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业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大业风云- 第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兵突然在王智辩、陈孝意背后杀出。我最担忧的事情到底还是发生了………刘武周真的已经勾结了突厥。  这两千突厥人,是绕过有重兵防守的城池和长城,化整为零,悄悄潜入的,两千人分成百人一股,并且换上了官军的衣服,一路又一改往日抢掠的作风,以致隋军毫无警觉。  战局可想而知:王智辩战死,七千官军,仅剩下两千多和陈孝意逃回了雁门。刘武周乘机占据了守备空虚的马邑城。  王威也遇上了麻烦。  他亲自率领的三千官军,遇上了一千多刘武周的部下。  三千官军对付一千多乌合之众,王威充满信心。  可是结果出乎他的意料。  他的三千地方军,战斗力远不如王智辩的镇兵,固然是一个方面。  但是更重要的,是对方一名使槊的黑脸头目,实在勇不可挡。  这个人,是我惦记了很久的尉迟恭。  于是,王威只能带着不到一千残兵败将,逃回太原,其他各路官军也撤回原防,河东道北部各郡县,只好闭城坚守,整个马邑,连同娄烦、雁门的数个县,都落在了刘武周手中,刘武周一时聚众近十万,声势大振。  三月,榆林又出事了。  榆林今年遭了旱灾,当地官员虽然没有像王仁恭那般中饱私囊,却不肯开仓赈济灾民………理由是官府的存粮要预备着突厥围城时救急,一时民怨沸腾。  一个叫郭子和的人,发现机会来了。  这个郭子和,本是左翊卫的一名曹长,因为犯了军纪,被发配到榆林,做一个守城门的小卒。  可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小卒,却在榆林秘密结交了十八个拜把子的“生死兄弟”。这一天,他集结死党,突然冲进太守府,太守董纯恰好去了榆林镇将军处做客,于是郡丞王才倒霉,被郭子和一刀砍了脑袋。郭子和开仓放赈,一时聚集起饥民五六千人,就是榆林郡兵,大半逃散,小半归降了郭子和,只有十数人战死。  榆林与马邑不同,作为边关一线,它的兵镇与郡城是分开的,兵镇在郡城以北三十里。守镇的中郎将得到逃来败兵报来的消息,立刻派武贲郎将杜伏威领两千骑兵,随同太守董纯平叛。郭子和人数虽多,到底是乌合之众,刚一交手,人马就散去一半,剩下不到三千人,逃出郡城。杜伏威当下安抚百姓,戒严城池,也不追击。  很快,郭子和也和刘武周一样,和突厥建立起联系,阿史那咄吉封刘武周“定杨天子”,郭子和“平杨天子”,这“杨”,自然指的隋朝皇室杨家………我现在的名字,叫做杨广。郭子和倒是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这区区两三千人马,又没有像样的城池,当“天子”未免滑稽,坚辞不就,于是阿史那咄吉改封他做“屋利将军”。  消息报到朝廷,一番廷议之后,诏命光禄大夫鱼俱罗、左光禄大夫吐万绪领军五千,往榆林平叛,又派武贲郎将麦孟才、来整各领禁军五千,协助贾务本、王威平定刘武周。  然而大军未至,雁门再传噩耗,雁门郡丞陈孝意被手下的校尉张伦杀害,张伦带着数百郡兵降了刘武周。好在雁门郡城有镇兵驻防,才不至陷落,而刘武周又占据了雁门郡数县,一时声势大振,拥众十万,自称皇帝,年号“天兴”,而郭子和也自称永乐王,年号“丑平”。

第七十章 黄海设郡
  百济终于集结起五万大军,由扶余璋亲自统辖,对来护儿发起进攻。  百济人打仗,几乎没有什么战阵可言,然而彪悍异常,隋军前锋接阵,居然不敌,只能步步向海岸后退。  到了第二天,百济人已经推进到离海岸不到二十里,隋军建起的城寨,已经遥遥在望。  山上,来护儿、周法尚等一帮将领远望着战场。  隋军仍然在步步后撤,虽然不曾乱了阵脚,却已经有数面旗帜倒下。  “传我将令,有弃失战旗者,领将杀无赦。”  “父帅,”说话的是来护儿长子来楷,此番出征,来护儿带了两个儿子………武贲郎将来楷和折冲郎将来弘,另外一个儿子来整,正奉旨招讨刘武周,“步军已乱,何不令骑兵出击!”  “敌我相距十余里,骑兵冲之,锐势已失。”来护儿没有答话,周法尚替他说道。  “再传将令,前锋步军,退回城寨,务必军阵严整,不得溃散,免得乱我后军阵脚。”他叹口气,“百济军勇悍,然不通计谋,只可以诡道胜之,未免不武。”  周法尚安慰道:“兵者,诡道也。为将者,正当如将军,运筹帷幄。”  “晓谕众军,我军今孤悬海外,既无船只,也无援军,非死战,不可求生!”  中午,隋军已经推到了城寨附近,一万先锋,已经折损近三千众,总算严令之下,未曾溃散。  占了上风的百济军愈加显得勇猛,许多人袒露着臂膀,口中发出呜呜的吆喝,冲向在城外列阵的隋军中军和后军。  