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小农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幸福的小农民- 第1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炸春卷,孙刚喜欢吃,但是做起来很麻烦。

孙妈做的是大白菜肉馅和芹菜肉馅的两种。

将肉丝入锅,用猪油在旺火上煸炒至七成熟,加调料翻炒,然后装盘摊凉。

将大白菜和芹菜切成丝,撒入炒好的肉丝中拌匀成馅。

将擀好的春饼皮子放在案板上,放上肉丝馅,卷拢,两头折拢,最后卷成约二寸六分长、八分宽的小长方形包,用面糊封口。

起锅放油,油烧至七成熟,将春卷入锅炸炸时用筷不断翻动,约两分钟后呈金黄|色,捞起装盘。

外酥里鲜,外脆里嫩,口感极佳。

吃时可蘸醋。因为醋能解腻,很有道理。

出锅后,外皮酥酥脆脆黄黄澄澄的,内里透着清香,冒着热气。吃着,就感觉春天真的就在手上在鼻尖在眼睛里了。

其实说起吃春卷,孙刚觉得,好象无论什么节日都有一种特殊的食物作代表。

给孙刚的感觉就是人们更爱用吃来表达内心对自然变化的接受。

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

立春雪水化一丈,打得麦子无处放。

立春热过劲,转冷雪纷纷。

吃了立春饭,一天暖一天。

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

船到不等客,季节不饶人。

人误地一天,地误人一年。

……

207。 炒馍干

207。炒馍干

这个年快过完了,孙刚和妈妈一起收拾屋子的时候,发现自家的储存室里还有一大堆东西没消灭掉。

储藏室里大多都是吃的:二十多斤的猪肉、十几斤的干货、一篮子的花生瓜子……

猪肉让孙妈切成大块,用粗盐腌在坛子里,过一两个月吃,味道也别有一番风味。

而最扎眼的还是那满满一大笸箩的白面馒头,足足有好几十个。基本上个个都是“皮开肉绽”,看起来不那么好看。

但比起年前腊月,这一大笸箩馒头还算是少了很多的。

年前。孙刚和妈妈蒸了好几锅,除了给姥姥和奶奶一家几十个,自己还留了一百多个。

而且,打春之后,温度越来越暖和了,这些馒头再不消灭掉,就要放坏了,到时候就糟蹋了。

这年头,生活条件好了,正月间吃饭的油水又大,主食消耗的很慢,一般都是喝酒,吃菜,最后再来半碗饺子,吃馒头的不多了。

哪像过去,生活条件不怎么好,一年到头也难有这么大油水,那时候的主食消耗就很快。(《7*)

记得小时候,刚过腊月,隔壁村磨坊里的磨面机都会响到很晚,由于方圆几个村子里就这一个磨房,来磨面的手推车能排出老长的队来,一年来没见过面的乡亲说不定就能在这里相遇,趁着排队的档儿聊个没完没了,似乎要把一年的话都要讲完。

即使不认识的乡邻在等着磨面时,也会聊得热火朝天,聊着聊着发现谁谁是自家嫂子的堂弟,刚好是对方三表叔家的二外甥,于是便攀上了一门亲戚,有的甚至还聊成了儿女亲家。

那个时候,磨面也有门道。

第一道面都是精白面,蒸的馒头雪白雪白的。

第二道面就会有少量的麸皮,馒头微黄。

第三道面麸皮更多,馒头蒸出来就有点发黑了。

所以粮食充足的人家只吃第一道面,缺粮的一般都是吃第二道面、第三道面,严重缺粮的人家则直接把麦子磨碎,白面、麸皮混在一起吃,美其名曰“一风吹”。

面磨回家,家家户户就忙着蒸馒头了。

馒头也不是随便什么日子就蒸的,平时吃的是馍,直接把面切一切,蒸出来是接近长方体的。

只有重要节日时才蒸圆形的馒头,要把面一个一个地揉成圆团,这样要费更多的功夫,而春节的馒头费的功夫更大。

首先是和面,这活在平时,女人家就行了,但春节蒸的馒头多,要用很大的盆,一般要家里的男人一起和面,女人没那么大的劲,还要经常掂一掂,这样蒸出来的馒头才会更劲道,有嚼劲。

和好了面,就要让面“醒醒”,也就是让面充分地发酵。

春节前一般都是一年最冷的时候,为了“醒面”,要把面盆放在尚有余温的锅里,或者做饭时的锅台上,有的人家甚至把面放在被窝里,用体温让面“保持清醒”。

小时候,小麦面比较紧张,腊月里蒸的馒头要到除夕祭完祖先才能开吃,这一天,无论贫富,都可以敞开肚子吃白面馒头。

过年馒头还要赠送亲友、招待客人。

乡下人乡里乡亲的很多,拜年可以拜到正月十五以后,为了保鲜馒头招待客人,村民们也是想尽了办法。

有的人家把馒头用棉线像串糖葫芦一样串成一串,挂在屋檐下风干,为了防止麻雀偷嘴,还要让家里的老人或孩子拿着棍子,全天候地看守。

小孩总有偷懒的时候,一不小心,挂在屋檐下的馒头就被麻雀啄了几个小洞洞。

有的人家隔三差五地把馒头馏一下,但这样会把馒头馏得“皮开肉绽”,嚼起来口感也差了很多。

为了防止馒头长霉,最常规的做法是把馒头一层一层地码在缸里,中间留一道空隙,放进硫磺熏,但这样的馒头吃起来都会有一股怪味。

“有钱没钱,过个饱年”,现在农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吃饱早已不成问题,天天都像是过年,但每年过年,乡亲们还是会准备很多年货,白面馒头必定是少不了的。

