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能源强国 作者:志鸟村(2014-05-06起点vip完结,都市,商战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超级能源强国 作者:志鸟村(2014-05-06起点vip完结,都市,商战风云)- 第4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造一座几千米高的楼,理论上是毫无问题。同样往下挖个几千米,多半也要用碳纤维做支撑。
  70年代的科学界对碳纤维的未来就很清晰了,但是,直到90年代初,工业界对碳纤维的未来才有了统一的认识。这是因为90年代初,碳纤维才终于大量工业化了。
  然而,除了科学界和相关的工业界人士,90年代的普通人对碳纤维的了解就很少了。传说中的碳纤维高尔夫球杆,此时要卖到数百万日元,等于是一个日本工人的退休金,又有几个普通人买的起。
  杨明在递交文件给苏城之前。虽然将之看了一遍,但在没有专业背景的情况下,又怎么可能知道碳纤维是如此妖孽之物。
  而苏城又怎么可能不知道,碳纤维的庞大价值。最早做这东西的东丽公司,日后的雇员人数达到3万余,比现在的大华实业还多。
  以小日本的企业制度。没有稳定而庞大的利润,又怎么敢招募如此多的员工。
  假如真的能够掌握碳纤维的制造技术,不光是开启了一个大金矿,而且等同于一张护身符啊。
  不管出于何种念头,苏城都放下了哈萨克斯坦的工作。以最快的速度返回了上*海的大华总部。
  大华实验室仍然设在大华总部内。
  它是唯一一个还在与集团总部共用驻地的下属分公司。这一方面是因为实验室搬迁不易,另外也是因为大华实验室的重要性。
  经过6年多的积累。以及苏城接近疯狂的挖角和招聘,现在的大华实验室有3000多名研究员。即使还不能和国际上的石油大鳄们相媲美,在国内的独立单位中,也属于蝎子拉翔,独一份了。每年的专利数量比三桶油的研究院加起来还多10倍都不止。
  当然,任何一个国家的正常的研究院,专利数量都只多不少,但在中国,充足的研究经费和优渥的员工待遇,还是引来了不能置信的目光和绝大的吸引力。
  可以说,苏城不光是借用了后世所了解的经验和理念在做大华实验室,他还将自己的梦想投注其中。
  当年,他从大学毕业的时候,又何尝不想得到一份好似微软或google一样的工作。但在那个年代里,普通大学毕业的他,最多也只是梦想一下罢了。
  以中国的研究条件,又有几个年轻人能安心舒适的做研究。
  在有了资本以后,苏城始终做的一件事,就是对大华实验室的改造。
  采购委员会、评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等机构,是从制度上改变中国的研究机制,至少在大华内部,将学术腐败的因子扼杀……
  大华实验室的实验经费和员工待遇则是从个人的角度,解决研究员的后顾之忧。尽管在名义薪酬上,大华实业不敢说与欧美国家的研究员相同,但中国的生活成本多低。
  为了用更少的钱创造更高的生活质量,大华实验内部甚至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分公司,在独立核算的同时,解决大华研究员从小孩到老人的所有后顾之忧。而该公司,更是大华实业管理最严格的分公司,虽然未曾明说,但招聘和培养的,就是仆人和管家。
  优美的办公环境,公平的考核制度,不错的待遇和极佳的生活待遇,再加上海外公关公司,就是大华实业吸引海内外研究员的绝招,在微软刚刚崛起的年代里,硅谷的奢侈办公尚未形成风潮,大华实业说是领先世界也不为过。
  而且,在公务员年薪2000余元的年代里,平均月薪超过5000元,高薪过万且有红利的工作,对穷的叮当响的中国研究员的诱惑力可想而知。
  如果说,2000年的中国研究员解决了碳纤维的初级问题,那1993年的大华研究员解决了碳纤维初级问题,苏城并不觉得惊讶。
  尽管心情仍然是患得患失的。
  奔驰车一路风驰电掣,直驶入了大华实验室楼下。
  黎涣祥笑容满面的等在下面。
  这个曾经能够一天画20张图纸的技术员。经过大华文化的洗礼以后,也开始变的面带猪相。嘴头嘹亮了。
  实验室是个吞金的貔貅,没有哪个实验室能真正做到自负盈亏的,尤其是在中国的土地上,专利根本就没有人在乎。93年的中国甚至还没有成为《专利合作条约》的成员国。大华实验室能运行下去,全靠大华实业来输血。
  作为大华实验室的老大,黎涣祥要是继续闷着,也坚持不了多久。所以,黎涣祥表面上仍然傲骨嶙峋。心里其实很丰满了。
  将只是有了眉目的碳纤维项目,加入到文件里去给苏城,就能说明黎涣祥的活泛。
  他要是这样写正式文件,不用苏城说话,学术委员会的板子首先就要打过来。但那文件是杨明要的,只是给苏城建宅子的设计,不能算是大华实业的活动。总部的学术委员会也就管不到。
  另一方面,这样的文件被苏城注意到的几率,却是比其他文件还要大。
  同样的念头,指不定也存在于智能玻璃、异形PVC等项目,只是苏城无心细究,和黎涣祥打了声招呼就问:“碳纤维的研究到了什么程度?”
