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种人格的恐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第十三种人格的恐怖-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示对生命采取对抗态度的主动性领域,象征着未来、外向、父亲等。无视这一切,是精神病症侯群常见的构图,表现了他们对未来的绝望。
另外,树左侧的树枝都是向上伸展的,好像指向左上方的某一个点。画儿的左侧是表示对生命采取旁观态度的被动性领域,左上方则象征着来自空气、空虚、虚无、光芒、宇宙的流人、憧憬、愿望、退缩等。
更加引起浩子注意的是,有一些树枝在向上伸展的过程中被压抑,向下弯曲折断,使树干裂开一道大缝,而且树干的中央部分,被爬山虎类的植物缠绕着,好像要勒死这棵大树似的,让人觉得很不舒服。
浩子已经看过千寻的档案了。千寻5岁时,父母同时在一次车祸中丧生。父母死后,叔叔婶婶抚养她长大。成绩优秀,没有劣迹……
浩子把那张画儿从文件夹里取出来,放在千寻面前时,看见千寻厌恶地微微皱了皱眉。“这是你画的吧?”浩子问。
“……啊,可能是吧。”一种很不负责的回答。
“不记得了吗?”
“不,记得。”千寻说话时好像感到有些困惑。浩子看见千寻说话时一直用右手掩着嘴,难道有什么话说不出口吗?
“是吗?你这张画儿,画得不太清楚,我看不明白,想让你给我解释一下……”浩子用圆珠笔指点着那张画儿。
“啊,这个嘛,我,不会画画儿。”
“可不是嘛,画得不是很好。”
千寻哧哧地笑了,浩子也跟着笑了。千寻说:“而且,当时我有点儿犯困,就随便画了几下。反正这跟成绩又没关系。对不起。”
“没关系。”
“我没画过树。要是知道让我们画树,我会提前练习一下的。”
浩子勉强地笑了,她知道千寻是在找借口。千寻这种过分的防卫,是内心不安的反映。“我想问问这是什么。”浩子说,“缠绕着大树的,是爬山虎吗?”
“啊……大概是吧。”
“大概?”
突然,千寻闭上了眼睛,好像是在冥想,又像是要把自己封闭起来。浩子感到惊愕不已,但什么都没说,而是静静地看着千寻。只见她头痛似地按住太阳穴揉着,过了30秒左右(浩子觉得时间很长)才睁开了眼睛。
“……啊,想起来了。这是斯托兰古拉树。”
“斯托兰古拉树?”
“好像是南半球某个国家的植物,爬山虎似地缠绕大树,渐渐地覆盖树干,一点儿一点儿地……最后,把树干严密地覆盖起来,不让它见到阳光,以至枯死。里边的大树腐朽烂掉了,而斯托兰古拉树呢,仍然保持着大树原来的形状。内部空空的,却依然耸立着。”
千寻说到这里停了下来,观察了一下浩子的反映。
说真的,浩子听了千寻的话,吓了跳。如果这次心理测试让画的树是作者本人的表象的话,那么,斯托兰古拉树表现的什么意思呢?这孩子现在正受到什么威胁吧?很清楚,她并没有直率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尽管如此,浩子还是对尽可能跟自己谈话的千寻抱有好感。这孩子一定有什么话想对人说,她这种想说什么的冲动跟她想隐瞒什么的意志同样强烈。她想说的和想隐瞒的,到底是什么呢?浩子看不出来。
“老师,让我再画一张吧。这回,我一定认真画。”
“是吗?好啊。”
过一段时间再画一次,是这种心理测试常常采用的方法。本人想画,正是浩子所希望的。她给了千寻一张A4纸和一支4B铅笔,千寻就蹲在低矮的茶几前,认真地画了起来。在对面看着千寻那集中精力画画儿的样子,好不钦佩,可是,千寻的画儿将近完成的时候,浩子不由地瞪大了眼睛。
完全是另一个人的画儿。
线条粗粗的,画得很清楚。整个构图很对称,有安定感。虽然刚才说过不会画画儿,但现在画得很有立体感,表现出相当的技巧。不只是树干,就连一根根树枝都画出了阴影,果实坠得树枝弯弯的,非常逼真。
新画儿5分钟就画完了。
“画好了。这回我可是认真画的。”千寻高兴地说。
浩子盯着那张画儿看了一会儿,“那么,这张画儿就留在这儿让我好好儿看看吧。以后,还有好多事要向你请教呢。”
千寻的脸上一下子布满了阴云,“您还要找我面谈吗?“
“嗯,刚才我不是跟你说了吗?为了协助我学习,还要经常找你面谈。怎么?你不愿意?”
