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人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鉴宝人生- 第1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奶奶。您哪里去找来了这个东西啊?吓死我了。”温雪岚拍着胸口说道。
  温老太太笑道:“这东西有什么好怕的,你爷爷在世的时候。还经常用它来装水呢。”
  楚琛呵呵笑道:“温奶奶说的不错,这东西就是文房用品里的水呈,用来装水的一种器皿。”
  赵荷妍皱着眉头说道:“既然是装水的,做成什么模样不好,干嘛做成一只这么丑的蛤蟆。”显然她对这只蛤蟆也不太喜欢。
  楚琛笑着解释道:“这只蛤蟆可不简单,不知道你们听说过“刘海戏金蟾”的典故?”
  刘海戏金蟾的典故也算是家喻户晓了,赵荷妍她们当然也听说过。
  传说,吕洞宾弟子刘海功力高深,喜欢周游四海。降魔伏妖,布施造福人世。
  一日,他降服了长年危害百姓的金蟾妖精,在过程中金蟾受伤断其一脚,所以日后只余三脚。自此金蟾臣服于刘海门下,为求将功赎罪,金蟾使出绝活咬进金银财宝,助刘海造福世人,帮助穷人。发散钱财。于是人们就称其为招财蟾。
  “表哥,你说这东西是只金蟾?这也太丑了吧?”
  “原先它可不丑,这只金蟾应该是用的铜鎏金的工艺制作的,不过保养的不好。身上的鎏金都脱离了,所以才变成现在这番模样,如果重新鎏金。肯定比现在好看多了。”楚琛笑道。
  “楚哥,为什么我家的金蟾是四条腿的啊?”此时。程琬慧有些好奇的问道。
  楚琛愣了愣神,道:“金蟾哪有四条腿的?金蟾三条腿是常识吧?”
  程琬慧尴尬的说道:“这个。我爸前天请了一只金蟾回来,就是四条腿的。”
  赵荷妍闻言哈哈笑道:“不用说,你爸肯定又被别人给骗了。小慧,你爸也够蠢的,老是不长记性,上次花了几万买的什么“招财龙龟”,回来后让我爸一看,不过是几百块的工艺品,这次又买了只四条腿的金蟾,我爸听了估计要笑死。”
  “小妍,不许这么说我爸,再说我不理你了。”
  见两人这个架势,搞不好又要打闹,楚琛连忙说道:“好了,你两别闹了。温奶奶,这东西就这品相,算五千吧,您觉得怎么样?”
  温老太太眉开眼笑的说道:“好,好,就你说的这个价,你接着看看,这两样东西。”
  剩下的两样东西,同样也是文房用具,一件墨彩山水印盒,还有一支毛笔。
  印盒,又称印奁,盛放印泥的文房用具。多扁圆形,体积较小,有铜、瓷、玛瑙、象牙、玉等,以瓷质为最佳。
  前人有“印色池,惟瓷器最宜。若瓦器,耗油。铜锡有锈。玉与水晶及烧料俱有潮湿之弊,大害印色。近有以石为之,亦不适用。”
  这件墨彩山水印盒子母口盖紧合,下承阶式圈足,造型典雅,胎骨较为缜密,釉汁纯净。盖面绘墨彩山水,绘画流畅,颇具观赏性,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市场价值应该在六千左右。
  楚琛也没怎么犹豫,直接给温老太太开了六千的价格,当然,这个价格温老太太也不会反对了。
  最后一件东西,是文房用品之中最为常见的毛笔,而这只毛笔,也让楚琛的眼前为之一亮。
  这支毛笔应该制于清中期,整只笔是用象牙所制,材质整齐精良。笔身浅刻和合二仙,衬以山石、树木、灵芝等,笔套刻双鹿、山石、树木。浅刻工艺精湛,笔法流畅。而且,这支毛笔居然没有使用过的痕迹,这点颇为难得。
  楚琛把毛笔稍微试了一下,笑道:“温奶奶,看来您家祖辈上就是书香门弟啊。”
  温老太太有些得意的说道:“那是,我家以前可是官至户部侍郎,换到现在可是副部长级别的高官了。”
  楚琛微笑着点头道:“那确实很了不起了,那您这除了这三样文房用品还有其它的吗?比如说砚台之类的。”
  温老太太摇了摇头,抱歉的说道:“以前是有,不过一些我看着值钱的东西都拿去卖了,就剩下这三件了。”
  听温老太太这么说,楚琛不禁遗憾的摇了摇头,看这温老太太家的架势,好东西应该不少,可惜自己知道的晚了一点,很可能一些自己中意的东西就此错过了,不过这次能有这把不可多得的茶壶也算意外之喜,到也没必要太过遗憾。
  接下来,那支毛笔双方定下了一万这个价格,这样,今天这几样东西,一共二十三万一千,楚琛起草了合同,双方完签字,只要等赵齐瑞把钱拿过来,就可以了。
  “小伙子,不知道你收不收“袁大头”?”
  “袁大头?”
