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默热红学--红学故事新勘、红学历史十讲 作者:土默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土默热红学--红学故事新勘、红学历史十讲 作者:土默热-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洪昇的妻子黄蕙,幼年丧母,刚刚结婚,又死了父亲。婚后本以为嫁了“才貌仙郎”可以“博得个地久天长”,但因为洪家发生了“家难”,又被迫与丈夫一起逃离了家庭,后半生过着极端颠沛流离、贫困潦倒的生活,用眼泪为丈夫还了一生情债。洪的两个亲妹妹,都是“霜管花生艳,云笺玉不如”的聪明美丽女子,但都由于家庭破败、婚姻不幸等原因,双双年轻早死了。

  洪昇因为“天伦之变”,在康熙十年逃离了家庭,洪家“子孙流散”,“蕉员诗社”失去了主要据点,姐妹们也陆续出阁,或随父母、夫婿远行,诗社终于不宣而散了。康熙三十年,相隔二十年后,洪回到了家乡,在西湖的孤山修建了简陋的“稗畦草堂”居住。这时候,少年时一起游玩的姐妹们不仅早已风流云散,而且大多都已不在人世。看到这种“万艳同悲”的结局,抚今追昔,洪昇心中的滋味可想而知。

  康熙三十八年,洪昇把同自己一起逃离家庭的二弟洪昇昌的骸骨迁葬故乡,吟诗道:“哭弟悲无已,重经两妹亡,为兄年老大,叠稠遇悲伤”。这种心境下,洪昇根据西溪故宅和家园风景,设计了“大观园”,根据姐妹们的事迹和命运,设计了“太虚幻境”,并把她们都打入“薄命司”,同时把自己居住的“稗畦草堂”命名为“悼红轩”,开始创作《红楼梦》,为当年的“闺阁昭传”,“不使其湮没无闻”。《红楼梦》还有比这更充分的创作理由么?

  《红楼梦》中黛玉诗有“冷月葬花魂”一词,并非作者的独创,而是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叶绍袁悼念早逝女儿叶小纨、叶小鸾、叶纨纨的诗句。《红楼梦》作者套用一家出了四个女诗人的叶绍袁诗句,表达《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的命运,同“西陵十二钗”一样,都是“薄命司”中的怨鬼,是顺理成章的。有证据表明,叶氏姐妹与她们的母亲沈宜修,虽非“蕉园诗社”成员,但与顾玉蕊、徐灿、柴静仪有过酬唱往来,洪昇和姐妹们,应当熟悉她们母女的诗作。

  凡是熟读《红楼梦》的读者都能知道,《红楼梦》中有一处十分奇怪的情节描写。初建大观园时,宝玉见到怡红院中栽有一株芭蕉、一株海棠,便为其题匾额为俗而又俗的“红香绿玉”四字。元妃省亲时,去掉了“香玉”二字,改题为“怡红快绿”,应该说比宝玉的题额高明多了。但元妃走后,宝玉似乎并不服气,钻进黛玉的屋子,讲了一通莫名其妙的“小耗子偷香芋(香玉)”的故事,发泄心中的不满。

  对这段故事,历来红学家们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无人能解释宝玉何以做出如此奇怪的举动。当你明白了《红楼梦》的故事原型是洪昇的姐妹们的故事后,就会恍然大悟了。洪昇对“香玉”两个字,实在是太在乎了!“玉”字代表的是洪昇代表作中的“玉妃”,即《长生殿》中的杨玉环;而那个“香”字,代表的就是洪昇的姐妹们,从“天香楼”、“古香楼”、“凝香室”中,还看不到“香”字的出处么?

  洪昇姐妹们的别号中,都有一个“香”字,姐妹们的诗集名称中,也都有一个“香”字。“香”字代表的是花,故称为“众香国”;也代表美好的女子,美女的诗习称“众香词”,更何况这些女子的诗集中,又都冠以一个醒目的“香”字!另外,这些才女们的别号和诗集中,又都用一个“楼”字,这个楼,就是“香楼”,就是“红楼”,这同“红楼”一词代表富室闺阁的含义完全吻合,无怪作者最后确定的书名为《红楼梦》。《红楼梦》,就是洪昇同“西陵十二钗”姐妹这些红男绿女们悲剧人的南柯大梦!

  洪昇在《长生殿》中,写了“埋玉”的悲剧故事,为了一个“玉”字,搞得身败名裂;姐妹们结社仿唐寅“葬花”,为了一个“香”字,也都闹得年轻夭亡、“千红一哭”。康熙皇帝名玄烨,康熙朝避讳玄字,代写为元,元妃就是“玄妃”。元妃不要“香玉”,就是清廷不用“香玉”,就是当时的社会“埋玉葬花”的现实折射,《红楼梦》作者的内心不是昭然若揭了么!

