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业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大业风云- 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扬原在巴陵郡任县令,现已收押,三子尚无官职。”  “传旨,革去萧德宏功名,永世不得录用。”  张须陀却突然跪倒在地:“臣请皇上,收回成命!臣在吏部以来,地方官历年考绩,萧德宏名列西川道第一,颇有清廉干练之誉,实为难得的好官。”  “张尚书,”裴蕴道,“萧氏的罪,就是灭九族,也够了,皇上只是革职,已经是格外宽厚。”  “为百姓留住好官,是臣吏部职责所在,臣不敢不言。”  “张大人,西川道的考绩,只怕做不得数。”裴蕴又道。  “吏部派员考核,与西川道并无二致。”  “你吏部派员,只怕……未必……”裴蕴越是不说话,越是话里有话。  张须陀也是官场上处了多年的人物,如何听不出弦外之意?他也不看裴蕴,跪在地上朗声道:“若是皇上觉得吏部考绩不确,尽可派御史查巡,吏部派员,也可彻查,臣愿担连带之责。”  一直不吭声的苏威终于也站出来:“皇上,如果萧德宏确有政声,倒是留任为宜。”  “既是如此,朕就命魏征派人去西川犍为看看。”御史台名义首脑是裴蕴,不过实际上先是韦云起,后是魏征主管,我绕开裴蕴,直接说让魏征派人,张须陀心里会好过得多。  果然,张须陀叩首道:“皇上圣明。”  我又望向高家人;“高爱卿,此事已经查明,真凶已经认罪,沈氏那里,可以带过了吧?”  高顺妃的父亲带头,几个高氏宗亲跪下:“皇上圣明,是臣等一时糊涂,误会莺妃娘娘。”  “此事就此罢过,萧氏兄妹,朕自当严惩。”  “皇上圣明。”  “今日之事,涉及后宫,事关皇家体面,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你们自己想必明白。”  一干大臣全部跪倒在地:“臣等明白。”  “皇上今日,是先去沈妹妹那里,还是先去高妹妹那里?”  “皇后,朕有事,想和你商量。”  “可是萧妃的事情?”  “嗯,适才我与裴蕴、苏威他们几个议了一下。”  “他们是什么意见?”  “萧氏兄妹凌迟,许氏夷三族,就是黄松,也要满门抄斩,还有赵王,废为庶人。”  “那么皇上的意思?”  “萧氏固然该死,朕却不愿牵连他人。”  “皇上仁慈。皇上,翠荷一家如何处置,该问问莺妃,至于黄松,固然可恶,只是既然已经死了,也算抵消自己罪衍了,况且既已入宫做了宦官,与家中便无牵扯,何必株连无辜。”  “皇后之言,甚合朕心。萧妃当死,不过她总算是做过妃子,朕打算给她留个全尸。至于杲儿,朕想与皇后商量……”  “皇上可是想要臣妾抚养赵王?”  “他马上就不是赵王了,朕明日就会下旨,降他为伯爵,只是,他只是个孩子,其实也无辜得很……”  “不管怎么说,他也是先皇骨血。”  我不由大惊失色:“你……你为何说……你……你……如何晓得……”  “臣妾和他,好歹也是将近二十年的夫妻。我起初也只是诧异,他病了一场,却为何变化如此之大。我也怀疑是换了一个人,可是,他昏迷的日子里,我一直守在他身边……”  “可你总归还是想到了。”我强力使自己镇静下来。  “从第一次侍寝,我就知道,你不是他,我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我肯定,你绝对不会是他。”  “可是,这么多年,你从未提过……”  “从河间到东都,我看着你所作所为,我就觉得,大隋就该有个如此的皇上……况且……”皇后突然面带羞涩,“你对我,对宫里人,比他的确要好得多。”  “除开你,还有谁知道?”  “许公公。”  “许安?”  “是,他三十年前就是晋王府的近侍,许多事情,瞒得过别人,却瞒不过他。”  “可是,他也未提过。”  “许公公说,他愿意自己侍奉的是位勤政爱民的好皇帝,就如现在这般。”  下午,皇后陪了我,去看高妃,少不了又是宽慰一番。因为皇后的建议,这一夜就留在了高妃那里。  第二天,下诏,降赵王为恭顺伯,由皇后教养。  当夜,自然是要去沈莺那里。  沈莺现在已经解除了“幽禁”,只是眼下的“海棠别院”中,除了她,就只有彩云和杏儿。昨日听审回来,她们就没有离开过“海棠别院”,而这两日来,也只有元妃来看过她。  她现在的气色,虽然比当日要好上许多,可是依旧显得憔悴。  我此刻怜惜地将她搂在怀中。  “而今终于水落石出,你也可以洗刷冤屈了。”  “只是萧娘娘,其实也可怜。”  “你这人啊,就是心好,她这般害你,你还可怜她。不过,我倒是喜欢你这点。”  “其实不止是我,元姐姐也说她其实可怜,不过最可怜的,还是杨杲。”  “杨杲那里,你倒不必操心,我已经让他认皇后做母亲了。可怜的人,其实很多……该如何处置翠荷,我想听听你的想法。”  “翠荷其实也可怜,全是为了救他哥哥。”  “这个我自然知道,可是毒毕竟是她亲手所下,我若放过她,对不起死去的洁儿,对不起高妃,高氏宗亲,满朝大臣,也不会同意的。翠荷家里,还有什么人吗?”  “我听她说过,她家里除了父母,就只有一个没有成家的哥哥。”  “她的哥哥,嗜赌杀人,牵累家人,却是饶恕不得!至于她的父母,倒是可以不追究了。”  “我想,让人给她家里捎去几十两银子。我和翠荷,终归是主仆一场。”

