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人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鉴宝人生-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其中物质方面有水、器皿、还有环境。咱们先说这环境,古人言道,品茶最好的环境就是清山秀水,小桥亭榭,琴棋书画,幽居雅室,当然这是理想的品茗环境,一般人也达不到这个要求,不过总的来说,只要环境安静优美就可以了。”
  “富叔这里的环境也就不用多说了,可以用三个词来形容,清静自然,古朴典雅,别具匠心,每一次来到富叔这里,都不禁让我烦恼顿消,心旷神怡,用作品茶之场所,当然就没有问题了。”
  “宜茶之水有三个要求,一是“清”水质无sè、透明,无沉淀物;二是“甘”,指的是甘、冷,或甘、冽。水一入口,舌尖顷刻便会有甜滋滋的感觉,颇有回味;三是“洁”就是干净清爽,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无污染。”
  “满足这三个要求,就是泡茶的好水,咱们这次泡茶所用的水是“天下第一泉”中的玉泉水,这水也不愧它的名号,完全把茶叶的醇厚甘滑,音韵显现给体现了出来,真是茗香溢口,回味隽永。”
  “俗话说:“水为茶之母,壶是茶之父”,刚才我一进来,就被这套茶具深深的吸引住了,光是这些白如玉,薄如纸的茶杯就让人觉得赏心悦目,更何况这重中之重的紫砂壶。”
  “我对紫砂壶了解的不是太多,观其式样,这应该是一把调砂笠帽壶,总体造型简练浑朴,而且赋予刚强于巧丽之中,展现出了制作人高超的制作技艺,而且此壶还带有一丝火气,不会是宋师傅刚刚带过来的作品吧?”
  两人也没有急于告诉楚琛答案,只是微笑着示意他接着说下去。
  “明代杨慎曾说过:“君作茶歌如作史,不独品茶兼品士。”这句话就点出了品茶的意境,而同是明人的张源,在《茶录》中说道“独啜曰神,二客曰胜,三四曰趣。”,这“神、胜、趣”同样也突出了茶道的jīng神方面。”
  “当然,环境不同,人不同,从茶中领悟的jīng神也是不同,有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我而言,我觉得品茶如品人生,“三口方知味;三番才动心”,三口茶,让我体会到人生之甜蜜,人生之苦涩,最后那一口回味正是苦尽甘来。”
  “最后再说这茶艺,为什么放到最后说,一方面我对茶艺是一窍不通,最主要的原因是我觉得茶艺在整个品茶过程种,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我认为茶艺就是茶道中物质和jīng神的桥梁。”
  “简单的说,没有宋师傅高超的茶艺,茶道物质也就无法体现出它应胡的本质,而茶道jīng神的体悟也就无从谈起。”
  “以上这些,就是我的一些拙见,有什么不到位或者错误的地方,还请两位见谅。”
  说完这段见解,楚琛松了一口气,这些可都是他绞尽脑汁想起来的,如果他们不满意,也就没办法了。
  朱大富微笑着点头道:“小琛你说的挺到位,完全看不出是第一次品茶啊,就算一些经常品茶的人可能都得不出你的一些见解,看来你对茶道还是很有悟xìng的。”
  楚琛有些不好意思的道:“我可不当富叔你如此夸奖,不过这次品茶之后,我对茶道倒是的确感兴趣了,觉得经常品茶能够静心品xìng,说不得,以后还要向宋师傅多多请教。”
  宋骏笑着点头道:“没关系,不过请教不敢当,咱们可以相互探讨,说实在的,现在的年经人对茶道感兴趣的不多了,都静不下心来,觉得太麻烦。”
  朱大富听闻之后,也点头道:“的确啊,现在的人越来越急功近利了,满脑子以金钱为目标,不要说茶道,就说琴、棋、书、画,又有多少年轻人肯真的全身心投入到里面?”
  “我觉得吧,这一方面是因为毅力不足,同时也是因为现在生活压力大的关系,能轻松谁不愿意轻松啊,但是没办法,总要先满足生活所需吧,就说这房价,今年和去年比,就涨了好多了。”同为年青人当然要为青年人解释一下。
  朱大富有些嗔笑道:“臭小子,你是说富叔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吧?”
  “没有,没有,我哪敢这么说,我只是说这现在一些人的习惯,也是因为大环境所引起的,而且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并不在少数。”楚琛连忙摆手道。
  “好了,好了,莫谈国事,咱们再来说说这把紫砂壶,就这么看,小琛你老实说,这把壶怎么样?”
