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历了战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经历了战争-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那是9月7日,部队在沙漠里挣扎着作战,终于在南线看到了一个小小的名叫萨里昆的绿洲城市。这个城市只有不到一万居民,都是巴比伦人,这时由于我军的推进,城内居民几乎都已经逃走了。这样的一个小城却不同凡响的有四个巴比伦主战步兵师驻守(说不同凡响是因为巴比伦的所谓主战步兵师相当于我们的近卫部队的意思,都是精锐中的精锐。而该城居然有四个这样的师驻守,可见它在战略上的重要意义:萨里昆以西是连续1000公里没有人烟的沙漠,向东300公里则是席帕尔,被称为“巴比伦的大门”)。疲惫不堪的25主战坦克师作为前锋部队与敌人交火,遭到敌军炮火的重创,随后连续多天的沙暴使其更加陷于困境。16日该师被击溃,这是自“热风行动”开始以来我军遇到的第一次重大挫败。
  钱隆看到报告后呆在那里,黑着脸想了很久,随后就下令开会。有一些历史书上说钱隆是按照预定计划发起这一攻势的,事实并非如此。25师的失败是因为我们之前的情报有错误:我们没有发现巴比伦人在萨里昆修的一条秘密公路,自然就不知道巴比伦将大批精锐调集于此的事。当天的会上钱隆为此向情报部门大发了脾气,甚至说了要他们“随时准备上军事法庭”之类的话。随后参谋本部连夜拟定了新的作战计划,次日就付诸实施,这就是著名的“萨里昆突击”诞生的前后。(奇怪的是,同样的这些书对于25师的溃败一字不提,或者只简单提到该师在“经历严酷战斗后后撤休整”,9月的战况空前激烈,前线各部队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只有25师“后撤休整”,如果真有这种情况发生,那绝对是非常奇怪的)
  “萨里昆突击”由中央突击集团军担纲,22、38主战坦克师担任侧翼掩护,于9月20日在萨里昆以西的沙漠里开始向萨里昆炮击,当时工程大队甚至修了一条轻便的铁路支线到我们的炮兵阵地(巴比伦沙漠铁路途经萨里昆),于是炮兵们大展神威,没日没夜的向萨里昆城里发射炮弹,200门大炮在20小时里发射了一万多枚炮弹,整个萨里昆市80%的房屋变成了瓦砾堆。21日凌晨3:30分,中央突击集团军向萨里昆全线发起攻击,到21日中午,该军突击一师已经攻占了市中心大楼(后来我路过萨里昆的时候还特地去看过,那其实不能算是楼了,只能说是一堆高大些的瓦砾),随后就在全城开始肃清巴比伦军队。22日上午,最后一个巴比伦士兵在一个暗堡里被击毙。于是中央突击集团军向指挥部发出了“占领萨里昆”的电报,前后不到60小时,远远低于参谋部计划内要花“3~5天”。巴比伦这四个主战师共约44000人,除3000多人在21日撤出萨里昆逃往席帕尔以外,其余大半死于炮击和随后的战斗中,只有不到200人的伤兵和俘虏。
  钱隆看到报告后在捷报上写了八个字:“牛刀一试,快不可当”。如果今天你到中央突击集团军在罗得斯的总部去,一进大门就会看到照壁上的八个直径一米的镏金铜字,就是照钱隆的手迹制作的。
  
 
 
 
  