第七十五章 李世民初露锋芒
  萧氏,赐白绫自尽;  翠荷,毒酒鸩毙;  萧德扬,斩立决,家产抄没,准妻、子随其父还乡;  许大,斩立决。  恰在此时,关内道鱼俱罗等奏报平刘迦论、刘鹞子。内阁计议,免刘鹞子叛乱之罪………因为我希望借重稽胡部落的力量,且加其正七品“稽胡郎将”(相当于鹰扬郎将),于所部挑选三千精锐,编入官军,随鱼俱罗等讨伐郭子和,戴罪立功。延安、雕阴、朔方、榆林一带的稽胡部落,遣散至延安、雕阴、朔方、榆林、盐川、弘化、上郡、安定(大业十一年,增设安定、龙泉等十五郡)、北地等九郡,与汉人杂居,着地方官遣人教授农耕,使其“汉族化”。  杨义臣等请求援兵的奏章也到了,看来河东非动重兵不可,兵部计议,请派左骁骑卫大将军屈突通领军出征。  又有巡察御史奏报,去年对突厥大捷后,云定兴所部放纵军纪,颇有扰民,使得马邑等地部分百姓“颇以官军为苦”。我于是将云定兴斥责一番,罚俸半年,改任“检校”左屯卫大将军。实职未变,但降为“代理”,级别也从大将军的正三品降为将军的从三品,以示处分。  此时已经天气炎热,我于是又萌生出去嵩高山避暑之念。五月十五,一干人再次离开东都。因为军务重大,我也不想让张须陀离开左右,于是东都留守职责,便交给了魏征代领。  太原城郊,杨义臣的帅帐。  一名旗牌官进帐:“禀报大帅,太原指挥使(统领郡兵的指挥官职),虎贲郎将李世民求见。”  杨义臣正与贾务本商议军情,听到旗牌官的禀报,对视一眼。  “李世民?可是唐国公李渊的次子?”杨义臣问贾务本。  “大帅,正是此人。素闻此人虽然年纪不大,可是文武全才,昔日雁门解围,马邑大捷,俱有战功,不知今日来此为何?”贾务本答道。  “既是唐国公公子,自当相见,请他进帐。”杨义臣道,旗牌官应声退出,不多时,一名英武的少年将军步进帐来。  “末将李世民,参见杨大帅,贾副帅。”  “李公子不必拘礼,我与令尊唐国公,也是多年挚交,此次出征,令尊也曾在校场为大军壮行。”  “既是叔父在上,小侄当行见长者之礼。”李世民边说,边又深行一礼。  杨义臣哈哈笑道:“唐国公有此佳儿,实在令人羡煞。世侄坐下说。”  李世民道个谢坐下。  “李少将军来此,当不只是叙旧的吧。”贾务本说道。  “是,两位大帅领兵来太原,已经有一月有余,不知何时进兵讨贼。”  杨义臣叹了口气:“世侄应当知道,而今刘武周贼势正炽,雁门等重镇,皆落入贼手,王智辩兵败殉国,王镇守使也受挫于贼,今贼有十余万众,官军不过三万余,恐难匹敌,我与贾镇守使已经上书朝廷,请增援兵,再与贼决战。”  “大帅,小侄以为,贼虽众,并不足惧,官军虽少,只要运筹得当,必可击败刘武周。”  “愿闻其详。”  “刘武周虽占据四郡之地,然皇上旨下,民心思归,刘武周倚仗,不过数万死党,四郡百姓,并不肯助纣为虐。况刘武周勾连突厥,百姓苦突厥久矣,不得已附逆,早有反正之心。官军讨贼,民心可用。”  “世侄虽言之有理,然刘武周手下,有猛将宋金刚、尉迟恭,有万夫不当之勇,前日王镇守使以三千官军,败于尉迟恭千人之手。”杨义臣面有难色。  “宋金刚匹夫之勇,不足为惧。小侄久在河东,素知尉迟恭是忠义爱国之人,追随刘武周,一则其祖与先皇有隙,更是王仁恭贪残所致,小侄在刘武周部布有密探,知道尉迟恭对刘武周勾连突厥,早已心怀不满,只需因势利导,不难使其归顺朝廷。”  杨义臣大喜道:“我出师之日,皇上曾经言道,尉迟恭当世英杰,若能使其归顺朝廷,便是更胜于剿灭刘武周的奇功一件。只是刘武周到底势大,还是等援军到来,更有胜算。”  “大帅,刘武周虽众,多是乌合之众,实不足惧,且其占地日广,表面虽然不可一世,然不得不分兵把守各处郡县,贼巢桑干,不过有三万余众。可虑者,实为突厥!今刘武周处,有突厥不足五千,若拖延日久,恐大军到日,突厥也会增派援军。而今刘武周知我兵少,等待援军,必不为备,正是偷袭彼之良机。”  杨义臣沉思片刻,望了望贾务本:“你以为如何?”  “李少将军实在是难得将才!大帅,我等可与李少将军细细筹划一番,看如何打好这一战。”  三日后,桑干,刘武周的“皇宫”。  “禀报皇上,太原隋军出动。”  “哦?”  “探子回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