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历了战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经历了战争- 第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伦各方面情况都恶化到让它再无力组建全编制的部队,而只能使用征召兵来大量组建所谓的国民师了。
  
 
 
 
  
第三卷第二次东大陆战争第三十三章
 
  朱良国带着他的南方集群攻占了尼尼微,但是却也无力继续南下。一来打先锋的第29主战坦克师吃了这样一个大败仗,挫了锐气;二来刚刚走过八百公里丛林地带部队疲惫不堪,急需休整。朱良国于是在尼尼微驻扎下来,一边布置防务,防备巴比伦军队反扑,一边催着后方赶快给他补给物资,补充兵员。刚修好的巴比伦森林铁路一时间繁忙无比,都是从圣雷吉斯发出的军事物资:粮食、汽油、弹药、零配件……源源不断的送往尼尼微。
  这个时候我和柳平的“东大陆防卫计划”已经完全自主运转,在大量军事定单的刺激下,圣雷吉斯的军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一家接一家的开办起来。到1881年年底的时候,中国所有的军工集团都在东大陆有了分厂,我们所需要的各种武器弹药零件等等基本都可以在东大陆就地生产。在把巴比伦沙漠以西几乎所有资源都动员起来以后,中国可以在东大陆生产支持战争所需要的45%的物资,虽然还有55%需要我们从西大陆本土调运,但是由于海军在大东洋完全优势的确立,物资在运输中的损耗大大减少了,西大陆本土由于战争引起的经济压力也随之减轻了很多(根据1882年年底统计,西大陆在1882年全年提供的军事物资总数只有1881年数字的一半不到,而且主要是粮食和被服,占全部物资的63%),对本土人民生活的影响不大。而且由于在东大陆夺得了许多特产品的产地,西大陆市场上奢侈品的价格大跌,市场更趋活跃。而东大陆的重建工作自1876年以来一直在进行中,投入的大笔政府资金转化为大量的工作机会,吸引了大批中国人迁居西大陆。象圣雷吉斯和吉格维亚等地,中国人的人口比重已经占到一半以上,而东大陆重建存在的巨大商机更吸引了大量国内企业前往开办分厂和分公司,中国人开设的大批工商企业活跃了东大陆当地的经济,很快就超过了原来在巴比伦统治下的规模。虽然第二次东大陆战争的爆发对重建工作有一些影响,但是随着我军的节节胜利,重建工作也重新开展起来。逐渐活跃的东大陆经济开始逐渐融入中国的国家经济体系之中,并最终成为“大中国计划”实施的基础。
  在阿卡德的巴比伦临时政府在尼尼微陷落之后,向希腊提出求援,要求希腊立即对他们施以援手,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最好是派出希腊军队直接参与巴比伦领土的作战。根据事后公布的一些情况,当时的巴比伦的确已经到了快山穷水尽的地步,临时政府甚至在求援的照会中说“若有可能,望能派出十至十二个满装师支援我方作战”、“如十个师有困难,四至六个师也足以为我军士气提供巨大支撑”、“目前(政府)情况窘迫,部队弹药、被服均不足,一线部队急需补给”、“望贵国能及早举措,否则战局将更趋恶化”……基本是一封告急的求救信。
  1882年初的时候,巴比伦的经济其实已经崩溃。巴比伦主要的经济城市和传统的经济区这时都已被我军控制,而剩下的最后三个城市中,阿卡德是一个滨海观光城市,风光秀丽,是巴比伦南方的著名旅游胜地,但是在这生死存亡的战时,阿卡德的旖旎风光却再引不来一个游客,阿卡德的旅游经济已经垮了。埃都利在圣乔亚山脉南方的海边,是著名的钻石加工地和出口地,东大陆最大的钻石交易市场就位于这个城市。但这时由于中国远征军的迫近,当地的钻石工业早已停工,钻石商人们纷纷外逃,埃都利几乎已经成为一个空城。萨马拉是巴比伦在大西洋最大的港口,是巴比伦海军基地所在,也是现在巴比伦接受外援主要的通道。但是作为一个港口城市,萨马拉的工业和经济都不很发达。但是由于它离前线最远,从各地的难民都纷纷逃难至此,然后用自己的几乎全部家当换一张去希腊或者美国的船票,也有的干脆逃往西大陆的波斯。这个时候的萨马拉充满了难民和垃圾,成了一个巨大的难民营、垃圾堆,黑社会横行,粮食紧缺,谣言满天飞,弄得人心惶惶,萨马拉几乎成了人间地狱的代名词。
  巴比伦临时政府接手这样一个烂摊子,其实是已经完全无能为力了,所以他们也就干脆放任自流,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希腊可能会有的“无私”援助上。但是天不从人愿,一直口口声声“三盟国互利互助”,把口号叫得震天响的希腊政府在这个节骨眼上,却不再象之前谴责巴比伦前政府那样爽快。巴比伦在提出求援照会后的一个月里,收到的只有从希腊克诺索斯港起运的一批军火,而援军和直接的经济援助则都是在希腊的“考虑”之列。根据马拉扎·特希在《黯淡的日子》里所记载的:“希腊的援助物资在2月12日到港,一共由五条船组成的希腊船队在阿卡德空荡荡的港口里显得十分孤单。送到国防部的物资清单只有三页,主要是步枪、弹药,还有一些被服和粮食,莫拉达司令看到清单很无奈,他下令把这些物资分发下去,然后就把自己锁在办公室里。”“中国人还在增兵,在二月底已经在尼尼微集结了二十多万人。根据国防部得到的情报,中国人正在把中部集群南调到尼尼微一线,同时调集大批作战物资对南方“响尾蛇集群”进行补充和加强,其战略目标非常明显,我们已经不用去推断了。参谋处得出的推断是中国人将在三月底发起攻击,而要顶住这次攻击,至少需要十五个满装作战师和相应的物资。同样的问题是,这些我们都没有。”“希腊人没有派出援军,他们在北线的作战失利,温泉关防线在苦战了八个月后终于被钱隆突破。希腊人自顾不暇,他们的部队正努力在墨比河一线挡住中国人的攻势,中国人在一月份向在希腊平原布置的希腊防线投下了50000吨炸弹,那里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墓场。”“我坐在作战室的椅子里,望着我的同事们,所有的人都知道这场战争已经输了,我们为了一个虚无的目标把整个国家的命运压了上去,而现在我们输了。巴比伦的丧钟已经在我们头顶敲响,我们中有谁能逃过命运的审判?”
  1882年3月11日,中部集群司令部由巴比伦城迁往尼尼微。3月13日,我乘坐的专列到达尼尼微火车站,我随即前往设在尼尼微市政大厅(它在战斗中竟奇迹般没有受到丝毫损害)里的联合司令部,和朱良国商讨关于“巴比伦最后一战”的计划和分工安排。
  