  《红楼梦》作者写的是小说,不是纪实文学,把“蕉园诗社”成员们都集中到“大观园”里,把她们长达十几年的诗社生活凝缩到同一时间内,这是文学创作三一律的需要。洪昇以创作传奇见长,戏曲对三一律要求更为严格,否则无法演出。但《红楼梦》中描写的十二钗,其身份、地位、才情、性格、举止、命运以及与主人公的关系,都是基本尊重事实的。 
 
 
 
第五章《情僧录》系统——木石盟、金玉缘的故事


  中国古代三角恋爱的故事不多,以三角恋爱故事做基本素材写小说更是凤毛麟角;即使写一男多女的几角恋爱,一般也都处理成令人恶心的一夫多妻结局,而不会处理成排他的两组婚姻关系。《红楼梦》小说确实是个例外,它以“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为主线,围绕着宝玉、宝钗、黛玉三个主角,谱写了一部十分摩登现代的三角恋爱凄婉颂歌。

  但是,故事美则美矣,哀则哀矣,却总给人一种说不出来的别扭感觉。书中的宝、钗、黛三个少男少女,都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一朵花刚刚含苞待放,但总给人一种过度成熟的味道:宝钗待人处世是那么圆滑老到,腹中的知识又是那么丰富渊博,简直就是一个成熟过度的女夫子形象。宝玉平素给人一种情窦初开的翩翩佳公子形象,但与薛蟠、冯紫英、琪官和妓女云儿大唱《红豆曲》时,给人的印象确是一个游戏于青楼楚馆的情场老手的过度成熟形象。

  黛玉的形象总应该是一个清纯少女吧?事实也不然。请看她的代表作品《葬花词》:“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诗中以燕喻人,难道刚刚十四五岁的黛玉,以前就曾经与人组建过“香巢”?由于“燕子无情”,导致了“人去梁空巢也倾”的爱情悲剧?

  从“葬花词”中我们可以推测,《红楼梦》中黛玉这个人物的原型,进入大观园前,曾经与心爱的情人组成过一个“香巢”,后来由于“燕子无情”,结果“人去巢空”了。离开“香巢”后,过着一种漂泊无依的生活。由于社会上的黑恶势力逼迫,使她产生一种“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感觉。由于年龄渐大,没有归属,“美人迟暮”的心情越来越严重,以致于产生何处“净土掩风流”的悲怆感。《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原型究竟是谁? 
 
 
 
第一节  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


  我劝朋友们认真阅读一下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撰写的《柳如是别传》。林黛玉在《葬花词》中表达的心情,绝对就是秦淮八艳之首柳如是在离别情人陈子龙后,漂泊在杭州西溪时心境的真实写照!不信的话,朋友们可以把由陈子龙作序的柳如是诗集《戊寅草》、由林天素作小引的《柳如是尺牍》寻来一读,从中体味一下陈柳分手后的哀怨情绪,然后同黛玉的《葬花词》加以比较,方信予言不谬。

  此前,柳如是曾与陈子龙在嘉兴“小红楼”中构筑了“香巢”,过了一段双飞双宿的幸福生活。后来由于陈家家庭的干预,柳如是迫不得已离开“小红楼”,造成了“人去巢空”的悲剧结局,为此她连续以《望江南》词牌写了二十首题为“人去也”的词。柳如是带着对情人的无尽思念,在江南各地凄苦漂泊,受尽了谢三宾等恶势力“风刀霜剑”的逼迫。在杭州西溪漂泊时的柳如是,大概是二十二岁,美人迟暮的心情十分沉重,在她此时的诗词中每每流露。《红楼梦》中的“葬花词”,应该是作者根据柳如是的这段人生经历,按照柳如是在杭州西溪时的心情创作的。

  柳如是是个著名妓女,少小时被卖入青楼,根本不知道自己家乡何处,父母是谁?鸨母开始给她取名“杨影怜”,后来自己取名柳如是。朋友们可以联想到《红楼梦》中的“甄英莲”,“英莲”与“影怜”同音,似非偶合。英莲被拐子拐卖后,被迫为人做妾,不知自己的家乡和父母,与柳如是的经历相同。作者让她的面目长得同“东府小大奶奶”相似,而这个“东府小大奶奶”秦可卿又“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这样联系起来,“英莲”就是“兼美”,就是“钗黛”,她们的生活原型,都取自柳如是。红学界关于“钗黛合一”的推论,从这个角度看,是很有道理的。

  柳如是一生有很多雅号,例如“杨柳”、“蘼芜君”、“潇湘妃子”、“柳儒士”、“柳隐”、“女史”、“河东君”、“美人”、“桃花”等等。多数都被《红楼梦》作者原封不动用到了宝钗、黛玉身上。宝钗的号是“蘅芜君”,“蘅芜”就是“蘼芜”;河东既是柳姓的郡望,也是薛姓的郡望,所以,宝钗的雅号“蘅芜君”,也可称为“河东君”。

  “桃花”、“潇湘”同是黛玉与柳如是的象征。《红楼梦》书中,表现黛玉总是面带潮红,鲜艳压倒桃花,并说黛玉之病由此而起。生活中的柳如是,确实是经常艳如桃花,曾有“桃花得气美人中”的名句,意思是:不是美人因桃花而美丽,反倒是桃花因美人而艳丽。朋友们可以把林黛玉的《桃花行》同柳如是的咏桃花诗对比来读,相信会有体会的。据说柳如是那个时期的妓女为了保持面部鲜艳,经常服用一种类似砒霜一类的药品,服用时间久了,往往引起内脏的病变,而导致吐血;柳如是就是因此而“多愁善病”,在小红楼和绛云楼生活期间都曾经吐过血,陈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别传》中对此有详细阐述。今天的读者往往根据现代医学,推断黛玉得了什么肺结核,其实《红楼梦》作者是根据柳如是的真实生活描写的,他判断黛玉的病根源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