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默热红学--红学故事新勘、红学历史十讲 作者:土默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土默热红学--红学故事新勘、红学历史十讲 作者:土默热-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由此,我们不难推测,《红楼梦》的创作本意,是要写陈子龙与杨影怜的“红楼梦”,写他们的缠绵相恋和刻骨相思。由于他们的爱情是没有结果的悲剧,所以,也正是《红楼梦》中的所谓“木石前盟”。 
 
 
 
2。 绛云轩?绛云楼!


  《红楼梦》书中,贾宝玉搬入大观园之前的居所,名叫“绛云轩”,搬进大观园后,住怡红院,绛即红色,意思没变。但奇怪的是,在大观园与姐妹们一起作诗时,他仍旧使用“绛洞花王”的别称,并特意通过李纨之口,说这是他的“旧日称呼”。

  问题是,书中在大观园起诗社之前,并未交代宝玉有此称呼;宝玉在姐妹中甘充厮役,诗才亦属孙山,何敢称“花王”?另外,古人形容女人如花似玉,宝玉无论如何也是男身,没有称“花王”的权利。

  我们不妨联想一下《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的“花王”、“花魁”,她们指的是什么?是风尘女子中的翘楚,色艺队里的班头!所以《红楼梦》中的所谓“花王”,在创作之初,必是指一个色艺出类拔萃的风尘女子。

  如前所述,我们推测《红楼梦》原来是一部描写杨影怜与陈子龙爱情故事的作品,那么,可否进一步推测,原来书中的第一主角“绛洞花王”,是指杨影怜呢?完全有此可能,有确凿证据可以支持这一推测。

  杨影怜与陈子龙分手后,几经周折,最后嫁给了钱谦益。钱谦益乃明朝东林党、清朝复社的领袖,雄居文坛霸主长达五十年,是个名动天下的老名士。由于二人年龄相差三十六岁,钱对杨爱护有加,怜惜备至,并按照佛家“如是我闻”的意思,为她改名柳如是,号河东君,并让她住在“我闻室”。

  为了金屋藏娇,钱谦益又专门建造了一座雕梁画栋、精美异常的三层楼房,供夫妻二人居住,并储藏一万多卷珍贵的孤本藏书。楼房建成后,钱谦益让柳如是为楼房取名并书写牌匾。柳如是便以“小红楼”的红色,与自己早期名字中的“云”字,为该楼取名“绛云楼”,她题写的“绛云”两个大字牌匾,字体刚劲秀媚,很受世人推重。

  看,又是一座红楼!这座“绛云楼”在清初名气大得很,天下名士无人不知绛云楼中的领袖群伦的名士钱谦益,也无人不晓绛云楼中的“花王”兼“诗魂”柳如是!河东君的名字,当时在风尘女子中名气最大,特别是她的诗、词、曲、赋,几乎令天下须眉男子,一齐俯首,崇拜有加!

  钱柳二人,对在绛云楼中的这段夫妇酬唱、风流蕴籍的生活,也都终身怀念。直到死前,钱谦益还在诗中写道:

  老大聊为秉烛游,

  青春浑似在红楼。

  蒲团历历前尘事,

  好梦何曾逐水流!

  分析至此,我们不难看出,《红楼梦》所写的“绛云轩”,实际上就是以“绛云楼”为底本的,书中的“绛洞花王”,是以柳如是为原型的,这恰好应了李纨“旧日名字”的说法。这个“旧日”,并非宝玉的旧日,而是旧日的“花王”柳如是。钱柳在“绛云楼”中的这段姻缘,正是《红楼梦》中“金玉良缘”的出处,这段梦幻般的生活,又是一段“红楼梦”! 
 
 
 
3。 蕉园诗?蕉园史!


  十分可惜,绛云楼中经历了一段缠绵悱恻的生活后,灾难发生了!顺治七年十月初二,绛云楼不慎失火,楼中的万卷珍贵藏书,连同钱谦益倾数年功力撰写的二百五十卷明史稿,一同葬身火海!

  钱氏毕生热中修明史,在崇祯年间,他撰写的明史稿,以及大量珍贵资料,存放在“太液池”边的“蕉园”,结果被李自成退出北京时所放的一把大火焚毁了,当时就令钱氏痛心疾首!这次,存放在“绛云楼”的明史稿再次被焚毁,令钱氏几乎痛不欲生!他怀着满腔悲愤,写下了一首题为《蕉园》的诗:

  蕉园焚稿总凋零,

  况复中州野食亭。

  东观西清何处所,

  不知汗简为谁青?

  不知朋友们是否注意到,所谓“蕉园”,代表的是绿色;所谓“绛云”,代表的是红色。红色与绿色都被大火焚毁了,代表着明史被毁。联想到《红楼梦》中元妃省亲时,贾宝玉顽强地坚持使用“红香绿玉”,而元妃却果决地改为“怡红快绿”,难道不发人深省么?

