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小农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幸福的小农民- 第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因为难得可以在短时间里见到这样多的人和交易场面。会场上卖东西的人和赶会的人,常常会折射出许多人文信息,反映着当地农村人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

镇上的“交流会”历史悠久,曾为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城乡商品流通、加快农副产品市场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近年来,不但参加交流会的摊贩少了,人气也越来越不足。

据孙刚了解,农村交流会之所以会出现人气不旺、生意清淡的状况,主要是因为各地举办类似交流会的时间过密、场次过多,常常出现重叠的情况,因而分流掉一些客流。还有就是交流会上的假冒伪劣商品太多,让人望而生畏。再者因为参会摊位费、运费成本过高,一些小本经营户不堪重负,望而却步。现在各地集市上的购物超市很多,各种档次商品应有尽有,农村消费者等交流会集中消费的习惯早已成为过去。

现在随着农村娱乐设施和项目的多样化,很多年轻人由于有了网络等其他娱乐途径,对交流会的兴趣在渐渐淡化,所以现在的赶会受众群体以中老年人和赶热闹的小孩为主。不过由于赶会在当地已经形成了习俗,以至于本地人感觉如果没有交流会就没有了味道,所以本地的交流会传统一直传承了下来。

孙刚家乡人口众多,显得还是热闹异常,虽然真正在交流会上买东西的不多,大家主要是凑凑热闹,在农忙时节娱乐一下。

小镇上的“交流会”一般是7-10天,届时来自外省的民间曲艺艺人,还有小商小贩都会云集于此。各种饮食摊、货摊,还有一些助兴的杂耍曲艺表演,从而形成以民俗文化表演为主的活动。

多是大家在开始新的一年劳作前的消遣,娱乐也多为看看歌舞、杂技,品尝各地汇聚来的美食。

人们呼朋引伴,往往方圆十里数十里,条条大道人来人往,个个身上衣着一新,去“赶会”。三五个人一起看看杂耍、马戏,吃点儿各地美食。

“交流会”的小吃街是各种小吃最集中的地点,煎、炒、烹、炸、蒸、煮、焖、烤,各种烹饪方法制作的百种冷、热、生、熟食品,色、香、味俱全,食肆之问各种吆喝叫卖声此起彼伏,加上翻炒声叮当作响,幌匾装饰和工具食器各异,令人在遍尝美味之时,还大饱了耳福和眼福。

除了本地特有的地区性风味外,一些小吃因流传地域的扩大,已成为具有全国性的风味食品。

在小吃街上,经常能见到来自全国各地的风味小吃,如烤羊肉串、过桥米线、烤鱼、山东煎饼、羊羯子、炒疙瘩、炸臭豆腐、炒粉等等,越来越多的各地美食也加入到这个行列。

在小镇的另一条街上,特设有礼品、书籍、工艺品、日用百货等卖场或“特色一条街”,所卖内容,无所不包,玩好吃够后,人们又享受了购物的乐趣。

娱乐活动最常见的是套圈和射击,表演则为旱船、秧歌、舞龙舞狮、皮影戏、马戏、杂技还有魔术等等。

“小涵,我们这儿的交流会这两天就要开始啦。”孙刚得到确切的消息之后,就给女友打了个电话。

“真的吗?太好了,这几天上班正无聊呢。”听到这个消息,赵涵坐不住了,一直听孙刚说会上有多热闹,终于好戏快开场了。

“你爸爸妈妈呢?让他们也来看看啊。”孙刚没有忘记自己未来的老丈人和丈母娘。

“我爸爸随县里一起去外地考察了,要几天才回来。”

“反正还要开10天左右,到时候再来就行了,你啥时候过来?”

“明天就去……”

“明天你不上班吗?”

“请假,反正最近不忙,挺无聊的。”

——————————————————

感谢老实人888的打赏,谢谢你!昨天睡的早,写了一半,今天早上早起补全了。抱歉!

096。交流会(下)

孙刚回到家,镇上要举行“交流会”的消息已经传遍了整个村子,许多老年人都“摩拳擦掌”,就盼着一年一度的盛会。因为老年人爱看戏,这年头能亲眼看戏很不容易,只有在会上才能看到。小孩子也欢呼雀跃,因为他们喜欢热闹,喜欢吃食,“交流会”很热闹,吃的也是应有尽有。

第二天上午,孙刚就去把赵涵从县城结果来,顺便邀请了赵妈去家里玩,她的意思是等赵爸回来以后再去孙刚家里。

直接把车停在小叔家里,两人就往街上走,路上车水马龙,都是从各村各组跑来“赶会”的。

行进到大桥上,就听到敲锣打鼓,吹拉弹唱。大桥下的沙滩上也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临近现场,震耳的锣鼓声、鞭炮声和欢笑声就已传来。来到现场,会场处处张灯结彩,焕然一新,大人小孩、男女老少,父老乡亲们把交流会现场围得水泄不通。

镇上街道两头竖起高高的桅杆,用柏树枝叶缠了,显出绿色的苍翠。几张大喇叭不分日夜的响起旋律。十里八乡的乡亲们车载马托汇涌而至。

各路队伍齐集,排列有序,掮旗打伞,敲锣击鼓,道子行牌,鼓乐弹奏,江南丝竹,乐声悠扬。有扮演文戏的,有走高跷的,有玩杂耍的,有舞飞叉的,有拖毛竹爿的,有年轻妇女挑茶担的,有扮三百六十行的,有扛大锣,有抬百宝箱的,有拜香唱和的,有挺着大肚子手执钢刀扮刽子手的。且不同的行当,有不同的服装,披红挂绿,边表演边行进,煞是好看。