第十九章
 
  10月的时候,远征军前锋已经逼近巴比伦的首都巴比伦城,最前方的戚继光元帅的第二集团军甚至一度攻下了巴比伦城的最后一道屏障——乌尔。但是巴比伦全民战争的优势开始显现——他们的部队源源不绝的补充他们同样源源不绝被我们消灭的部队。而我们的部队战线过长,在连续了3个月的攻势作战后,我们推进了将近1100公里,部队疲惫不堪,装备损耗也十分严重,最需要的就是休整,但是敌人又怎么会给我们喘息的机会?
  凯尔特山脉一带希腊人逐渐加强了攻势,他们集中了10~15个师轮番攻击我们在山上险要地带设置的阵地。而美国则改进了他们飞机的技术,开始生产轰炸机和战斗机,并向巴比伦和希腊无偿转让了这项至关重要的军事技术。于是,敌人的飞机开始出现在我们的头顶上,重磅炸弹在我们部队的行列中爆炸,造成了巨大的伤亡,虽然我们的空军立即出动战斗机予以压制,但是效果不大。巴比伦人则在东部紧急调来了几十个师对我军进行反突击,说实话,巴比伦人的拙劣战术毫无改变,即使他们放弃了自己的装备体系,开始全面转用希腊的装备(据说还出现了完全按希腊部队编制装备的“希装师”),但是打仗并不是使用谁的装备就可以达到谁的作战水平的问题。巴比伦军队虽然由希腊教官加以训练和指挥,但是战斗力提高很有限,只有很少的几个部队显现出了一定的战斗力,其余的用钱隆的话说“垃圾依然是垃圾”。比如22主战坦克师曾在一天内歼灭了敌人三个步兵师,根据前方部队的说法,是“用坦克追赶巴比伦兵”。不过也有例外,在北线,敌人有三个主战步兵师十分顽强的进行了有效的抵抗,成功的将我们的四个师阻止在祖鲁山地一带长达2周之久,造成了很大的伤亡。
  10月底,补给到了极限,从国内运来的部队远远无法满足作战的需要。根据统计,自“热风行动”开始以来,我军伤亡31。7万人,歼灭巴比伦军队110万,俘虏25万,歼灭希腊在巴比伦的军队7万人,没有接触到美军。但是补给问题突出的浮现在其他各项问题之上,大部分处于前线的部队只能得到半补给或者是四分之一补给,缺少弹药、食品和药品,这对士气的打击是不言而喻的。而被我们攻陷的巴比伦城市则几乎全部处于混乱状态,当地居民都不肯与我军合作,反抗组织造成的破坏事件更是层出不穷,各地的部队都在追剿反抗组织的行动中疲于奔命。而国内传来的消息更加不妙:反战的声音越来越大,不少城市出现了暴动和混乱,这些思潮也反映到我军内部:不少士兵放下武器拒绝作战,甚至有人为此被就地枪决。
  11月和12月在一场混乱中过去了,巴比伦人投入了他们所有的后备师,通过铁路网加入前线作战,于是前线我们的兵力对比变成了1:6甚至于更高,部队伤亡立即随之上升。巴比伦军队在多打了几仗之后,可能吸取了不少经验教训,战斗力有所上升。而我军则在久战之后已成疲师,战斗力开始下降,原定在年底前攻陷巴比伦城的目标已经不可能实现,所有的预备队都已投入了战斗,希腊人在总动员以后军事力量扩张了不少,发现难以突破凯尔特山防线以后,他们将主要精力放在巴比伦战场上,很多希腊的精锐部队开始出现,到年底,希腊人宣布他们已经投入了四十个师“帮助盟邦作战”,这对战场态势有很大的影响。而我们的国防部却在这个时候告诉钱隆国内已经无兵可调。钱隆非常生气,立刻飞回北京,去和“那些大人们”扯皮。
  直到12月底,我们在前线的态势仍然是不胜不败:我们深入巴比伦本土600~800公里,占领了他们的几乎全部工业重镇,但是已经无力推进,巴比伦在之前吹嘘的“巴比伦军队无比强大,完全有能力击败中国入侵”的牛皮已经吹破,对他们的民心士气有一个很大的打击,但是他们又重新树起一面“全面民族战争”,把这场战争渲染成西大陆文明对东大陆文明的一次“意图消灭东大陆民族”的“全面入侵”。于是巴比伦国内的民族主义浪潮腾腾而起,直到今天,还有些巴比伦民族分子经常会发表一些极端民族主义的言论,就是从那时开始的余波。
  1875年1月,钱隆还在北京没有回来,各地的战线仍然是胶着状态,这时戚继光元帅作出了一个后来证明是非常错误的决定,终于引起了雪崩般的溃退和混乱。
  
 
 
 
  
第二十章
 
  戚继光元帅无疑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和著名的将军,但是在1875年的东大陆,他却大失水准。在钱隆不在,前线全部委托给他的时候,可能是急于事功,这位年届七十的老将集中了他手头掌握的所有主力部队,在乌尔发起了一次大的攻势,试图打开整个战线上的僵持局面。
  乌尔城在巴比伦沙漠的最东端,背后就是巴比伦的大片肥沃土地,它是巴比伦的门户,凭借着沙漠的掩护和坚固的城防,历史上除了凯尔特王比利斯以外,没有其他人攻下过它。据说古代祖鲁人曾在公元前60年围攻该城三年之久,死伤数万人,终于为它的坚固所折服,认为它是“不可能被攻破的永恒之城”,这段话被记载在巴比伦的史书《王国史》里面,一直流传至今。如今乌尔被看作是“巴比伦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整个东大陆的最后一道防线”(这是我从巴比伦的宣传广播里听来的),被委以重兵把守。戚继光元帅的第二集团军在1874年9月曾短暂占领过该城,但是不久就在巴比伦军队的猛烈反扑下不得不退出该城。而这次的攻势就是为了要攻破这个“永恒之城”,直接打击巴比伦的心脏巴比伦城。
  1月10日,戚继光元帅发布了攻击令,他集中了北部战线几乎所有的主力部队共30万人,对乌尔发起猛烈的进攻。我当时也接到了命令,要我带同特务团,前往前线“参谋作战”,其实是执行特种任务——在乌尔南方破坏巴比伦人在那里设置的一个补给站,并破坏由巴比伦到乌尔的交通线,使敌人的援军无法迅速到达乌尔。
  开始的时候一切进展顺利,部队推进到乌尔城郊外30公里,随即遇到了巴比伦军队的猛烈抵抗,在付出了重大牺牲之后,第27主战坦克师第一个突破巴比伦人的防线,攻入乌尔市区。
  我是在1月16日到达前线的,这时的前线一切正常,第二集团军的部队已经投入战斗,正在乌尔西边的郊外扫荡敌人的残余力量,而参与突破防线的22、24、27三个主战坦克师则退回修整,于是我带着特务团到达22主战坦克师的驻地。
  22师驻扎在沙漠边的一个小村庄,村子里的居民早就已经逃光了,于是部队就住了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