那些贵族子弟,如果确实有才干,在西太学读完书参加科考,取得进士,我当然也想一视同仁加以任用。而如果他更有毅力,愿意和普通人的子弟一样在东太学一类“平民学校”读书……西太学的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转入相应的县学、郡学和学宫,当然也是可以的,不过绝对不容许搞特殊化,带个“保姆”那是绝对不可以的。  我的想法,那些纨绔子弟,如果想烂的话,就让他在西太学烂下去好了。  除了官办教育,我还下令鼓励民间开办学堂私塾,出来的学生,只要能够通过“乡试”,一样可以进学宫读书。

第三十一章 和尚造反
  国子监原本是个不被重视的衙门,如今突然得到皇帝的青眼有加,办起事来自然是格外卖力,办学的诏书是十一月二十下的,到了十二月十五,居然就已经有了眉目。  场地许多是现成的,经费我也已经责令民部优先照顾。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老师。全国一下子要办数千所学校,需要的教师,不下三万,这个数字放在二十一世纪不算什么,一年光师范院校毕业的就不下此数,然而放在大业九年的年尾,那可是个庞大的数字,唯一的办法,就是广招天下读书人—当然育所的老师是需要一些种田好手和能工巧匠,可不是些之乎者也的书呆子,另外学校还有教武艺的“体育老师”。  县学的老师,给予从九品到正九品衔,郡学和育所是从八品到正八品,学宫是从七品到正七品,至于太学,则可以从从六品到正五品。那时读书人最大的心愿,便是“学得文武艺,货于帝王家”。如此一来,“师源”也不成问题了。  只是这样,办教育要花不少钱,虽然我划行宫为学宫省了不少银子,可是需要的开销仍然不在少数。不过我觉得,教育实在是一个国家最大的事情,哪怕再花钱,也要办好。除此之外,我还鼓励民间“筹资办学”,为县学、郡学和育所募集资金,下诏“助学者,一律褒扬”,也就是送个锦旗送个匾什么的,反正是惠而不费的事情。皇帝既然已经做出榜样,把自己的“别墅”都拿出来了,自然不少人“景从”。  我还干了一件“假公济私”的事情,为我那未来的老丈人沈子方在“东太学”谋了个正六品“博士”的位子。老人家—其实“我”比他还大,不过总不忘自己其实还没有三十,他却满头白发跟六十来岁似的,我又准备当他的女婿,所以心底里早把他当“老人家”—在吴兴教书,那是很有好名声的,让他在教育战线上发光发热,于国于他于我,都不是一件坏事。  临近除夕,从西都的卫文升那里传来了消息。十二月十八,扶风郡(今陕西凤翔)一个叫向海明的和尚,自称弥勒佛转世,聚集一帮信徒造反,并且自称皇帝,年号“白乌”。这向海明在西都附近传教,已经有些时日,造反起事,倒也纠集了将近一万徒众。  对于向海明,我的态度和对待其他民变不同,这一年多,我实行“仁政”,加上卫文升也算廉洁干吏,西都的民生还算不错,正因为如此,是以他经营多年,追随者不过万人,比起刘元进的登高一呼就有十万人马,差的太远。  这向海明之流,绝非走投无路官逼民反的穷苦百姓,而是别有用心的“邪教”,何况西都又是国家的重地,我的态度,是坚决打击。  其实事情已经不必我操心,卫文升武将出身,明白什么是“兵贵神速”,早已经集结当地兵马,雪夜出击,和尚出身的向海明哪里是身经百战的卫文升的对手?十二月二十三就剿平了反叛,而今我接到的报告,已经是份捷报。向海明的白乌皇帝,前后只当了五天。  向海明,斩立决;主要骨干三百二十七人,流于东北和西南;次要骨干六百二十人,徒刑;胁从者着申饬后开释,着地方看管,不得串联传教、蛊惑人心,违反者处流刑。卫文升平叛有功,所部皆有犒赏。  忙忙碌碌中,大业十年的正月就来了。初一宫中的宴席,已经不如去年热闹—许多“小老婆”都被我“恩放”出宫了,元嫔又将生产,自是不便来,我原是叫沈莺来的,她却说不喜欢热闹,我知道她是有些畏惧那些“娘娘”们足以把她生吞活剥的眼神,也不勉强。  这样的“合家欢宴”,其实不过是个形式。一干嫔妃是各有心思,杨暕在夏天被处罚以后,见了我愈加缩头缩脑,小女儿和赵王杨杲以及几个“孙子”尚且年幼,大概算是这帮人中最能够体会“年”之意味的仅有的几个了。  宴席早早就散了,我留下杨暕,让他和萧皇后体味一下母子之情,自己只带了许安和几个侍卫去见沈莺。沈莺却不在“海棠别院”,我白日里已经“恩准”了她回去见父亲。沈府已经另备了酒宴,却是沈莺带着杜鹃和彩云亲手做的,倒比适才宫中的宴席更加对我的胃口。饭后和沈子方大聊兴学之事,愈加投机,不觉竟已经天明,才同了沈莺回宫,好在初二无须上朝,上午偷懒补了个觉,下午却和皇后商议良久,当夜自然就在皇后宫中住下。  