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日光 作者:(美)尤金·奥凯利》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追逐日光 作者:(美)尤金·奥凯利-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不想在匆匆忙忙之中就糊涂地步入了坟墓。坐在家中的餐桌旁,我写下了自己最后要做的事:稳妥地解决所有法律和遗产问题;结束一段段人际关系;追求简单;活在当下;去营造,也去迎接美妙的时刻和“完美的时刻”;开始向新生过渡;为葬礼做准备。

    简而言之,我希望在最后的岁月里,能够意志坚决地和过去告别,能够体察生命的真义,能够享受生命的快乐。进一步言之,我只希望得到以下这些:清晰、兴奋和完美。说实在的,一个人还能奢求其他更多的吗?

    哦,我想要无与伦比的永生。我并不是说在这样的问题上还要和人一争高下,我是说我向来喜欢取胜,所以我也想赢下这一仗,争取比别人在死的时候笑得更好。我是说面对死亡,我也想得到平时在生活中所能取得的收获,用我所知道的最好的方法来达到目标。比方说,多年以来,我爱上了品酒,我会遍尝名酒,订阅相关的杂志,当我有时间的时候就会阅读一番。我也喜欢上了歌剧,也懂歌剧,我会去剧院观看聆听,也会提前阅读相关的故事情节。我不想只是浅尝辄止。现在,我也有一股豪迈的气概要“战胜”死神,我要试着积极地看待它,从而像我所希望的那样结束生命,正视死亡,不去躲避,笑着迎接死亡。

    关键是我该怎样改变看世界的视角,在接下来短短的两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如何做出必要的调整,让内心变得更加坦然,去发现人生的真谛,去享受其中的欢愉,去真正领悟它的价值。

    幸运的是,我已经遇到了两位良师。一位是我在就任公司首席执行官的时候聘请的顾问,另一位其实50多年来一直陪伴着我,就是我自己心中的精神导师。

    在过去,我曾经聘请过一位顾问来帮助我,我在就任公司董事长之后,设定了三个致力于实现的目标,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也是我希望能成为公司未来财富的一个目标,就是要帮助员工过上更加平衡的生活,协调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到我确诊之前,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扎实的成效,我们曾经召开过多次长达一整天的研讨会,来探讨该怎样实现这一目标。在全国各地的分部都举行过这样的研讨会,很多公司的合伙人及其爱人都受邀参加了会议。我和其他人都认为,这位聘请的顾问给我们最重要的一条启示就是:如果我们能够不要太过于注重控制时间(因为时光流走根本不受我们的控制),而要主要控制自己的精力分配(这是很有可能实现的,因为我们可以驾驭自己),这样我们就能够在前进途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现在,我自己遇到了如此严峻的挑战,显而易见,这一注重工作和生活平衡,并改良了公司文化的原则,对我也大有裨益。我需要用一种新的视角来思考和看待这个世界,来接受我突然间减短了的人生时光。不要太多地去考虑时间,不要过多地去看未来,这样的处世态度看来是有帮助的。

   15。学会活在当下

    一旦想通了这一点,我就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新的世界。我无力掌控时间,我所能掌控的就是自己的精力,怎样来分配精力,以及怎样用这些精力来应对外部世界的影响。这一思想成了新的指导原则,来帮助我将注意力集中在应当之处。

    我也不再考虑将来该怎样生活了(也不去过多地回忆过去的岁月,这是很多人面对的问题,尽管对于我而言并非那么严重)。我需要停止想象两个月以后、一周以后,甚至几小时以后的生活图景。甚至连几分钟以后的短暂将来都可以先搁置一边。60秒以后的世界,其实和60年以后的世界一样难以捉摸。过去我生活在并不存在的想象世界中,感到筋疲力尽,如果这样做的话,我会总是感到心力交瘁。我感到如果自己能够学会活在当下,学会体悟周围世界的美妙,那么我就会给自己赢得很多时光,而在我健康的岁月里,从来都没有享受过这样的时光。(从前免不了会感伤于失去的小时、星期和年月,感伤于失去的多少时刻;现在不要再这样想了。不要沉迷于悲伤。)

    每天早上醒来之后,我会竭尽所能地让自己的思绪停在当下。只是去感受当时身边的风景,让思绪就停驻在那一秒。如果我的思绪停在当下,我就不用去想一天还剩下多少时间,还需要去干完多少事;也就不用去想这一年还剩下多少时间。如果活在当下,我就可以只关注眼前的一事一景,而不用去回想上一次的情景。如果我活在当下,那么环境和过去都不再重要,重要的仅仅是现在的体验。我试着对周围所发生的一切都做到心知肚明,做到真正的、完全的了然于胸。不过,我没能成功。