  “红香绿玉”代表的是明史,去掉了“香玉”,就是在修明史时,没有了“香玉”曾经参与的“蕉园”和“绛云楼”的明史。所谓“香玉”,就是柳如是的代称,《红楼梦》中隐约指出,林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而林小姐,恰恰是以柳如是为原型创作的人物。

  柳如是逝世于康熙三年,就在她逝世前后,在杭州的西溪,出现了一个女子文学团体,取名为“蕉园诗社”。该诗社的发起人是著名的女诗人林以宁,参加人都是林以宁的表姐妹和妯娌、姑嫂,这些人都是杭州明末“四大家族”的女眷,具有强烈的明朝“遗民”思想。这个诗社为什么要以“蕉园”命名?毫无疑问,是受了柳如是和钱谦益的影响。诗社的宗旨,一定是悲悼明末清初的这段惨痛历史。

  笔者曾经考证,《红楼梦》书中大观园的“海棠社”和“桃花社”,就是作者根据这个“蕉园诗社”的原型创作的。现在仔细看来,《红楼梦》中好多姐妹的诗,都留有柳如是诗的明显痕迹。譬如,林黛玉咏柳絮的“唐多令”,就明显带着柳如是的《渔家傲 扬花》的痕迹:

  百尺章台缭乱吹,

  重重帘幕弄春晖。

  怜他漂泊奈他飞。

  淡日滚残花影下,

  软风吹送玉楼西。

  天涯心事少人知。 
 
 
 
4。 芙蓉诔?芙蓉峡!


  就是这个林以宁,不仅工诗词,善绘画,还精通戏曲传奇的创作。她曾经写过一个《芙蓉峡》的传奇剧本,内容今天已经失传了,只留下一个剧名。《芙蓉峡》剧本最大的可能是描写什么、歌颂什么呢?还需要在林以宁身上找线索。

  我们知道,林以宁是前“蕉园五子”的成员之一,是后“蕉园七子”的发起人和社长。“蕉园诗社”的取名,绝对同她的意志有关!她之所以把诗社命名“蕉园”,来历就在钱柳哀叹“蕉园”、“绛云”被焚毁的诗篇。

  林以宁一生出版过两部诗集,一部名为《凤潇楼集》,是用她在诗社所使用的“室名”命名的。另一部诗集名为《墨庄诗抄》,考定其来源就颇费周折了。原来,柳如是在世时,有个工诗善画的才子叫“苏墨庄”。他写的“新柳诗”,颇为钱翁称赞;他为柳如是画的肖像,柳如是十分欣赏。由此推测,林以宁应该是看了“墨庄”的画,读了“墨庄”的诗,怀着对柳如是的满腔感情,才用“墨庄”二字为自己的诗集命名的。

  柳如是生前,绝对是“诗魂”、“花王”,不论是前期“木石前盟”,还是后期“金玉良缘”,陈子龙和钱谦益的诗中,都用“芙蓉”来形容她,称赞她。所以,林以宁的《芙蓉峡》,最大的可能就是以侠女柳如是为原型,创作的传奇剧本。柳如是的一生,确实可以称为风尘侠女,她曾经为反清复明,捐献出自己一生积攒的“百宝箱”;她曾经为犒劳张名振的水师,亲自到军中慰劳“娘子军”。

  柳如是的最终下场很悲惨,情人陈子龙为抗清,壮年牺牲;丈夫钱谦益晚年,为反清复明搞得穷困潦倒。丈夫死后,家中马上发生了“家难”,为了保护子女,为了追随情人和丈夫,柳如是毅然自缢在钱家的正堂“荣木堂”中!时年仅四十七岁。

  谈到柳如是惨死,令人不得不联想到《红楼梦》中的“芙蓉诔”。红学界公认,此诔明诔晴雯,暗诔黛玉;其实,作者真正诔的,还是“芙蓉峡女”柳如是!

  “芙蓉诔”中说:“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这些比方,正是柳如是逝世后诗人吊唁她时的评价。

  “花原自怯,岂耐狂飙;柳本多愁,何禁骤雨?”“诼谣蹊诟,出自帏屏,荆棘蓬榛,蔓延户牍。岂招尤则替,实攘诟而终”。“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故鬼蜮之为灾,岂神灵而亦妒。钳皮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尤未释”!

  诔中的花和柳字,明显代表柳如是,帷屏中充满谣言荆棘,正是家难时的真实写照。这就明显看出,《芙蓉诔》是为柳如是遭遇家难不幸自缢而打抱不平了!否则,晴雯之恨,怎比长沙太傅贾谊?宝玉作诔,也不至于要把王夫人比作“悍妇”,并要“剖心”解恨了!

  后面,宝玉见到黛玉,把诔文中的字句,又改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看得就更清楚了。《红楼梦》作者小柳如是二十七岁,虽然极为崇拜热爱这个“花王”,但生不逢时,当然“无缘”了;但对这位“花王”的不得其死,还是有充满同情泪水的薄命感叹的。我很怀疑,这是柳如是逝世的当时,《红楼梦》作者所写的一篇真实诔文,在创作《红楼梦》时,用到这里罢了。 
 
 
 
5。 杨柳情?杨柳恨!


  笔者曾经考证,《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是康熙朝的大文学家洪昇,洪昇创作《红楼梦》,是为自己和诸多姐妹们的悲惨遭遇做忠实记录,以抒发胸中的情和恨!那么,洪昇在《红楼梦》中写自己和写柳如是,又是什么关系呢?

  洪昇在青年时期,曾经下力气收集过柳如是的事迹,有他的《子夜歌》为证:

  可怜短檠灯,荧荧照故寝。翠帷白玉床,珠被黄金枕。

  一日不见君,一宵不成寐。秋雨复春风,安得不憔悴。

  待欢欢不来,唤欢欢不语。白门杨柳边,定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