我那日与皇后商量的,是两件事情。正月初六,第一件事情就先办了。  这件事情,却是和选择“接班人”有关。  皇后的长子杨昭,原本是已经被立为太子的,可是没用当皇帝的命,早早死掉了,二儿子杨暕又不争气,我在嵩阳宫中便已经告诉皇后不打算让他当皇帝。如此一来,最有希望的,就该是萧嫔的儿子赵王杨杲,或者元嫔即将出世的孩子—如果是个皇子的话。  皇后是个很贤德的女人,对于我放弃杨暕,她默然接受了,但是我可以感受到她内心的失望,毕竟,杨暕是她唯一的儿子,试问又有哪个母亲内心不偏爱自己的儿子?  或者我该把皇位给我的亲儿子,或者是元嫔的—如果是个男孩的话,或者等将来沈莺有了儿子。不过我却不这样认为,元嫔所生,即便是个儿子,也比杨暕、杨杲他们小太多,沈莺就更不必说。我如今的年龄,过了新年已经可以算作是四十五了,其实中国古代皇帝,能够活到六十岁这样一个退休年龄的并不多,我虽然而今已经有信心逃过五年后江都之变的灭顶之灾,但是老天爷打算什么时间再把我收了去,我却不知道,到时候发生类似于朱棣“靖难之役”的变故,绝非不可能,我宁可我的孩子平平安安。  萧嫔很平凡,这使得杨杲也很平凡,大业九年在我手上才封王,不仅晚于比他大的侄子,甚至晚于比他小的侄子,可见在杨广心目中也没有多少地位,在我这里自然更不必提,完全是可有可无的人物,何况我心中,还是很想补偿皇后一些。  于是皇位未来的继承人选,就只能在她的三个孙子,杨昭的三个儿子中选择了。儿子不能当太子,孙子当太孙,也算是个慰藉。而我选择这样一个时候找皇后商量,也有打消她对元嫔即将出生的孩子可能有的顾忌之心。  中国皇家向来有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传统,代王杨侑是故太子的正妃嫡出,时年不满九岁,越王杨侗反而大些,不到十岁,还有一个燕王杨倓不满八岁,倒和叔叔辈的杨杲差不多大。  不过我既不打算立嫡,也不打算立长,而是要从杨侑三兄弟中“有德者居之”。

第三十二章 宫中琐碎
    正月初六,任苏威为太傅,于东宫(因为没有太子,东宫是空的)设学,集天下名士………河间郡大儒刘炫、秘书学士余杭人顾彪、会稽郡名士建节尉虞绰、琅邪郡名士王胄、著作佐郎颍川人庾自直、吴郡名士潘徽等六人为“大师”,这些人都是苏威和礼部尚书杨玄感推荐的,许多和杨玄感私交不错,不过都是很有学问的人,为我所用也不是什么坏事。其他“术有专长”者六人为“师”,教授三个皇孙和赵王杨杲。又从侍卫中挑选数人,教他们骑射。并且下诏,今后皇家子孙读书,必须形成制度,年满七岁必须开始读书,每年除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五、正月十五、五月初五、中秋、重阳、冬至及帝后生辰、父母生辰,皆不可停学业,习书日不得少于三个时辰(六小时),习骑射每五日一个时辰,所学除挑选的经史子集,还有“算学”(数学)、“山川”(地理知识)、“农耕”(当然不必下田劳作,只是学些农业知识,希望他们多少了解些民之疾苦,另外,每年开春有大典,照例皇帝要亲自扶犁以示重视农耕并且祈求五谷丰登,这几年却也荒废,我已经决定大业十年起复行,并且皇子皇孙年满十岁的都需亲自扶犁)和骑射本领。  这样的教育之严,是二十一世纪的孩子无法想象的,不过皇家教育,关乎国计民生,严苛一点实属必要。算起来,跟满清的皇家教育比,我这可人道得多了。  自从上次的“好人”事件以后,苏威在内阁已经变得沉默寡言了,他是个有道德标准的老人,却碍于情面做了有违自己的道德标准的事情,连自己都原谅不了自己,我愈是不追究,他愈是自责,几个月下来,就显得“暮气”过重了。他的首辅做的既然不安心,我也不满意他的暮气,索性让他“出阁”,给个太傅的崇高而空虚的职务,主管一下皇家教育算了。  首辅的位子,如今是虚悬的,我没有再指定苏威的继任者。其实内阁我也做了变动,杨玄感自不必说,工部自宇文恺死后已经换了新人,兵部和吏部尚书在“好人”事件中的表现令我不满,民部尚书樊子盖和刑部尚书卫文升已经是我的“死党”,不过有两都留守的重责,樊子盖还好,卫文升却一年难得来东都呆上个把月,现在所谓内阁,其实已经形成了一个核心………裴矩还是不错的,裴蕴和虞世基虽然人品差点,但是才干还是有的,对我也忠心,驾驭得当,还是堪用的。不过内阁还是单薄了点,我倒也想了几个人选。  然而正月十五刚过,我还没有顾得上处理自己计划做的几件正事,底下的大臣却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