  黎涣祥没想到他这么直接。讶异的道:“我们已经试制出了一种各向同性的沥青短纤维,拉伸强度大约800Mpa,模量70Gpa。”
  碳纤维的轻质量和抗腐蚀性能是遗传自原料的,要求也不是太严格。毕竟,轻质量和抗腐蚀的材料多了。碳纤维真正的革命性还是体现在拉伸强度和模量上。
  前者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强度,后者可以理解为弹性能力。用鱼竿的来看。拉伸强度越大的碳纤维就能拽住更重的鱼,模量越大则能让鱼竿忍受越大的弯曲。
  苏城默念着800Mpa和70Gpa,也没有感性的认识,就问:“东丽的碳纤维的数据是多少?”
  “您是问哪种?”黎涣祥嘿嘿的笑着,有些想转移话题的意思。
  “最好的。”苏城斩断他的邪念。
  黎涣祥咳嗽两声,犹豫片刻才说:“碳纤维的拉伸强度和模量不可能双高的,肯定是一种高,另一种要低一些。”
  “说数据。”
  “看您急的。”黎涣祥就是不说。
  “快点。”苏城和他捻熟,一点面子都不用给。
  黎涣祥嘿嘿的笑,他的脸皮早练出来了,旁边的研究员就不好意思了,站出来道:“现在世界上最好的碳纤维,拉伸强度最高的有7个G,模量最高的能有600Gpa吧。”
  和大华实业的碳纤维相比,两个数据都有10倍的差距。苏城虽然不了解这方面的细致资料,但他有一个模糊的认识,3倍大概是比较有商业前途的产品,10倍的话,就很难获得大面积推广了。
  怪不得有了实物,黎涣祥也是谨慎的说了以一定成果。
  苏城转头一笑,心想:自己要求也太高了,要是真能达到最高水平的三分之一,岂不是要赶超英美了。这个时候的英美两国,在碳纤维的生产方面,还真不能说是优秀。
  黎涣祥观察着苏城表情,等他结束了咬牙切齿的动作,才小声道:“这位是王赟博士,碳纤维项目就是由他主持的,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得到了目前的成果。他刚才介绍的碳纤维,有7G拉伸强度的碳纤维,模量就小多了,只有400。模量600G的,拉伸强度自然不能太高。”
  600比70也是8倍的水平,黎涣祥自知说服力较弱,忙到:“我们现在也只是研究的开始阶段,如果能提供更多的研究经费,达到7G不敢说,3G是还是能做到的,是不是王赟博士?”
  王赟是个文文弱弱的书生,大约30岁的年纪,带着酒瓶底似的眼镜,眼睛略显浮肿。他有些迟缓的看了黎涣祥一眼,才轻声道:“咱们的目标是先做1。5G的。”
  黎涣祥当时就冷场了。他不知道该说什么啊!
  苏城“呵”的笑了出来,杨明也迅速陪笑。周围顿时是笑声一片。
  “老王太实在了。”黎涣祥总算憋出了一句。
  王赟顶着周围的笑声不为所动,淡定的道:“我们做的是沥青基的碳纤维。和聚丙烯腈基的不一样,这种碳纤维的模量高一些,拉伸强度要低一些,从目前的同向异性的沥青短纤维发展到各向异性的沥青短纤维,估计拉伸强度能从800提升到1500,再多就不好说了。”
  “能确定提升到1。5G?”
  “最多一年,而且模量能提升到230,这个算是达到国际标准了。”王赟似乎信心十足。
  “好。那我就静候佳音了。走,咱们去看看实验室。”苏城自然是鼓励为主,不管怎么说,人家把碳纤维做出来了,性能弱是能预料到的。就大华实业目前的投入,怕是比国外专业公司少了百倍都有可能,像是这种烧钱的材料游戏。没钱又何谈发展,何谈跨越式发展。
  黎涣祥略轻松一些,一马当先,在前面领路,口中笑道:“苏董别看咱们的碳纤维数据差些,这还是申请了专利的。各国的专利都申请了。”
  “哦?有商业价值吗?”
  “当然有了。”黎涣祥激动的道:“我们已经将信息交给了商业部和战略部,请他们帮忙研究,咱们的碳纤维,还是有一定的优势的。”
  “哪些优势?”
  “传热性好,电子屏蔽的性能好。另外,咱们的纤维是沥基的。纤维较短,制造成本也低,预计工厂生产的成本只有目前那些热卖的碳纤维的一半。”
  “一半啊。”对刚刚进入市场的碳纤维来说,成本固然重要,可性能下跌的太严重了,苏城想了想,问:“达到1。5G的水平以后,成本会是多少?”
  “也许是四分之三。”黎涣祥说的相当保守。
  苏城微微点头,道:也不是不能接受,现在就看你们的研究进度了。
  黎涣祥这下笑了出来,说:“进度都是用钱堆出来的。”
  “你们计划想要多少?”苏城表现的很淡然。
  黎涣祥颇为疑惑,研究经费向来是不好要的,那种要多少给多少的传说并不真的存在,他和王赟对视一眼,试探的道:“照王博士刚才说的进度,1000万就差不多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