隋军阵中射出一阵弩箭,让百济军吃了一惊………百济人使的弓箭,是射不出这么远的。不过弩箭并不密集,每波发射过后,需要间隔许久,于是百济人只是稍微停顿一下,又呐喊着冲了上来。  弩箭之后,迎接他们的是弓箭手,两千弓箭手发射出的箭雨中,许多百济人纷纷倒地,但更多人或举着藤木或者皮革制成的盾牌,继续冲上,许多人身上已经中了几箭,犹自悍不畏死地冲上。  “百济精兵,到底不是前些时日的老弱病残可比,若以战法训练,当是一支劲旅。”来护儿感叹道,下令,“开始吧。”  百济人已经接近了隋军阵地,原本半蹲的隋军步兵突然站起,当前一排,立起的是一人高的铁盾牌,后面三排军士,手上持的却是三米长的长矛,长矛向前平伸,从盾牌的缝隙中伸出,金属的矛头发出摄人的光芒。  百济人几乎是冲上一道铁墙,更糟糕的是这铁墙还长满了长刺。就算一些勇猛异常的百济人突破了长矛,他们的刀砍在铁盾上,不过是留下几道痕迹………铁盾是如此坚厚,以致拿盾牌的隋军士兵需要双手使力。  弓箭手继续向后面的百济军射出箭雨,而弩箭则射向更远处涌来的敌军。  隋军战阵开始缓慢地向前移动。  扶余璋到底不是等闲之辈,他很快看出了隋军的弱点………不灵活,他于是传令,将隋军引向地势不平的地方,并且从侧面向隋军包抄。  问题是,他能够想得到,来护儿九更加想得到。  隋军的骑兵出击了,他们是从侧翼冲出的,三千骑兵,几乎是隋军骑兵的全部,从高岗上挟势冲下,他们攻击的不是百济人的前锋,而是正准备有所动作的侧翼。  百济人没有像样的骑兵,于是三千骑兵显露出强大的威力。  而“败退”下来的隋军前锋,此时也已经经过整顿,开始向百济军的侧翼运动………他们原本就在接近阵地时分向了两侧,隋军开始把最靠近自己的万余百济军分割包围,而弩箭正射向远处企图增援的百济军后队………比起先前,倒显得密集许多,骑兵则在侧翼来回冲杀。  扶余璋并不慌乱,他有着兵力上的优势………隋军单靠弩箭,不可能阻止后面的百济军冲上,而三千骑兵再强悍,人数毕竟有限,只要在隋军的盾牌中中撕开一个口子………隋军也在运动,这使得撕开口子似乎更加可能,隋军的阵脚必将大乱。  果然,隋军的阵脚有些松动,有一些盾牌终于被砍倒,而一面盾牌倒下,两旁就会出现慌乱。  扶余璋笑了。  突然,在他的身后,响起一阵喊杀声。  不知是怎么回事,在扶余璋的身后,突然杀出一千隋军骑兵。  扶余璋连忙将身边的五千“近卫军”派上去抵挡。  五千对一千,虽然是步兵对骑兵,扶余璋认为还是可以挡得住的。  然而五千人很快溃散。  因为这一千人不是普通的骑兵,他们是沈光率领的骁果卫。  骁果卫,那是可以以一当十的!  扶余璋只能逃跑,还好他和身边几个大臣还是有马骑的。  国王跑了,百济军终于勇气不再。  这一战,隋军损失五千余,而百济军损失近三万,元气大伤。扶余璋领了残兵败将逃回泗沘,连夜将还在东线的两万主力调回国都设防,这样一来,与新罗对峙的“联军”不到五万,只能采取守势,新罗开始反击,不仅收复失地,还攻占了百济的一些地方。  隋军的“先败”,却是来护儿有意为之………把百济军从内陆的丘陵引诱到海边平坦开阔的地方,使得隋军可以用战阵和骑兵的优势抵消百济军的勇猛彪悍。  但是大胜之后,来护儿没有听从部下“乘胜追击”的建议,又婉拒了新罗共同进攻泗沘的要求………新罗虽然反攻,可是单靠自己,还远没有灭掉百济的能力,而是稳打稳扎,控制了相当于今天韩国北起山原里(在今全罗北道),南至济州海峡,西起黄海,东到蟾津江(在今全罗南道)的广大地区,面积近万平方公里,收降当地居民七万余。  五月,从本土来的船队,带来了两万“武装移民”,这些人,原本是张须陀当年安置在海边屯田的归降变民的一部分,以及牛、耕具、种子。同时带来的,还有朝廷设立“黄海郡”的圣旨,太守一职,由来楷“检校”。  随后,来护儿依靠船队,收服了沿海数以百计的岛屿,收降岛民三万,其中最大的一处是牟罗岛(今韩国济州岛),岛上的地方首领受封“牟罗都督”。当日登陆处设定远镇,定远镇东南六十余里(今韩国光州附近)新筑黄海郡城。

第七十一章 祸起巴陵
  虽然近来战事不少,不过还都算不上大战,除了刘武周令我担忧,其他倒还好说………百济战事只要来护儿不损失过大即可,附国和骠国已经是占了便宜,只是大小问题,郭子和到底实力弱小……  所以,千牛卫调查的事情,也是外松内紧,不敢懈怠。  几番盘问下来,千牛卫已经觉得翠荷嫌疑最大,只是碍于她是沈莺身边的人,没有动刑,暂时也无确证。  不过派往宫外调查的人却着实查到了一些东西。  这翠荷,是巴陵郡人氏,入宫后,一直在顺妃身边,将近一年,才进了“海棠别院”。就在半年之前,翠荷家中,出了件事情……  于是,嫌疑的目标,锁定在一个当初谁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