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至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儒道至圣- 第5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方运正想着,就见前方有一个举人沮丧地低着头,慢慢向考房外走去。

方运仔细看了一眼,这人举人服十分新,看来是去年新晋的举人,文胆不固,必然是因为要选题目太多思维混乱,导致追寻圣道之心动摇,引发文胆震动,不得不离开考场。

方运心中警惕,不再深入思考那些与“秦”相关的考题,而是学科举辅导书籍上的方法,用笔把适合自己的题目一一列出来,转化为文字,用眼观而不是用头脑去思考,最大可能避免思维混乱。

会试是进士试的第一试,更可能是最后一次考试,方运没有丝毫的马虎,从《诗经》《尚书》《论语》等书籍把适合自己的题目一一列出,足足列了两百三十三道题目。

“渭阳。”

“晨风。”

“黄鸟。”

“车邻。”

“秋,筑台于秦。”

“晋侯及秦伯战于韩。”

“秦誓。”

“四饭缺适秦。”

……

等写完两百三十三道题目,方运露出无奈之色,想选一个适合且有信心拿甲等的题目太难了。

午间时分,一声柔和的钟声响起,方运抬头,就见一个大瓷盘自天而将,瓷盘里有热乎乎的饭菜,这是进士试与举人试不同的地方之一。

方运吃完午饭,休息片刻,开始慢慢回忆曾经看到的经义辅导类书籍,然后开始慢慢回忆从秦国建国开始一直到秦朝结束的历史。

会试足有三天,在写完《阿房宫赋》之后还有大半天的时间,方运也不着急,慢慢复习秦史。

一直到深夜,方运也没有决定写什么,于是干脆上床睡觉。

临睡前,方运还在犹豫,半梦半醒之际,方运突然想通一件事。

“既然自题自考,何必去在乎考官意图?书写我应书写之经义即可!”

方运想通一切,安然入睡。

第二天一早,方运吃完早餐,再一次阅读那两百三十三道题目,手持毛笔,划掉一个又一个,但最后还剩三十余题目。

方运开始第二轮筛选,看到“黄鸟”二字的时候,不由得想起举人试的时候经义考过《诗经?玄鸟》中的语句。

《玄鸟》一诗是赞美商朝气象,而《黄鸟》一诗则是讥讽秦国的。

《诗经?黄鸟》涉及到一个典故,秦穆公临死前,曾与臣子喝酒,喝到酣畅处,便说要与群臣同生共死,而当时秦国三位姓“子车”的大臣答应与秦穆公同生共死。

这三位大臣是出名的良臣,正是在三人的辅佐下,秦穆公才放弃争霸中原,为秦国向西开疆扩土,为日后的秦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秦穆公死后,三位良臣连同一百七十四人,一起为秦穆公陪葬。

此事并非是简单的殉葬,无论是秦穆公在玩狡兔死走狗烹的把戏,还是因为下一任秦康公怕重臣夺权,都导致三位良臣死亡,于是有秦人作诗《黄鸟》,哀悼子车三良臣,抨击秦穆公残暴。

但是,方运身为现代人,心中想的不仅是殉葬的三位良臣,还想到了那一百七十四人。

圣元大陆虽然已经不是奴隶制,但仍然有卖身契之类的存在,而且至今有殉葬制度,夫死妻子陪葬,主死仆从陪葬,除了读书人有权不陪葬,几乎没有人可以反抗殉葬制度。

圣元大陆历史上有许多人反对殉葬制度,许多开明读书人也不再实行殉葬,但殉葬之事时有发生,尤其是为了谋夺亲族家产。

方运想到这里,心中一颤。

自己一旦死亡,必然会被封虚圣,那方家就是虚圣家族,哪怕自己没有子嗣,景国皇室也会从他的侄子中选一人继承虚圣家族。

现在大量的宝物财物都在杨玉环手中,方家人不敢明着害杨玉环,但万一有人见财起意,暗地里用手段逼迫或刺激杨玉环自杀殉葬,这不是方运所愿意看到的。

但是,葬礼制度乃是“礼”,而殉葬也是“礼”的一环,虽然许多开明的读书人不再实行殉葬,但却没有一个地位很高的人呼吁废除殉葬制度,最多是私下表示,没有形成文章。

“就算是为了最后一次相助玉环,我也应该呼吁废除惨无人道的殉葬制度,更何况,我本就厌恶这种‘恶礼’!人之将死,岂能畏首畏尾!我眼观人族大势,废除殉葬是乃大势所趋,这种不人道的‘礼’,无人出手,那我便来亲自将其粉碎!”

但是,在提笔的一瞬间,方运犹豫了,因为方运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而这句名言是亚圣孟子口述。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此句一直有歧义,无论是支持殉葬还是反对殉葬之人,都可以用孔圣这话来证明自己是对的。你正在阅读;如有!