千寻犹豫一下,“……没关系。如果我能做到的话。”
等千寻走出谈话室,浩子把两张画儿对比着看了又看。那是同一登场人物经过短暂的幕间休息以后,画出来的两张完全不同的画儿。
莫非第一张画儿不是千寻画的?是不是有谁跟她交换了?现在的高中生喜欢恶作剧,这种事发生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刚才千寻那不自然的态度也证明了这种可能性。浩子差一点儿就要得出这种结论了。
可是,再仔细看,浩子发现了这两幅画的类似点。
新画的这张线条粗实,显得心理很健康,但靠近树根处有树枝被切断以后的断面,那断面给人活生生的感觉。这是幼儿时期精神上受到过创伤的表现。这样的话,就跟第一张画儿树干上有裂缝这一点吻合了。
浩子想计算一下两张画儿的维托根斯塔因指数。她把两张画儿整整齐齐地摆在桌子上,从抽屉里拿出一把塑料尺,先量了一下两棵树的高度,旧画儿22。4厘米,新画儿27。 1厘米。
德国精神病医学专家格拉夫,维托根斯塔因认为,树的高度表示画画儿的人的实际年龄,树上的疤痕的高度,表示重大事件发生在哪一年。
浩子查了千寻的生日,现在是15岁零4个月,也就是说,是15。3岁。
旧画的22。4÷15。3=1。47,新画儿的27。1÷15。3=1。77。根据维托根斯塔因指数,1。47和1。77分别表示1岁的长度。
然后,浩子又测量了表示精神创伤发生的年龄。旧画儿在7。8厘米处,新画儿在9。4厘米处。再分计算:7。 8 ÷1。47=5。3,8。4÷1 。77=5。3
也就是说,两幅画儿都表示画画儿的人在5岁零4个月的时候,精神上受过创伤。这和千寻的档案是完全吻合的。
浩子不知不觉地又把手伸进白大褂的兜儿里摸烟,碰到的却是刚才捏扁的那个空烟盒,气得她一下子把空烟盒扔到屋角垃圾箱那边去了。
浩子再次比较了那两张画儿,说什么也看不出是一个人画的。
“第二张画儿,是人格交替以后画的吧?”由香里看着文件夹里的那两张画儿,问浩子。的确,即便是心理学方面的外行,也能看出这两张画儿的个性是完全不一样的。
“是的。我是后来才醒过味儿来的。第一张画儿,是主人人格‘悠子’画的。第二张画儿,是‘陶子’画的。不过,根据维托根斯塔因指数计算出来的受到精神创伤的年龄,只能说是偶然的幸运。”
“这是为什么呢?”
“‘悠子’和‘陶子’,很偶然地跟千寻的年龄一样大。其实,人格的年龄有时候差别是很大的。比如说小瞳这个人格,才是个5岁的幼女,明子呢,恐怕是20岁左右,跟你一般大。如果是这两个人格画的画儿,我却用千寻的年龄去测量指数,肯定是毫无意义的。”
由香里就像在听另外一个世界的人在谈理论。难道那些交替出现的人格,年龄和名字都不是自称的,而是各自按照自己的实际年龄生活在人的心里吗?
“这些画儿,您让专家看过吗?”由香里问。
“看过。我一个人不敢做出判断,就去母校的心理学教室请求协助。首先,他们请来5个跟千寻年龄相同女孩子,让她们隔一段时间先后画了两张画儿,又把千寻那两张画儿混在她们画的这10张画儿里,然后请9位教授和研究生,用SD法,即意义分析法进行判定。教授们的直觉印象用52个形容词来回替换,分为7个阶段反复判定,用错落乘积法求出相互关系,最后用巴里马柯斯法求出因子行列……”
这些话完全是意义模糊的词语排列,连由香里的感情移入功能都不管用了。看着由香里迷惑不解的样子,浩子知道自己弄错对象了,赶紧道歉,“啊,对不起。我把你当成专业研究者了……总而言之,就是把看了那些画儿以后得到的印象数值化。”
这还在由香里可以理解的范围内,她点头表示听懂了。
“最后,请来的那5个人分别画的两张画儿都被判定为是同一个人画的,而千寻的那两张画儿却被判定为是两个人画的。从那时候起,我就开始怀疑千寻是多重人格障碍了。”
文件夹里还有许多后来对森谷千寻进行心理测试的结果,由香里开始翻看。画树的心理测试一共有13张,从1到12编了号。
有棉花糖似的树冠,只有两条线表现树干的小树。有茂密的叶子,枯燥而写实,表现男性特征的大树。有的细致地画出了阴影,有的飘散着童话般的氛围……
每张画儿上都用订书机钉着一张便条,便条上用极细的圆珠笔密密麻麻地写着说明文字,分为成熟型,纤细型,不安型,萎缩型,混乱型等等。
浩子要对各个人格进行心理测试,还采用了其他测试方法,量是很大的。这些心理测试大多带有强迫性质,由香里对这种做法表示怀疑。由香里自学过心理学,虽然关于心理测试的知识是很有限的,但她还是认为这些心理测试搞得太多太滥,而且不少是重复的。
〃心理测试搞得够多的吧?”
浩子到底是专业人员,马上就明白了由香里的意思,“是啊,一般说来,投影法,描画法,答题法,还有智能检查,每项搞一次就够了,可是……”浩子点着最后一支烟,吐烟的同时叹了口气,“说心里话,我也感到不安。对多重人格的孩子,我没有做过心理辅导,而且周围连一个商量的人也没有。精神病科的医生们,一听我说多重人格,马上就报以冷笑。我知道,盲目相信心理测试的结果是很危险的。我除了自己的判断以外,还希望有客观的判断,希望有权威人士告诉我,我的诊断没有错……心理测试是我的专业,所以,光依靠心理测试了。”
浩子并不知道由香里具有感情移入功能,她可以隐瞒自己的想法和所作所为,但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