原先冷清的街道已被分割完毕,分别是小吃一条巷子,衣服鞋帽一条巷子,农用产品一条巷子,等等。

百余米长的露天马路上,沿街摆满了衣帽鞋物、农副产品等摊位,顾客们挤在过道上挑选商品,仿佛置身在欢腾的“旋涡”之中。

现在来乡镇赶会的不光是农村人,很多城里人也会来凑凑热闹,逛这种“土市场”也变成一种时尚。虽然到城里买东西很方便,但人们赶交流会图的就是那份热闹,感受的就是农村的那种“土味”,比如那些土陶瓦罐,还有竹制的各式藤竹椅,在城市里渐渐难以寻到。

人流涌动,熙熙攘攘。油烟熏绕,人声嘈杂,整个镇上一片喧闹与飘香。

戏台底下更是堵得水泄不通,人们或站或坐,或在农机上翘首而盼,难得的一次放松与享受。

台上是流水绸缎,水袖曼舞般的戏子唱念做打,声音振人肺腑。

老人的娱乐全在戏曲上。高昂、雄浑有力,唱者声嘶力竭般的“吼”,听者手指轻动,和着锣鼓檫子二胡的伴奏,与唱着同为一体,口中哼唱,手淖节拍,恨不能替,如醉入迷。

表演中有轻松的颠笑,在伶人的夸张表演下能泣鬼神,直上云霄。若惆怅愤怒,则哇哇哇哇嚎叫,抑扬顿挫,人间情感六艺有千般变化。吹,拉,弹,奏,翻,打,念,唱,提袍甩袖,吹胡子瞪眼,抬脚踱步,都要踏上点子,有板有眼,有招有式,板腔流韵相互配合,曲美舞欢,锣鼓振振,喳喳喳喳,嗷嗷嗷嗷,没有哪项舞台效果如戏曲一般浑然一体,行古纵今。

经典的剧目《铡美案》、《八义图》、《法门寺》、《下河东》、《三娘教子》、《周仁回府》、《杨门女将》、《辕门斩子》、《打金枝》,老人们目不识丁,对这些恩怨情仇故事却娓娓道来,说到得意处不由得哼上两句……

孩童爱武戏,就盼着杨门女将个个飒爽英姿五尺枪,在台上比划,锣鼓嚓嚓激烈,婀娜碎步,短枪相接,翎羽威武,怒目簟作。最欣赏的是武生在舞台上的跟斗,从一角连续翻至另一角,台下叫好声阵阵,看的尽兴,一夜间耳畔还是震耳欲聋的锣鼓梆子声。

一连几日,放下农活,尽兴的逛,尽兴的吃,晚上也随着大人挤在戏台前打盹,却舍不得丢下这份热闹入睡。

往往一觉醒来,戏尽人散,哀怨大人不早早叫醒自己,误了一场精彩的武戏,一夜也就赌气。

小孩是看不懂戏的,就往马戏团那里凑去,帆布大包,里面稀奇古怪的表演,只能通过架在篷布外面的大喇叭得知,就无从一窥究竟了。

也有放置一磁盘,交上两元钱摁指针嬴奖的游戏,看那红指针要端端正正对着盘内的馋人玩具、香烟、碎玉坠子的,可往往不论用力大小,也不曾有正中奖品的。

有投圈套东西的游戏,绳子围成方阵,内放置各式奖品,买了十个竹篾编成的圆环在线外投掷,要正落奖品中间,不偏不倚,胜算是有的,不过算过买竹圈和奖品本身的价钱,赢取的不过是一阵的娱乐罢了。

每个摊位前高音喇叭喊着:“不是最低价当场退货”、“上海羊毛衫10元一件”、“步步高皮鞋35元一双……”。

在一个卖皮鞋的摊位前,喇叭里重复播放着“品牌皮鞋,原价200元,现价50元,走过路过不能错过……”

这样的电子叫卖声此起彼伏,场面显得十分噪杂。

孙刚和赵涵两人经过一家销售羊毛衫的摊位前,一位中年妇女拿着一件红色羊毛衫正跟摊主交涉:“还说是真货呢,放到水里一泡,羊毛衫变成了大花脸,我要退货!”摊主则理直气壮地反驳:“38元钱就想买件真羊毛衫,有这么好的事?”

在交流会上,往往有不健康、低级庸俗的演艺活动。像歌舞团在晚上有时候会有艳舞表演等等。

会场上的物品,不少是假冒伪劣商品,价格便宜,但质量却很难保障,农民即使买了假货,会场散了,也无法去找卖货的小贩,只好自认倒霉。

还有卖糖葫芦、麻花之类的,甚至还看见一个假和尚在那里卖佛珠手蜀,现场开光。

————————————————————

今天周四了,强推还有3天,希望大家多多收藏,收藏还远远不够呢!!!

097。逛

会场上热闹还是跟小时候一样的热闹,只是看罢无趣了。

孙刚记得小时候逛镇上的交流会来,便让人想起了那豆腐脑来,嫩嫩滑滑地,撒些绿绿的葱花,再放点红红的辣椒,一小匙酱油,色味俱全,热呼呼的几口便吞下肚里,用袖子抹抹嘴,那真是好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