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黑客 作者:疯狂小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超级黑客 作者:疯狂小强- 第5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将这份文档做成pdf格式,登录邮件客户端,打算将这份文档分发出去,不过到最后时刻,他停了下来。
    他有了自己当初发布比特信使的时候的想法。
    比特币,这是一种有潜力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替代现在的传统法币的东西,它自出身起。就注定充满了叛逆和颠覆性,它将遭遇到的阻力,很可能比比特信使要更加强大,甚至还可能会遭到某些国家的彻底封杀。
    比特币将会是一个比比特信使更加危险的东西。
    林鸿觉得如果自己就这样暴露身份,会非常的麻烦。
    于是。他停了下来,然后开始给自己另外塑造一个身份,一如当年发布比特信使的时候的做法。
    原本,他是想随便入侵一个账号,然后发布。可是考虑到以后可能还要使用这个账号和别人进行讨论,他还是自己另外设置了一个身份,最终选择的账号为ghoster,中文译为“幽灵”。
    最终,林鸿以ghoster的名义,将那份标题为《比特币:一个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的文档在“密码朋克”组织的秘密邮件讨论组上发布了出去。
    这份被后世追随者成为“创世白皮书”和“创世圣经”的文档只有短短的九页,简单扼要地介绍了一下比特币的设计思想。
    比特币使用点对点的算法将所有的交易记录保存起来,这个分布式的网络,将每一份的详单保存,并且通过这些记录,可以推测出每一个比特币到底是属于谁的,如果你的交易中的比特币,并不能从这些数据中找到记录,那很显然,你的比特币是伪造的。
    比特币的支付,则使用对称加密方式,每一个账户都有一对密钥,即公钥和私钥,有私钥的人,就是账户的主人。
    在这里,公钥相当于是钱箱的银行账号,而私钥相当于钱箱的钥匙。
    如果某人要转钱给别人,就往别人的钱箱账号中打入相应数量的钱币,并且同时用自己的私钥签名,这样对方才会知道,这笔钱是他打过来的。
    每一笔交易,都需要一个见证人,担保这笔交易是发生过的,而这个担保人就是整个的比特币网络,因为这笔交易发生的时候,会被要求向整个比特币网络进行广播,在这个网络中留下足迹。
    每一个比特币,实际上就对应着一个完整的账单,从这个比特币诞生开始,所有的交易都在后面附加起来,形成了一个长长的交易链,也就是区块链,随着交易的增加,这些区块链会越来越长。
    也就是说,每一个比特币,都可以追溯到它诞生的那一刻。
    而比特币到底是如何产生的?
    在这里,林鸿巧妙地设计了一个被称为“挖矿”过程的hashcash机制。
    这是一个数学计算机制,它的灵感来自于这样一个想法,即一些数学结果难于发现而易于校验。
    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是因数分解一个大的数字。
    将数字相乘来获得它们的积的代价是低廉的,但首先找到那些因数的代价却要高得多。
    林鸿设计的比特币,正是使用了这样的一个原理,将比特币的诞生,变为了一种数学的一种计算行为,他形象地称这个过程为“挖掘金矿”。
    要想挖到一个比特币,就必须使用你的计算机cpu的计算能力,用来破解包含在数据区块头部的“哈希散列值”,也就是为整个网络贡献计算力,只有将其破解出来,才能获得这个比特币。
    而很显然,挖矿的人肯定不只一个,当比特币流行起来之后,挖矿的人可能成百上千,这么多人都是竞争者,他们都在抢夺这个比特币,最终谁能得到,则只能靠运气了,由其中的随机数来决定。
    而矿工们贡献出来的这些计算能力,也没有浪费,都被用作对整个比特网络数据块的封装运算消耗以及对交易的验证,确保每一笔交易都是合法的。
    比特币的核心功能是点对点支付,就像真实货币一样,无需中间人,几乎不需要交易费。
    它背后的技术实现是很巧妙的通过将制造货币,交易支付,交易验证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圆。(未完待续)
           

第六百一十一章 反馈

  
    林鸿将比特币的原理说明文档发布上去之后,刚开始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很多人看了一遍之后,只觉得云里雾里的,感觉玄之又玄,认为这篇文章的作者有些夸张,竟然声称可以完美解决传统虚拟货币的这些问题。
    毕竟,虽然这份文档只有短短地九页,但其中所蕴含的信息量却极大,一般人看过去,根本看不懂其中的内容到底是什么。
    这也难怪,这篇文档可为是林鸿这些年来的主要所学的集大成之产物,所涉及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科学、密码学、金融学、以及数学等各个领域的内容。
    林鸿只所以发在这个邮件讨论组,也是考虑到了这点。