  楚琛闻言有些愣了愣,这东西自己还真不太收,市面上普通“袁大头”不过五十左右一枚,“龙洋”也不过七十八左右,这东西价格差不多是死的,也只有量大,才能多赚一些钱,这种生意,他还真不是太愿意做。
  “嗯,我这有好几枚袁大头,你如果愿意的话,也一起收走吧。”
  “那行,我看看吧。”
  楚琛心想,闲着也是闲着,就看看吧,如果是那种特殊版别,价格也不是很便宜,特别稀有的几万、几十万的都有。
  温老太太拿出十来个银币放在了桌子上,楚琛定睛一看,发现其中大部分都是普通的袁大头,还有少量龙洋,并没有发现其中有什么特别稀有的银币,不过他也没多少失望,如果稀有的那么好找,那还称的上是稀有吗?
  楚琛数了下银币的数量,袁大头九枚,龙洋六枚,都是普品,而且有两枚龙洋的品相不是特别好。
  “温奶奶,这些都是普通的银币,袁大头算您一枚五十,龙洋就算七十五吧,一共十五枚银币,九百,您看怎么样?”
  “啊?”
  楚琛以为她不同意,解释道:“温奶奶,我这个价很公道了,不信您去问问。”其实这些银币楚琛收不收还真无所谓,如果温老太太不同意,那就算了。
  温老太太闻言连忙摆了摆手,道:“不是不是,小伙子,你误会了,这个价格我很满意,只是我刚才数了明明有十六枚的,怎么现在就只有十五枚了,真是奇怪。”
  说完,温老太太就开始翻找起来,找了一会,才发现是这个布袋底下有些破了,那枚银币被卡在了破损处。
  “给,我说有十六枚的吧。”温老太太笑着把银币递给了楚琛。
  楚琛本来也不太在意,以为又是一枚袁大头或者是龙洋,不过等他拿到面前准备检查完好度的时候,突然就愣住了。
  “荆楚造“本省”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币,这怎么可能?”
  荆楚造“本省”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币,由荆楚银元局仿岭南银元铸造流通于市,初铸时龙图左右嵌“本省”二字,以示与外省有所区别,后因窒碍难行,收回再铸时,将“本省”两字去之,未销毁重铸而留存至今者屈指可数。
  并且剩下的银币多为磨损或打戳,完全未使用品罕见。近代钱币鉴藏家张璜在其著作《中国银圆及银两币目录》中将此币编号ch133,并特别指出:“此币只有一种,并无其它版别。”
  楚琛实在有些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眼前这枚银币居然会是这种罕见的钱币,而且品相完整,看上去就像是新的一样,这实在是太令他惊讶了!(未完待续。。)


第两百一十章 银币(续)

  在场的其他人,看到楚琛表情惊讶的不停的翻看这枚银币,最后更是拿出放大镜仔细观看,都不由的有些好奇,难道这枚银币很珍贵吗?
  等楚琛终于确定了这枚银币的真伪,放下手中的放大镜时,赵荷妍连忙问道:“表哥,这枚银币你怎么看了这么久,很少见吗?”
  楚琛笑着回答道:“当然少见了,这种银币又叫“本省”银币,与普通荆楚光绪银币不同,这类银币背面龙图两侧加铸“本省”两字,这在咱们国家铸币史中唯此一例。”
  “而且当时发行之后,因为流通困难,老百姓并不接受,结果只能很快便退出流通并被销毁重铸,留存至今的基本上寥寥无几。”
  “这样啊!”
  赵荷妍听了楚琛的解释,把银币拿到手上,翻看了一会,又看了看旁边其它的银币,说道:“这银币不就是银币吗?重量都差不多,怎么会流通困难呢?”
  楚琛呵呵笑道:“这是你不了解当时的特殊情况,正好有时间,我就给你说说是怎么回事。”
  清代光绪年间,自咸丰朝以来的铜原料供给紧缺愈加显现,致使铜铸制钱与白银的兑换比价动荡不稳,并急速向“钱贵银贱”的趋势发展。到了光绪二十年至二十二年,才两年时间,银币一元就从可换制钱一千二百文降到了八百四十文。
  这种情况,造成了流通领域的混乱和不安。于是,在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的主持下。荆楚造币厂铸发了这种背面有“本省”两字的特殊银币,用来平抑荆楚境内的钱、银兑价。
  当时用行政命令的形式强制规定。新铸的“本省”银币一元折制钱一千文,所有本地的官项收支必须使用这种银币。商民应缴各项税赋。也必须用制钱一千比一的兑换率到官方专设机构兑换成“本省”银元,再行税赋缴纳。
  这项行政措施,主旨在于,通过官方制定的银元与制钱的统一定价来带动民间的比价稳定。但是,由于当时银、钱比价的起伏动荡,不仅是银、钱复本位币制的先天缺陷,同时也是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银、铜原料供需变化所造成的。
  这种情况,肯定不是一地一域的强制行政干预能够奏效的。所以。这项政令的推行,遭到了民间的强烈抵制,人们用种种理由不去兑换定价高估二成的“本省”银元,以致于这项地方性的法规在推行不久便告搁浅。
  讲到这里,楚琛说道:“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银元都没有到老百姓的手里,就被大量回收熔化,就算是留存于世的,其中绝大部分也被磨损或打戳。完整的除了现在这枚,其它的我到现在为止都没见过,也没听说哪里有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