  楚琛仔细的再把桌子上的紫砂壶打量了一遍,考虑了片刻说道:“从内心里说,这把紫砂壶还是挺好的,“泥、形、工、款、功”,虽然款我没看到,不过其它四个方面,可以说非常jīng湛,是一把非常不错的紫砂壶。”
  楚琛话刚说完,宋骏就急忙说道:“朱老,怎么样,楚琛也觉得这把壶不错,您就答应我吧。”
  见此,楚琛都迷糊了,不知道两人之间有什么事情,于是宋骏就开口解释了其中的缘由。
  原来,宋骏的制壶手艺是祖传的,当年学自时大彬一脉,不过时光消逝,这家传的手艺一代代传下来时,却有些东西失传了,这也是古代手艺传承的一种弊端。
  到了宋骏这一代,他就想把一些失传的手艺给复原起来,想法虽好,却苦于自己没有一件时大彬的作品拿来参考。偶然间,他从朋友那里知道朱大富有一件时大彬的真品,于是就来求朱大富能否把壶转给他。
  时大彬的真品得来不易,朱大富也对它十分喜爱,当然就不肯转手了。不过宋骏毅力惊人,可以说是锲而不舍,几次三番下来,朱大富也被其诚心所打动。
  虽然如此,朱大富多少还是有些舍不得,于是就让他按照那件真品的造型制作一把,如果他觉得满意了,就把真品转给他。
  要说这样的难度的确不小,不过宋骏不愧为一位制壶大师,前两次虽然没让朱大富满意,不过却也非常的有神韵,让他挺佩服宋骏和本事的。
  今天是宋骏第三次带着他的作品前来,这一次朱大富看了到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来,于是就对宋骏说,一会我有位侄子前来,如果他觉得好,就把时大彬的真品转给他。
  楚琛听了其中的缘由,不禁就觉得有些尴尬,朱大富明明是不太舍得把藏品转手,现在这样一来,也就没了不转手的理由了,让他真有些坐立不安的感觉。
  朱大富见此笑道:“小琛,你还以为富叔会生你的气不成,其实之前宋师傅带着这把壶来的时候,我就知道躲不过了,至于带上你,也不过是因为心中确实有些不舍。”
  宋骏见朱大富不舍的神情,于是就道:“朱老,要不这样,这把壶算是我租的,等我研究了一段时间,再来还给您。”
  朱大富笑着摆了摆手:“我也想清楚了,那把壶在我这里充其量不过是件藏品,有时候数月都不见天rì,而且我也并不jīng于茶道,这样在你那里能发挥的作用要多的多,你们稍等,我这就去把那把壶给拿出来。”
  过了一会之后,朱大富小心的捧着一个锦盒走了回来,并放在了桌子上,刚才那点时间,楚琛和宋骏两人,已经把桌子上的茶具都收拾干净了。
  打开锦盒,一把和则才相同造型的调砂笠帽壶,就展现在了众人眼前。
  朱大富示意可以上手观赏,宋骏就道:“楚琛,你先观赏吧,我之前已经观赏过好多次了。”
  楚琛闻言也不客气,带上手套,小心的拿出盒中的紫砂壶就开始观察起来。
  时大彬,明万年间宜*兴人,说起紫砂壶,没有人会不提起时大彬的“时壶”,他是继供chūn之后,知名度最大,影响力也最大的制壶大师。后人提起他的作品,无不赞不绝口,更有人将他推崇备至。
  ;


第十六章 “时壶”

    时大彬对紫砂陶的泥料配制、成型技法、造型设计和铭刻等,都有深入研究。善用各式陶土或在陶土中掺杂砂缸土制作,有“沙粗质古股理匀”的赞语。确立了至今仍为紫砂业沿袭的,用泥片和镶接那种凭空成型的高难度技术体系。
  他的作品存世的不多,据不完全统计,包括见于著述的紫砂壶不过十数件而已,分别藏于各地博物馆或私人,因此古玩藏家和紫砂壶爱好者,无不视“时壶”为圭臬。
  因为“时壶”的巨大名誉,不光是时大彬死后,当他还在世之时,就有诸多赝品,有道是“时壶纵市有人卖,往往赝品非其真”,所以说,能得到一件时大彬真品,是一件殊为不易的事情。
  这把紫砂壶是一件小壶,也就是俗称的“一把壶”,其造型和刚才使用的那把宋骏制作的紫砂壶基本相同,同样是一把调砂笠帽壶。
  此壶呈棠栗sè,其表面有浅sè细砂参杂斑驳,sè泽澄黄,粒粒隐现。这些澄黄sè的细砂,俗名“桂花砂”,此壶采用了传统的调砂装饰技法,将选用的细沙粒调和入泥料之中,令壶体表面“桂花砂”若隐若现,如纷扬的花瓣。
  其加工配比已达到紫砂用料非常的高水平,调砂形成的肌理质感与整体形制的协调也显现出了制作技艺的高超。
  上面以笠帽形状为盖,盖面高隆,以一椭圆形钮置于盖上,壶身较大,作球状,自腹部向下收敛至足底,向上收敛至肩。
  最后底款为用竹刀刻制的楷书“时大彬制”,加署干支,其刀笔深重有力,且骨多于肉。
  观此壶总体造型,不得称其是古朴雄浑、刚柔并济,用四个词来形容,就是“粗而不媚”、“朴而大雅”、“沙粗质古”、“朴雅坚致”。此壶既有“大彬”款识和干支,制作又极为jīng细整致,是希见之珍品,极为难得,真可谓是弥足珍贵。
  “时壶”由于其稀少而显的更加珍贵,同样的,也使得人们辨识其真伪的难度大大增加。这次楚琛能这般近距离的仔细观察,可以说是一次难能可贵的机会,使的他在如今充斥着大量赝品的古玩市场上,得以有个标准。
  仔细的观赏完这把“时壶”,楚琛的内心舒了一口气的同时,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