第604章 神罚降临

此话最先记载源于《孟子》,乃是孟子引用孔子的话。

支持殉葬之人,认为“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说,第一个用陶俑代替活人殉葬的人,必然断子绝孙。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殉葬制度是周朝礼乐重要的一部分,孔圣既然提倡复古,自然也会支持殉葬制度。

而反对殉葬的人则认为这句话是孔子反对殉葬,但却有两种理解。

第一种解释是根据《孔子家语》的孔子原话,认为孔子提倡用草束成人形充当真人陪葬,若是利用和活人相似的陶俑陪葬,这种人的家族或国家必然覆灭。孔子认为连像人的陶俑都不应该陪葬,自然更不能拿活人陪葬。

第二种解释是,第一个用陶俑代替活人陪葬的人非常仁慈,这种人难道就没有继承者吗?言下之意是这种仁慈应该扬光大,必然后继有人。

反对殉葬之人是利用“仁”来作证据,但支持殉葬之人用“礼”来当依据。

无论是孔圣本人还是孔圣世家之人都没有对此话进行解释,倒是孟子引用此言的时候,认定孔圣反对陪葬。

“礼”乃是圣道之一,但礼一直在变,无人可以把握脉搏,只有半圣才能以圣议的方式修改礼节,但修改的都是迫切需要改变的,殉葬制度一直没有被列入圣议。

方运纵观人类历史进程,非常清楚,殉葬制度必须要废除!

“那么,本次经义的题目,就以‘秦穆公杀三良’为题,废恶礼,扬仁义!”

方运选好了此篇经义的题目,经义不是策论,策论可以细致讨论殉葬制度的利弊。但经义要把殉葬大而化之为恶礼。

过了许久,方运决定用极为少见的“多破”之法,利用“仁”“忠”两个方面来破题。

“仁者,知人之好生而恶死;忠者,知报国而非掘族之基。”

此言是说,一个有仁德的人,理应遵循人的本性来做事,每个人都想要活着而不想死,殉葬自然是不仁的举动。而一个忠于人族的人,应该知道每个人都是人族的基石。害人族之基石,便是对人族不忠。

方运心知,破题宜正、全、伟,忌偏、邪、急。

第一句的仁属于正,中规中矩,但第二句直接抛出“殉葬就是在挖人族的根基”,则有些“邪”与“急”,下面一旦不能自圆其说,那整篇经义必然降等。

方运在没写之前。原本还有些心惊肉跳,但在书写完两句后,反而平静下来。

第二句若在后文无法诠释,自然是“邪”是“急”。但若诠释的好,便是“全”是“伟”。

方运已然想明白,第二句以荀子的“名分使群”圣道理念为引,进一步阐述社会分工问题。本质上就是说目前人族的人力不足,但却往后世的生产力等方面靠拢,截取部分先进的理念。与圣元大6思想融合。

破题之后,方运直指秦穆公杀三良之事乃是暴虐,然后按照自己总结的结构来书写这篇经义,该引用众圣原话的时候引用,该用事实论据的时候用事实论据,最后用最正统的儒家思想来证明殉葬乃恶礼,而恶礼必须要废除!

在这篇经义中,方运从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来阐述殉葬带来的后果,直指问题核心,犀利程度远之前任何反对殉葬的言论。

不过,方运把后世的语言稍加改变,并不提其中的核心,只说“猜想”而不言“道理”。

方运实则在用更清晰更细致的语言和道理来解释圣元大6的思想,这种行为,便是注。

在书写这篇经义的时候,方运想起后世著名的一句话。

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此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只不过,方运自知文位很低,真要作注怕是会被圣道力量反噬,所以用词极为小心。

待方运写完这篇废除殉葬恶礼的经义之后,只觉一股莫大的力量自纸上升腾。

方运感觉到,其中蕴含的才气可能还不如那篇《水调歌头》,但其浩瀚充沛之感却远胜任何诗词。

不过,一道更加伟岸无量的力量压了下来,掩盖此文的所有异象。

经义不比其他,哪怕方运处处小心,既然提到“废除恶礼”否定商周礼仪,而且道理清晰,在众圣作出批示之前,这篇经义就不得对外表,由圣庙主动压下。

且不说其他后果,单说出现声传百里乃至千里,引思想混乱,就可能导致一些读书人文胆炸裂。

方运看到异象被压下,意识到此文已经“上达圣听”,至少也是经义中镇国的水平。若是水平不足,哪怕再有奇思妙想,也不会被众圣重视。

方运松了口气,浑身疲惫,只觉右手酸疼,仔细一看,右手竟然微微浮肿,心中骇然,这就是文位不足的缘故,一旦写这种涉及圣道的文章,稍有不慎就会遭到反噬。

“幸好我写的内容都有道理,若是稍微胡编乱造或者我自己都不信却打着‘废除恶礼’的旗号,估计写着写着就把自己写死。”

方运晃了晃酸的脖子,抬头一看,夜色已深,急忙伸手去触摸考牌,可以通过考牌来获知具体时间。

“没想到不过区区上千字而已,竟然写了整整六个时辰。以后若文位不足,尽量少写这种文章!”方运心道。

随后,方运握着考牌默念,一盘热乎乎的饭菜自天而降。

方运饥肠辘辘,大口吃光盘中的牛肉米饭之后,倒头便睡。

方运慢慢睡去,也不知过了多久,方运突然感觉不对,睁眼一看,就见无尽的虚空深处,有一对巨大的眼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