    他的这篇文章,一般人还真的难以理解,必须得专业人士才行,这才是他为什么没有直接发在国内,也没有直接公布在论坛上,而是选择这种相对保密并且专业性非常高的讨论组当中。
    这个讨论组,平时也会进行一些技术讨论,所讨论的课题,都非常的专业,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才能看懂,更别说参与讨论了。
    这个讨论组的成员,成分非常复杂,林鸿推测,应该有很大部分人是各大研究所和大学里面的科研人员,如金融学者、密码学家、数学家、大学教授等等。只有这些人,才能够在某些方面有如此深的造诣。
    而林鸿平时则很少参与讨论,通常都是作为一个看客。了解一下最新的动态,当然,如果碰到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偶尔也会说上两句。
    这一次,他使用新的账号ghoster第一次在这个讨论组上发布这篇文章,由于是新人,并没有引起多少注意。而就算有人下载了这篇文章,看过之后,一时之间也无法理解这篇文章中所包含的巨量信息。
    当然。很少人理解,并不代表没有人理解。
    就像当初爱因斯坦发布相对论的时候,世界上很少有人能够理解一样。但毕竟还是有那么少数几个人能够看懂,看到其背后所代表的意义。
    还是有几个人看到了林鸿的这篇文章,并且看懂了。
    其中一个便是密码朋克组织的创始人艾瑞克,也就是当初林鸿在美国的时候,参加密码朋克聚会,台上那个金色头发的演讲男子,前intel密码学家。
    他和其他几位朋友当初多次尝试过设计虚拟货币,并且还进行过实际的操作,可是最终,这些货币都被证明行不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弊端,其中最难以解决的,就是滥发以及和传统的银行联系太过紧密,已经失去了当初设计虚拟货币的初衷,最终只是沦为传统货币的附庸或者补充而已。
    正是因为有着这些深切的体会和经验。艾瑞克看到这篇文章之后,才被其中所蕴含的大胆设计和奇思妙想给震撼了。
    不,这并不只仅仅是奇思妙想,可以说是可以完美的解决方案!
    艾瑞克立刻将这篇文档给打印了出来,然后逐词逐句地进行阅读,然后分析。推演。
    不设置中央管理机构或者服务器,而是使用“挖矿”的机制来产生货币,货币滥发的问题——完美解决!
    利用分布式点对点的网络,通过hashcash的机制来检查和验证货币的合法性,重复花钱的问题——完美解决!
    通过使用椭圆曲线数字签名算法ecdsa形成数字签名区块链;形成整个比特币网络;并且使用对称加密算法产生公钥和私钥;确保安全;货币担保和支付信任问题——完美解决!
    通过限制比特币的发行总量,逐年减慢挖矿所产生的货币数量,最终每个区块所获得的比特币数量无限趋近于零。由于货币发行过多,而导致的通货膨胀问题——完美解决!
    ……
    艾瑞克贪婪地反复阅读者这九页文章,他非常震撼地发现,以前他们在货币实验中所遇到的那些困扰了他们多年的难题,竟然一个个都被完美而优雅地彻底解决了!
    他一会儿用笔,一会儿用电脑,对这篇文章中的理论进行推演着,最终发现,这篇文章竟然是一个完整的电子货币解决方案。''
    尽管有些地方看上去似乎有些不合理,但是这个解决方案,却是这么多年来,他所看到的唯一一个具有实际操作可能性的方案。
    他的确看到了一些可能的不足,例如货币总量确定,将所有的数据进行保存等,但是这些问题,在前期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有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可能会出现。
    的确,只是可能而已。
    例如所有数据保存的问题。
    按照这个理论,每一个“点”都必须保存全网的交易数据,倘若使用比特币的人量级非常大,无论对这些数据进行怎样的压缩,最终的体积肯定是非常庞大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大,只会增大,而不会减少。
    这样,可能就会导致一个存储问题,是否能有如此大的硬盘对这些数据进行保存?
    还有就是,按照这篇文章的理论,为了避免通货膨胀的发生,从一开始,比特币的总量就是确定的,即最终总共会产生两千一百万个比特币,到了这个数目之后,挖矿将不再产生新的货币。
    在艾瑞克看来,这样一来的话,就有可能产生货币通缩的问题,也就是货币将持续不断地升值。因为使用的人将越来越多,而总数却是固定的,这个结果显而易见。
    艾瑞克想了半天,最终觉得这两个问题可能会成为限制比特币未来发展的瓶颈。
    比特币的出现,让他看到了一种理想得以实现的曙光,故而他对这篇文章非常重视。
    他看了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名,ghoster,非常的陌生。
    在他的印象中,似乎从来没有在小组中看到过这个名称,他搜索了一下,果然如此,这是一个新的id。
    他到底是谁?
    计算机学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