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种田之贫家女 作者:杀猪刀的温柔(晋江金牌vip2013.04.12完结,种田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种田之贫家女 作者:杀猪刀的温柔(晋江金牌vip2013.04.12完结,种田文)- 第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时又走了大半天的路,宅子竟是半山上,所幸的是牛车过得上。
  但那宅子委实也不是什么好宅子,算起来有六间的青砖房,还有一间大堂房,但瓦片全是漏的,没一间房是不漏风也不漏雨的,如果不是青砖砌成的房子,这房子也是落破得很,这里面还堆满了一些村里人借放在这的柴火稻草,连处打地铺的地方都找不出来。
  算是半指路来的里长不好意思得很,就说他回去就叫堆东西的村里人把东西搬走。
  张小碗有苦难言,她身揣房子的地契和五十亩水田的田契而来,一路上料想过了好多一个人的好处,她靠着这撑着一路赶路来的艰辛,但真没怎么想,一到地方,那处她以为至少可以住得舒服的宅子会是如此这般景象。
  连那以前来过的蔡老汉,也激动地指手划脚跟张小碗说房子以前不是这样,他来过时好得很,没这么破。
  以前没这么破又怎样?现在就是这么破了。
  大年三十的,天寒地冻,一路赶来,看来就这只有几片瓦遮身了。
  张小碗抬头看了看房顶,只得忍下满心的疲惫不堪,也顾不得自己妇人的身份了,上前问了里长,“村里可有人能修房顶?如何修法?”
  她说得很慢,口音也随着变了一点,尽可能地像着她一路听来的乡音。
  那里长万万没料到她跟他说话,自己听得还能有一些懂,他先是鼓起了眼睛惊讶了一下,随后见那两个老婆子也是瞪着眼睛凶恶地看他,他才忙说道,“不敢劳大娘子说话,我这村里是有所能修得房顶的,但这瓦片要去隔村的人家买,费脚程得很,一来一回得一天,您看,今天就是过年了……”
  里长这带着十足的口音的话,张小碗听明白了个几分,也知他说的是理,只得让里长先告辞而去,她自己收了衣袖动手,打算先把一间瓦片看着像是还多的房间里堆放的东西先腾出来。
  什么好宅子,看样子,也是有将近好多年没打理过的了。
  据说这是她家婆当年的好嫁妆,张小碗看着,这也没好到哪里去,看来汪家人是看着这地方远,还有着说起来数目够大的田产,这就把她打发过来了。
  对外说有宅子有田产让她这个乡下媳妇打理,说到哪里去,都是够给她这贫家女脸了吧?
  这大年三十晚上,张小碗是在漏风阴暗的房子里打地铺和两个老婆子挤一块睡的。
  原本两个老婆子没答应,但一路上她们已经受了寒了,那两身老骨头再受点寒,人不挤挤趁着热气睡,张小碗都不禁要怀疑大年初一就要帮她们办丧事了。
  多出来的床铺,也给那两老汉使了。
  张小碗也不是老好心,而是真不想还没住下来,这明显是汪家人派来给她添堵的老奴就死了,她不用太费脑子想,她肯定会被人传出克人的名声出去。
  第二天一大早,张小碗穿着棉袄,又把她大部分的衣裳都穿在了身上,臃肿得不像个新妇地出了门。
  她带了身体看着还好的吴婶去了村子,拿出铜钱买了些糙米。
  村民知道半山上的那家大户来人了,听说是个小媳妇过来打理家产的,但没料到她第二天一早就出现在了他们的眼前,个个都来瞧稀罕物地来瞧她了。
  张小碗手里还有一整块一路上没舍得吃的糕糖,这是新婚夜摆在桌上,第二天早上她自行收起来的,为此,那来收干果的妇人还多看了她几眼,还眼带鄙夷。
  这次下山前,她狠了心也把这块糕糖也带下来了,她知她说话也不会有人会很懂,所以就把糖敲碎,见到的小孩一个发一点带他们来看热闹的父母,算是她先跟这村里人套了个熟。
  等她买了糙米回去,昨天根本没来搬柴木和稻禾的几家村人就过来搬东西了,可能搬的人多,陆续也有人跟着来搬了,这旧宅子不到一天,在大年初一,总算被他们搬空了。
  张小碗看着这空下来,总算有了点样子的旧宅苦笑了起来。
  当天晚上,她把手里的银钱数了一遍,她离宅时汪四婶给她的三两银也加在里面,包括那些红包收的那些钱,刨去那些一路上用去的铜板,她现在手头上能用的银不到七两银。
  而她的嫁妆就是一套有两个柜子一个洗脸架六个木盆的家具,三床新被,一块十尺的布,这些都是要用得上的东西,卖是不好卖了。
  她只能用手头上的银子把这旧宅先修葺好。
  作者有话要说:昨天终于入了v,先真心感谢喜欢本文的同学的支持,感谢你们能赏脸继续看下去。
  至于不喜欢的,说再多也没用,就不说啥了,因为一个文肯定有喜欢的人也是有不喜欢的人,大家理解不同无可厚非。
