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默热红学--红学故事新勘、红学历史十讲 作者:土默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土默热红学--红学故事新勘、红学历史十讲 作者:土默热-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红楼梦》重新构写后,作者舍不得原作中已经写就的诗词曲赋,于是又照搬到新《红楼梦》中来,这就造成了小林黛玉口吟《葬花词》、《桃花行》,小贾宝玉口唱《红豆曲》的“不相称”问题。那首《芙蓉诔》,本来是诔柳如是的,所以出现了“恨比长沙”、“惨于羽野”的典故;《红楼梦》改写后,作者没有把这篇诔文给林黛玉,而是给了她的替身晴雯,因此才出现了把屈死的丫鬟,比喻为贾谊和鲧的不伦不类悼词。

  “茜纱帐下,我本无缘;黄土垅中,卿何薄命?”本来是表现南明时期秦淮名妓柳如是的诗句。柳如是虽然是卑贱的妓女,但确实位卑未敢忘忧国。南明小朝廷覆亡时,她劝时任礼部尚书的丈夫钱谦益自杀殉国,钱谦益不肯,托辞怕水凉,她急怒之下,自己奋身投水,由于抢救及时,方未殒命。

  其后,她又一力鼓动丈夫投身反清复明的军事活动,与丈夫居住在临海的芙蓉庄中,策应海上抗清武装,并策划了东南沿海与西南桂王武装在长江会师的重大军事计划。她曾把自己一生积蓄的全部首饰捐献出来,武装抗清的“八百罗汉军”,还曾经亲自到崇明岛去慰劳义军。

  柳如是最后上吊自杀了,她自杀的直接原因,是丈夫死后发生了家难,为了维护家族的利益,勇敢地死了。其实,她自杀的原因远不止这样简单,更大程度上是因为各路抗清力量相继失败,抗清义士相继殉国,情人陈子龙投水了,丈夫钱谦益病死了,朋友张煌言就义了,海上“娘子军”全体战死了,此时的她,已经了无生趣,一死是最好的归宿。

  柳如是自杀后,当时的文人写了很多诔文,吊唁这位乱世奇女子。这些诔文中,不乏把她比喻为忧国忧民的长沙贾太傅和羽野之鲧的。柳如是生前以“芙蓉”为号,又居住在“芙蓉庄”,《红楼梦》中的“芙蓉诔”,本来就是诔这个忧国忧民的末世奇女子的,诔文中表达的是她内心的恨,内心的忧,同长沙的贾谊,羽野的鲧去类比,这位“芙蓉”是否当得起呢?相信读者自有公论。 
 
 
 
第三节  作者为什么激烈反对“混账话”


  《红楼梦》确实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其中反映了一些深刻的社会思想,这一点谁都不会怀疑。但问题是,《红楼梦》的思想确实那么先进么?《红楼梦》的思想是哪个时代、哪个社会阶段的反映?一句话,《红楼梦》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先进的或落后的思想,都是当时社会思潮的凝聚和折射,孔夫子创造不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也创造不出邓小平理论。同理,《红楼梦》的思想,也必然是产生她的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思想折射,这种思想是否先进,必须把它还原到当时的社会去比较判断。

  《红楼梦》产生的时代,是在康熙中期,她的作者,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家、诗人洪昇。《红楼梦》反映的思想,就是明末清初江南知识分子的普遍思想,也是洪昇个人独特思想经历的再现,是当时社会思想共性与作者个人思想个性的辨证统一。

  一、仕途经济观念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热心读那些杂书,不肯作举业文章,说“除明明德外无书”,把四书以外的书籍都烧了(大概没烧小说剧本,只把程朱王陆的解释孔孟之道的书烧了),见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楹联,便不肯在屋中睡觉;把官场之人,统统骂为“禄蠹”、“国贼”,贾雨村那样的大官僚来访,他拒绝陪着说话;谁要劝他为求取功名读书,就和谁翻脸,袭人、宝钗、湘云因为这个,都被他立刻翻脸呵斥过,惟独黛玉不说这些“混账话”,所以被他视为知己。从这些描写看,《红楼梦》作者一定是个反对仕途经济的人,这也是他具有异端思想的铁证。

  且慢,这样下结论未免太早。《红楼梦》中以上的描写确实是事实,但书中还有另一面的描写,也是绝对不能忽略的。《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感叹,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独留一块顽石未用,遗弃在大荒山青埂峰,石头上的字迹还有“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的诗句。什么是“补天”?在封建社会,走仕途经济道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就是“补天”!那些自负甚高的学生举子,往往都以“补天手”自命。由此可见,《红楼梦》作者不仅不反对走仕途经济道路,还为没有走上这条道路而深深苦恼呢。

