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历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教会历史- 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决定得救),更不构成一个'行为'或'功德'。
  
  第五,一次得救、永远得救。救恩既然完全是上帝的主动结。
  果,而上帝的主权是不会落空的,那上帝所预定得救的,便永不会灭亡了。今天教会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不少人在拒绝预定论之馀,却宣传一次得救、永远得救的道理。就是说,人有绝对的自由选择是否接受救恩,但上帝却要为人所作的这次偶然的选择负上毕生的责任。如此怪理论的出现,反映了廉价神学如何任意剪裁,各取所需。我们不可抽空地谈一次得救、永远得救,这绝不是将上帝的救恩廉价化的教义,这是与上帝的绝对主权有密切关系的。
  无论如何,加尔文之所以强调预定论,原意不是要咒诅那些在拣选以外的人,反倒是安慰那些在主里的人。好些人担心他们的救恩会失落,但加尔文却强调上帝扶持的大能和恩典;倘若出於上帝的拣选,救恩是不会失落的。
  1.教会论
  与路德一样,加尔文认为教会的功能是宣讲上帝的道及执行圣礼;不过,他却同时强调教会有第三重的功能,就是教育信徒(正面),执行纪律(负面),协助他们过圣洁生活。
  传统大公教会的教会论是神秘主义或本质主义式的,教会是基督身体的外显形式、真理权威所寄寓处,及基督救恩的总代理。他们从圣统及教会体制来定义教会:教会就是耶稣基督交付使徒彼得的属灵权柄,代代相传直到今天的罗马教皇。凡是教皇及其神圣体制所覆盖的范围,便是教会的辖境。宗教改革却将教会看为功能性的。路德和加尔文相信,教会就是上帝的道被宣讲、上帝的圣礼被执行的地方。从积极的角度说,上帝的道在哪里被传讲,圣礼在哪里被执行,那里就是教会了,如此,按照加尔文的说法,在天主教里也有真正的教会存在;而从消极的角度说,设若教会没有负责任地宣讲上帝的道,那它亦立即失去作为教会的资格。一个真正的教会是让上帝的道被传讲且被遵行的地方。
  由於强调教会的功能性,所以加尔文将教会的重点由建制转移到使命。教会的本质是践行耶稣基督所交付的使命,特别是话语的职事。提到使命,自然离不闻事奉岗位的问题。加尔文主张圣灵把不同的恩赐分配各人,让他们在不同岗位上各尽其职,建立基督的身体。职事包括教导的、传福音的、医治的、关怀的等。对加尔文而言,只有一种说方言的恩赐,就是说希伯来文或希腊文,用来从事专业的圣经研究。
  加尔文认定圣礼是教会性的,而并非个人性的。他反对在堂会以外举行圣餐礼,因为圣餐礼是属於堂会的。无论在神学院中有多少合资格的牧师,也不可以行圣餐礼。
  J.社会观
  不少人以为加尔文主张建立一个神权统治(theocray)或至少是教权统治(Clerocracy) 的社会,这是不对的。一方面,他绝对无意使教会的地位凌驾於君权或人间组织之上,像昔日天主教会一样;另方面,他亦不期望在人间建造天国。加尔文却认定社会每个层面均要服在基督的律法之下,强调基督凌驾一切文化。他要以基督教信仰的伦理原则来为社会建立秩序,也建立新的文化。
  华人教会深受奋兴主义的属灵观影响,这种属灵观源於十八世纪德国的敬虔主义(Pietism,参页266-267)。它是一种割裂了的、二元论式的属灵观,强调神圣与世俗的分野。它认为基督徒参与世俗事务没有甚麽属灵价值,故在从事世俗工作的同时,必须同时承担某些属灵的任务。举例而言,基督徒每天努力工作八小时,不算参与圣职,惟有他们在公余抽空派单张传福音,或在教会内事奉,才算承担圣职;把面包分送给穷人不是属灵工作,惟有在面包中附来了一份福音军张,才等於作上帝的工。这样的属灵观主张政教彻底分离,信仰与公共生活没有直接关系。基督徒只须从信仰角度责备世界的罪恶,牧者在讲坛上也不厌其烦地力数世上的罪恶此外别无其他可作的事。
  很多华人信徒以为圣俗二分、政教分离,是基督教唯一的、或。唯一保守与正确的属灵观。但事实上,这只是众多属灵观的其中一个而已。敬虔主义受路德宗——特别是路德的两个国度观——的影响,但加尔文所开创的改革宗传统却完全没有这样的观念。在加尔文看来,这个世界是信徒兑现信仰的唯一场景,离开世界,将不会另有兑现信仰的空间。基督徒不要放弃办公室的战线,这是他最大的福音战场,惟有在此活出一个与别不同的基督徒样式,才算做盐做光,作主门徒。不要离开世界去修道,反倒是将世界变成修道场所;修道毋须局限在某些神圣的场景里从事某些神圣的活动,不管我们是医生、律师、家庭主妇,抑或是小贩,每天所作的便是修道了。基督徒要将信仰在生活中兑现。