  至于作为我本人,还是决定以后就埋头写文了,当然一路上大家说的对的我会听的,有硬伤也欢迎大家能帮我指出,我知道我不万能,不能保证在硬结构上从头至尾不犯错。
  至于其它的,就当作者是个傻逼,一心一意只跟着原先对本文定的初意走了,不管是好还是坏,就让我写个原本想写的种田文吧。


☆、46孕事

  到了初三;村里人赶来帮忙了;张小碗给的工钱是两个铜板一天;口气客气地劳烦他们帮瓦片上得结实严密点。
  村里人见张小碗是个给钱的;上工很快,五个人花了两天就把六间房的瓦片全翻新了一翻。
  随后一算帐,张小碗花了大概二两银多一点把房屋上的瓦片整好了;工钱其实花费不多;就是买六间房一间大屋的瓦片着实花了一大笔。
  而有三面透风的墙要去远地方寻了卖青砖的再过来补,且可能要上一段时间,暂且只能搁下。
  现在她要烦的是要打床,还有要把厨房砌好。
  里长带了打床的木工师傅来;说好这师傅在这里干活;也帮着上山砍树,但一天要五个铜板的工钱,还包括两顿饭。
  因是里长带来的,张小碗也没推拒,就此答应了下来。
  不过庄稼人大多是实诚的,虽然老蔡伯私底下跟张小碗嘀咕这人要价太高,吃食又吃得多,但这人上山砍完木头回来就动工,一点也不耽误工夫,张小碗还是觉得无需说他什么话的好。
  厨房就是垒个灶,花不上大工夫,请了一个会垒灶村民过来,半天就垒好了,就是要等泥干等上三天这灶才能用,于是这三天里,张小碗还得带着两个婆子在外面用暂时搭着用的灶火。
  忙完最忙的五天,一歇下来,张小碗感到一阵气短,以为自己累着了,也不敢再逞强,在屋里头休息了两天,这才敢出门。
  这村户人家不及县城的讲究,这对于妇人的禁忌也不是太多,但因着两个老婆子在,张小碗要是非得找上个主事的男人说话了,找人说话都是要带上其中一个,有她们在前头挡着点也好说话。
  实则村里人也不是太计较这个,就说个话而已,也不看人家小媳妇长啥样,有事要办了,不至于说个话都不许。
  人家要避着点,他们也理解,毕竟县城里来的大户嘛,有点规矩也是应该的。
  这两个婆子和她们各自的老汉大抵也是知道她们是要跟着张小碗到死的,而张小碗一路来对他们这几个没用的老的客气得很,还舍得在他们身上花银钱,连那上好的木盆,都一家给了一个用,更别说那好好的铺盖,现在竟是白给他们用了,人活到他们这份岁数了,主家哪个是好是坏心里是有数的,现在眼瞅着跟着的这个竟是个良善的,也不短他们的穿的用的,累了也给他们休息,这往后啊都得靠她,这里哪顾得上前面铁管家跟他们说的那些话,现下只求这大娘子日子过好了,他们到死也能过上几天好日子。
  所以张小碗这几天找人办事说话起来,他们也没给张小碗添什么堵,两个老婆子见张小碗也是个有规矩的,不得已要跟村里的村汉交待个一句半句还要隔着她们,侧过身才说话,像个被教养得极有礼的,对她更有些好感起来。
  就是那老蔡伯,本是个刁钻的,这没出几日,竟也帮起张小碗谋算起来,看管家里的什物厉害得紧,村里要是有人来了,要是看着那打得极好的家具多几眼,他都要瞪回去。
  回头还跟张小碗说了,把放在大堂房的那个放东西的柜子也搬到她的房间去,免得有人来打鬼主意。
  张小碗听他说时还挺哭笑不得,不过也知他是好意,她也没推拒,就让两个老汉把柜子搬到已有一个柜子的她的房间去了。
  这下,大堂房里什么也没有,还好打床的木工师傅也说可以帮着多打几条长凳,还打两个他会的圆凳出来,这个只算半份工钱,不要她的多的。
  这师傅见张小碗也不短他的吃食,连他娃儿要是用饭时间来了,要是寻到她处了,她还会把自己的饼分一半给娃儿吃,看着是个心善的妇人,所以也不贪张小碗的便宜,用别处补上了。
  *******
  尽管这隆平县与安平县是邻县,但说实话,这乡音真是差得有十万八千里,两个地方的音的走向完全不同,张小碗听隆平县那些人说话时听着像川贵一带的口音,而他们安平县的就比较像湘中一带的,口音真是差太多。
  而这牛归乡这所在的水牛村的口音相比隆平县城的人所说的音要更重一点,字咬得较模糊,听起来相当的费耳力功夫,那带来的老人是汪家家族里的老奴,口音都是县城的,说话时那音也重,但跟水牛村口音的重,重得不是一条线,所以平日说长话还是很成问题的,这时候也只有张小碗用着学着的口音,连猜带蒙地跟村里人交流,这才能交流出来个七七八八。
  但就算如此,说错的时候也多,也有办错事的时候。
  例如那做木工师傅这天上午家中有事,家里人来唤他,他来请个空走,他说明日回,但他这交待的老家人听成日中回,还以为他是下午就回,但下午却没等回他,午时还多做了饭,这可把这几个老汉老婆子惹生气了,第二天木工师傅一来,老汉拿着木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