  问题还不止于此,《红楼梦》作者还很有可能参与追求过功名,似乎因某种原因跌了“筋斗”,终于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红楼梦》书中对此充满了自怜、自怨、自叹、自悔的描写。书中贾宝玉一出场,作者就给了他一首充满这种情绪的《西江月》,说这个人是“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红楼梦》作者年轻时一定是个纨绔子弟,确实有过拒绝追求功名的经历;后来追求功名时,却“经历了一场梦幻”,对朝廷不用自己耿耿于怀,心存怨怼;在经历了富贵与贫穷巨大反差的生活后,晚年非常追悔自己年轻时“潦倒不通世物,愚顽怕读文章”的“偏僻乖张”行为。

  以上分析,就是给洪昇画了一张惟妙惟肖的“自画像”!洪昇年轻时,家庭生活优裕,整天“耽搁花笺彩纸”,写下了大量的香艳诗词,醉心于创作言情套曲,就是不肯用心读孔孟之道,无意追求功名。这里面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清初刚刚经历了改朝换代的社会大动荡,江南知识分子中普遍存在拒绝与新朝合作的情绪,宁愿削发为僧遁迹空门也不肯出门当官,把热中功名利禄的人,斥骂为“禄蠹”、“国贼”。洪昇的老师沈谦、毛先舒、陆繁等,都是这种民族情绪强烈的著名文人,受他们影响,洪昇青少年时产生反对仕途经济的思想,是必然的。

  但是,洪家这个明朝的“百年望族”,在改朝换代后,失去了爵禄,正是一个死而不僵的“百足之虫”,面临着巨大危机。家族把复兴的希望,完全寄托在洪昇身上,希望他走仕途经济道路,在新王朝中高官厚禄,重振家族雄风。无奈之下,洪昇离开温柔富贵的家庭,来到北京国子监读书,希望从这条道路上求取功名。不幸的是,康熙二十八年,因为“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洪昇被朝廷革去了国子监生功名,终生断绝了洪昇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家族也因此彻底“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红楼梦》是洪昇晚年作品,回忆自己的一生,对青年时期的“荒唐”难免自怨自悔,对朝廷革去自己的功名也难免恨恨有声。假如你就是洪昇,你会怎样写这段历史呢?大概也只能像《红楼梦》开篇那么写,表达自己那种“愧则有余,悔又无益的大无可奈何”情绪。这就是《红楼梦》及其作者对功名利禄态度产生的原因,他不是曹雪芹头脑中的天才杜撰,而是当时社会现象和洪昇个人遭遇的必然产物。

  二、爱情婚姻观念

  红学界对《红楼梦》表达的宝黛爱情评价极高,认为这两个人是封建叛逆,反对传统的封建婚姻制度,拥有现代的、先进的爱情婚姻观,敢于冲破世俗观念,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虽然后来成了“水中月镜中花”,但他们的反潮流精神,还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对这种任意拔高文学作品中人物思想的说法,实在是无话可说。实际上,《红楼梦》作者的爱情婚姻观是相当复杂的,根本当不起如此高的评价。用现代人的爱情婚姻观,去比附三百年前的人物,简直让人啼笑皆非!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确实深爱着表妹黛玉,二人之间的爱情,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这点谁都承认。但贾宝玉决不是现代爱情纯洁专一的思想代表,相反,他是一个“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的爱情很不专一严肃的人。他爱着黛玉的同时,还与宝钗、湘云保持着三角关系,对妙玉、宝琴也有非分之想。

  爱情之外,贾宝玉在男女交往方面也很不严肃。与丫鬟袭人“初试云雨情”,同丫鬟晴雯、秋纹、鸳鸯、金钏的关系也不清不白,婚前就有了性生活;除了这些清纯的小姐丫鬟之外,还在社会上与妓女、戏子鬼混,与“云儿”、“琪官”等人一起大唱相思曲就是明证。

  更值得注意的是,贾宝玉还是一个同性恋者。在学校与“香怜、玉爱”关系暧昧,与朋友秦钟在铁槛寺晚上睡觉说不清楚。他之所以挨父亲痛打,最主要原因是与王爷争夺蒋玉涵,在城郊紫檀堡买房子包养戏子。中国有为尊者讳的悠久传统,红学家们都文化功底深厚,哪个会看不懂《红楼梦》中的这些情节呢?但全部顾左右而言他,岂非咄咄怪事!

  其实,不止是贾宝玉,书中几乎所有男性,在两性关系方面都是不严肃的。《红楼梦》作者在男女问题上并没有什么先进思想,似乎经常抱着欣赏的态度,去描写那些令人作呕的场面。红学界大师们一口咬定《红楼梦》作者在婚姻爱情方面思想先进摩登,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红楼梦》作者之所以用这种复杂暧昧的男女观创作,应该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受明末清初艳情文学的影响。明末清初,在小说、戏剧、诗词等领域,艳情作品比比皆是,《金瓶梅》、《牡丹亭》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连《聊斋志异》中,也不乏对香艳情节津津有味的描述。《红楼梦》是同一时期稍晚的作品,与《聊斋志异》几乎同时产生,必然打上这个时代文学背景的深深烙印!

  二是受《长生殿》的熏染。《长生殿》是洪昇的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