 
 
 
  
第三卷第二次东大陆战争第三十四章
 
  和朱良国的作战会议只开了一天,其中有一半时间还是在听田登介绍目前巴比伦方面的情况。田登这次和第17师在最前线做开路先锋,吃了不少苦,人瘦了一大圈,皮包骨头的看起来很是憔悴。朱良国也好不到那里去,一样的瘦了好多,不过精神还不错。这时他还是穿着他的招牌沙漠迷彩作战服,靠坐在作战室一边的一张大靠背沙发椅里,一面听田登给我和我的班子介绍着情况,一面看着手里的几份文件,间或插几句嘴,开几句玩笑。窗外的阳光很灿烂,照着市政厅门口旗杆上随风飘动的中国国旗。我听见一队士兵经过楼下的大路,队长喊着口令,士兵们的脚步声很是整齐。更多的是路上重载汽车开过发出的声音,自1月以来,这样的汽车就日夜在尼尼微各处仓库和驻军点间奔忙着。
  “巴比伦第65坦克师目前已经从阿卡德一线撤离,他们的物资不足,无法支持坦克师在这里的长期作战。”田登用教鞭在沙盘上指出区域,“由这里向南的公路完全被破坏了,根据空军侦察飞机的消息,巴比伦人正在从阿卡德撤退,目前推断其撤退方向是埃都利。确切消息是‘霸王枪’已经和‘牛皮糖’一起到达埃都利,正在当地搜罗作战物资。”田登指着沙盘上埃都利的位置,“这里的守备部队是巴比伦第一近卫步兵师……”
  “第一近卫步兵师?有这个部队吗?”我的副手成逊问道。的确,之前的巴比伦部队只有主战步兵师,没听过有近卫步兵师之类的说法。
  “那是用美国装备组建的新部队,听说是把从巴比伦败过来的残兵败将凑一凑,给个好听名字,现在居然算是政府卫队啦。美国人这次给巴比伦提供了不少东西,希腊人给的反而不多。听说巴比伦方面为这个郁闷得要死呢……”朱良国在旁边插着嘴,引得他司令部的几个参谋小声的笑了起来。他弹了弹手里的文件,说:“巴比伦现在是没多少兵力,只好弄这些旧翻新的回收部队。哈哈……田登继续往下说。”
  田登也在笑,“巴比伦方面的士气很糟糕,除了几个死忠的部队还算保持斗志,别的都不行了。这两天前线自动跑过来投降的巴比伦人越来越多,都是些十五、六的半大孩子,穿得破破烂烂,好些还穿着校服,听说巴比伦连军服都发不起了,在阿卡德新建的一个国民师几乎全是从学校里抓来的中学生,初中高中的统统要,呵呵……”
  “初中的学生?初一的才十二、三,个子矮点的怕都还没有枪高呢吧?”我也插了句嘴。田登呵呵笑着说:“可不!前天17师有一个营派人去侦察,捉回来三个舌头,全是小孩,送到司令部,我亲自问的,最大一个十六,最小的一个才十一,见到我三个都哭,拖着鼻涕要找妈妈。你说这种小孩能打仗么?”田登摇着头,“巴比伦是快不成啦。”作战室里一时议论纷纷,人人都觉得深有同感。
  我也摇着头,“霹雳”特种大队是四天前先到尼尼微的,他们也派出了侦察队,探听回来的情况跟田登说的一模一样。蒋宾达审问了俘虏,据说是个五十三岁的老头子,原来是阿卡德游艇码头上看船的,也被抓来当兵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