    现在,还有一些其他我能够去做好的事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告别。我为什么要和自己所爱所亲的人正式告别呢?为什么非得把告别变成一种仪式化的内容呢?我很快就发现,并非我的每个告别对象都能明白我的心意。但是,从我开始这样做以后,我就觉得是对的。我还想到,其他人,尤其是那些还能活上超过3个月的人(有些人还能活上几十年),能够从我的做法中汲取养料,至少能够略加调整,成为自己的处世之道。

    我之所以这样做,有以下四个原因:第一、我认为这能给我以及告别对象带来更多的快乐,而不是悲伤(不过,说句实在话,我知道这么做有多么悲伤)。第二、这能让我集中精力,做好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陷入沉思,回忆那些我觉得应该重温的过去,回忆大多数人都应该重温的过去。第三、我是一个说到做到的人,而且我也专门接受过训练,知道该怎样说再见。第四、我能做到。

    让我们先从第一个理由开始吧:“这能给我以及告别对象带来更多的快乐,而不是悲伤”。

    这涉及两方面。第一方面,这怎能给我带来快乐呢?很简单。我写下一串人名,这些都是我打算联系并安排见面的亲友,当我写着名字的时候,我的思绪就会在每个名字上徘徊许久,细细回味我与他们共度的美好时光,回味我们邂逅的那一天,回味我们最初是怎样成为朋友的场景,回味他们身上让我欣赏的气质,回味我从他们身上学到的道理,回味认识他们之后我是怎样变得更加出众的。

    这样的告别让我感到开心的另一个理由在于,它让我刻骨铭心地记住我曾经和多少人打过交道,尽管可能只是泛泛之交。虽然数量并非最重要的因素,但是我对自己曾经接触过这么多人也感到惊讶。如果你尝试一下,可能也会惊讶于自己怎么会有如此之广的人际圈。仅仅是有这么多朋友这一点本身,就给了我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再从第二方面来看,我怎样才能让这样的分别给对方带去更多的快乐,而不是不悦呢?我是不是在强迫他们接受一种残忍的现实呢?会不会我让他们所做的事,可能是他们根本不愿做的呢?(尽管我嘴上没有这么说,但实际上是不是在逼使他们这样去做呢?毕竟我是一个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人呀!)会不会我告别对象中有很多人完全不愿和我有任何纠葛呢?如果不是说不愿见到我的话,会不会不愿嗅到我身上的死亡之气息呢?

    结果证明……我的疑虑都是多余的。

    16。和亲友们告别

    尽管气氛是悲痛的,对于有些亲友而言要和我最后通一个电话,和我最后共进一顿晚餐,或是和我最后一次在公园里散步(这值得一提,因为对于有些亲友而言,这不仅是我们最后一次徜徉在林间,也是第一次),还很不适应,但是我很快就从他们的言语表情中看出来,他们感到非常满足,因为我创造出了这样一个只属于彼此的时光,尤其是那些两人相处的时光,更是让他们感到荣幸,因为证明了我与他们之间的关系有多么亲密。因为我毕竟已经时日不多,所以我的朋友、同事和旧交也不得不静心想想我对于他们生命的意义,以及他们对我的意义。当得知他们在我的生命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分量时,他们会深受感动(甚至会热泪盈眶)。

    我告诉他们能够在人生路上遇见他们感到幸运,让我能够感受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才华。在和他们告别的时候,我想为他们做些特别的事,来弥补我不在之后的缺憾。我希望他们能从我身上汲取一些快乐,在相处的几天和离别之后,给心加添几分温暖。比方说,如果一直以来似乎都是我在给对方提建议,我就想要他们觉得,其实他们也能给我提供指导。尽管我想要彼此双方的思绪都集中在分别的当下,尽量回味那些温馨的画面,忘却伤感的记忆,但是我并用不着说话,因为他们本能地就可以感觉到,我想几乎每个人的感觉都是相通的,对于他们而言也不难。我心中的乐观主义情绪告诉我,彼此之间那种美丽和谐的关系远比那份不快和匆匆离别要重要。尽管曾经洒泪几许,尽管曾经有过言语冲突,尽管近在咫尺的离别让这段友情感到逼仄,但在最后言别时更重要的,毕竟还是会心的微笑和爽朗的欢笑。如果我和对方是面对面的交心,那么我能从对方的眼眸中得到这种感觉;如果和对方是电话诉衷肠,那么就能从声音中听出这种味道;如果和对方是通过书信传情,那么会从纸笺或电邮里感受到这种心意。只要这种告别的方式妥当,往往会给双方带来很多心灵的安慰。

    我要和亲友们告别的第二个理由是,它能让我陷入沉思,回忆那些我觉得应该重温的过去,这个理由也是不言自明的。这些告别不仅促使我重拾美好的记忆,也让我将注意力集中在生而非死上。它让我专注地去体会身旁有这么多亲朋好友,而不是一个人孤独地走在荒野上。它让我能够更多地去考虑与他人的友情、过往的美丽时光,这对于你和我(不管你是否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