  这种属灵观鼓励信徒积极参与世界,虽然他们没有在地上建造天国的野心,但基督教信仰却务必要在生活中成为其实。受加尔文影响的北美清教徒主义,便力图在俗世中建立修院,他们曾强调严谨而有纪律的生活,积极参与公众事务,以信仰原则建设和改造社会。今天美国有一群名为道德的大多数(Moral Majority)的基督徒,便主张藉宣传、游说、社会动员,从事政治与社会改革工作。不要误会他们是信仰前卫的人,他们可是一群基要信仰者呢!华人教会受敬虔主义的属灵观影响,以为凡参政的都是信仰前卫的、走新派的人。加尔文反对将信仰内在化与私人化,信仰不仅於私人生活中有效,也是关乎公共生活的。
  社会要被上帝的工作所更新。教会要与社会合作,建立福利事业,保障公义,照顾贫穷人。
  K.经济观
  在经济思想方面,许多人也许都听过'韦伯与唐尼理论'(Weber…Tawney Thesis)。他们认为加尔文对勤劳的强调,受托精神(stewardship)的提倡,构成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大精神动力。加尔文相信预定论,但人却又无从知道他们自己是否上帝所拣选的,於是恒常落在一个紧张的精神状态之中。他们如何获得救恩的确据呢?唯一途径就如耶稣基督所说的:「好树不能结坏果子;坏树不能结好果子。(太七18)他得藉著各方面的努力,多结好果子,以显示自己蒙上帝赐福,位列在得救者的行列中。加尔文将职业视为上帝对人的呼召与委托(vocation),故他们得竭尽管家的职分,努力工作,处事认真,做出优越的成绩,证明自己是与葡萄树相连接的枝子。基督徒商人努力赚钱,不是为了谋取私利,乃是藉做生意来荣耀上帝,并证明上帝对自己的赐福及保守。加尔文在强调努力工作的同时,又主张人得适度禁欲。信徒应该过一个简单俭朴的生活,戒绝铺张奢华。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本不属於自己,我们不过是上帝的管家而已,滥用物资乃属罪恶。
  资本就是藉生产而创造的财富,经扣除必要的开支和消耗後,剩下的可以用作累积及再投资。人们努力工作,却又不甚消费,那他们必然可以累积再投资的资本,扩大生产,创造更多的财富。韦伯和唐尼认为,更正教的精神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韦伯等的理论是否站得住脚,学术界长久以来都存在著很大的争论,在此不拟多说。我们要知道的是,加尔文的经济思想其实是相当保守的,他遵从圣经的均平主义思想,认为有钱人得将财富与穷乏人分享,反对贪得无厌地追求利益,反对争竞而主张合作,他也要求限制利率、控制价格,与近代资本主义精神很不同。
  不过,加尔文的经济思想也有较前卫的一面,譬如说,他不认为圣经禁止放债取利的规定可以适用於十六世纪,因为那只是为了禁止有钱人剥削穷人而作的保障条款,对他而言,以借贷的形式集资来作生产是可行的。不过,他仍反对有人专门以放债取利作为其职业,反对向为生存而非为生意的穷人放债赚息,而贷款的利息也不应太高。他容许借贷的做法,为商业活动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L.政治观。
  加尔文相信政府的权力来自上帝,为要订定法律,建立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生活的福祉,并且对犯罪者执行公众的报复(publicvengeance)。
  他相信人的理性和意志,强调人有自理能力,可以参与社会和教会的工作,许多人认为这为民主政治提供了一个结构上的可能性。不过,加尔文本人并不完全赞同民主的政治形态,他相信这很容易沦为暴民统治,使社会失去正确的目标和秩序。与当代许多民主论者不同的是,加尔文不是一个知识或道德的虚无主义者,他不认为主权在民的意思是人民有权做任何的选择,社会的目标和秩序不是由人订定的,而是源自上帝的律法:因此,任何政治制度都必须确保社会能朝向其神圣目标进发,而不会被庸俗的、错谬的个人选择(尽管最大多数的个人)所左右。他的理想政治形态是一种民主政治和专家政治的混合体。
  加尔文没有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不认为每个人有权决定自身的命运,个体不是自足的,却是与其他人乃至整个社会互相依存的。他有一个'约' (covenant)的观念,这最初是指上帝与人的关系,但套用在政治层面,便强调统治者要与人民立约,决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彼此向对方负责。任何一方的权力都不是绝对的、无限的,也不能是单方面的。这成了日後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的'民约论' (Social Contract Theory)的基础。
  M.文化观。
  加尔文非常注重教育工作。前文已提过,他在 1541年重回日内瓦以後,除大力改善现存的学校外,便著手筹建一所大学,训练政府和教会所需要的人才。同样重要的是,他即时著手编撰一本为儿童而写的学道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