遇到这种“裂开了嘴”的馒头,吃的时候口感要差上很多。热馒头的时候,在馒头的表面淋上一点水,这样馏出的馒头才会变得松软。

“这咋办呢?还有这么多。”孙妈看着半筐馒头,十分的发愁。

“别急啊,我有办法。”孙刚想到了一个好主意。

中午,孙刚拿了七八个硬梆梆的馒头,放在案板上,切成一块。由于,馒头干巴巴的,案板上留下来很多馒头碎屑。这个不能扔,做出来一样好吃。

起锅烧热,放入花生油,用葱姜蒜爆香,然后把干馒头片下锅,加点儿盐翻炒,倒入半碗水。要不停的翻炒,不然会糊锅。

等水慢慢烧干,馒头片变的金黄。

出锅后,放置一会儿,吃起来又焦又脆,又有葱蒜香气,真的很好吃。

还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炒馒头的碎屑,不够的话再揉碎几个馒头。

最后乘着油锅做半锅西红柿鸡蛋汤,吃着金黄的馒头片,喝着酸酸的蛋汤,确实比馏出来的馒头好吃多了,而且一顿能消灭好多个,看来用不了几顿,这半筐馒头就可以干掉。

“这方法不错,吃起来也好吃。”吃完饭正抹嘴的孙妈高兴的说道。

“好吃也不能老吃它吧,咱仨人估计要吃几天。”孙爸看着筐里那么多馒头,仿佛看到以后几天天天都是炒馒头片,馏馒头……

最近王燕住在县城娘家,为了方便去医院做检查,每隔几天都要。

肚子越来越大了,离预产期还有3个月时间。

孙妈没事儿的话,就拿起针线筐,和村里一群妇女在太阳晒着的墙边下,缝缝补补的,每天乐乐呵呵的给孙阳未出世的孩子做着小衣服,缝虎头鞋。拿旧的床单、棉布,裁剪成一块块四方的,打算给孩子做尿布。

小孩子衣服商场里都有,孙妈总觉得自己做出来的,穿着舒服,而且有诚意。

208。地梨儿

208。地梨儿

清晨,孙刚起来之后,慢跑出去,锻炼身体。(《7*24小时不间断更新纯txt手打小说)

虽然春寒料峭,但孙刚感觉到春意丝丝缕缕的飘逸在他的周围,那么清爽,沁人心脾,春光无限好。

早晨太阳圆圆、红彤彤的,挺可爱的。阳光温柔而不失暖意,清清爽爽,洒在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驱散黎明的阴暗,为大地呈现美丽的景色,带来无限的春意。

堰塘一泊春水,在春风的吹拂下,湖面荡漾起阵阵的波纹,蓝蓝的,闪闪的,像一个秀丽的少女,多情、纯洁而不失端庄妩媚。

在春晨中,它正在慢慢的复苏,荡起活力,孕育着希望。

天蓝如洗,相嵌着一朵朵洁白无瑕的云朵。它们没有线条,就像只用颜料渲染一般,相互混合着。犹如绵羊似的在蔚蓝的草原上奔跑着。

路边的小草还是黄黄的,让人感觉到冬天的脚步还没有走远。

但仔细一看,细细的、嫩绿的枝叶已经长了出来,让人倍受振奋,这是春天的使者,生命的旋律,冰雪过的重生。春天正在走来,在春天的轻抚下,生命正在焕发生机。

经历了一冬天的风雪严寒,要重新赶趟生长了,生生不息,挡也挡不住。

风吹云散,四下飘去的是混合着泥土气息的青草香,滴滴露珠顽皮地沁在粒粒的嫩芽尖上,更是让其平添了几分娇羞。

小跑于初春的早晨,沐浴着初春的晨光,感觉是那么轻松、自在,满眼的嫩绿带给人舒畅、愉快的心情,使人浑身充满劲,精神抖擞的迎着初生的太阳,潇洒奔跑在人生的道路上。

跑在堰塘埂上,一阵阵软软的风拂在面上,虽说春寒料峭,但并不感觉怎样的寒冷,倒是这风吹净了天空,吹净了大地,一路行来,格外的清爽怡人。

这是乡村一个澄明的早晨。村村通公路上,不时走过一些去上学的孩子。

田野里,越冬的秸杆,把身子软进了泥水里,为农作物准备着有机的营养。

此时的稻田,一半有水,一半干着,大方地坦露着胸膛。

这一切,都暖暖地溶在初春的朝阳中,显得那样地怡然自得。

这也是一个让人涌起回忆暖流的早晨。儿时,每到初春的早晨,天刚昏昏亮,早早地吆喝着起床,和哥哥一起去收获昨日黄昏时在田里下的黄鳝篓(酒瓶状)。

一般“上水”装泥鳅,把上面的秧田埂用棍子穿一洞眼,田里的水就流下来,泥鳅最喜欢上这里。

因为秧田经过一个冬天的沉淀,营养十足。而且冬天外面太冷,黄鳝和泥鳅出来觅食的次数不多,所以都喜欢这个季节出来。

一般放在冬水田中间,不需要流水,但更讲究方法。

先要在放篓的地方,扒一个不深不浅的槽。然后把当天准备好的饵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