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老子与百姓生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5老子与百姓生活-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试看“桂陵之战”,既然你庞涓被孙膑打得大败,那么你得痛下决心,好好总结教训,好好进修进修兵法。此后经过了十三年这么长的时间,你应该在“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上面很有长进了。你应该对对手孙膑以及自己有很深刻全面的了解了,不应该还是那么心高气盛,大意轻敌,从而在“马陵之战”中已经不是老子说的“几丧吾宝”了,而是全部把“吾宝”丧失了。 
  相反我们看孙膑,他吃亏后能反思总结,在《史记》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他不断成长的信息。比如到了齐国后,碰到这样一件事情。田忌经常跟齐国的贵族子弟赛马赌博,孙膑就叫田忌尽管下大赌注,保证他赢。他要田忌用下等马和别人的上等马比赛,用上等马对付别人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对付别人的下等马。结果三局中输一局,赢二局,终于获取齐王的千金。此后写“桂陵之战”、最后写“马陵之战”,孙膑在“马陵之战”中所显示出来的军事才能以及“知人之智,知己之明”的情况,已经是炉火纯青了。一个在不断进步,一个不进步,或进步甚微,那么孰胜孰败,其实在开战之前就可以知道了。 
  今天商家喜欢讲商战,研究商战,研究《孙子兵法》,我们这里对《老子》“知人之智,知己之明”的分析和事例的解读,或许也可以给大家一点启示吧。   
  老子智慧与人际交往的识人:知人又知己(2)   
  再比如说,庞涓不会处理他和孙膑的关系,如果跟孙膑联合起来的话,那么或许会出现另外一个成功的人生。这又使我们想起了张良,这个人值得解读。 
  我们就再来说说张良。他的人际交往处理得很好,刘邦开国的三大功臣中,韩信最后被杀了,萧何也几次被刘邦怀疑过,惩罚过,而张良没有遇上这些事情。这就是归功于他既有深邃的知人之智,又有高超的自知之明。 
  他有深邃的知人之智,凭借这一点他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善于出谋划策,因此帮助刘邦建立了许多功业,功劳很大。 
  但是他又有高超的自知之明,自己知道虽然功劳大,但不应该去和别人争功,处处感到满足,因此他从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他有自知之明,所以心态很好,说:“自己凭着三寸之舌成为帝王的军师,封得万户侯,这是平民所能达到的最高点了,这对于我张良来说已经很满足了。我愿意抛弃人间的事情,想随着赤松子去漫游。”(《史记》)于是他就学辟谷,学导引,隐居起来,完成了他一个美好的、成功的人生! 
  再来说说萧何。他是刘邦的得力助手,被刘邦看作是自己的左右手一样重要。萧何很会处理他和刘邦的关系,他十分了解刘邦,也了解自己,他是把人际关系作为学问来研究的。 
  萧何本来是沛县的功曹掾,通晓法律,据说当地无人能比。他当然于人际关系研究得很精通了。刘邦在平民时,后来做了亭长时,萧何曾多方保护帮助他,因为有知人之智,他看到刘邦绝非寻常之人。萧何后来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奇功,被封为相国。 
  他和韩信的人际关系处理得很有意思,中国人有句话叫:“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推荐韩信,使得韩信成功的,是萧何;最后因韩信在关中想谋反,吕后杀了韩信,也是萧何出的计策。 
  萧何很会琢磨人际关系的变化,并在变化中把握、处理人际关系。朋友、敌人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的,要善于观察到关系的变化。 
  他自己和刘邦的关系也是这样,在变化中调整与刘邦的关系。刘邦在外面打仗,平定陈豨的叛乱,听到韩信被杀后,拜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并给了他一支特别的卫队,由五百名士兵,还有一名都尉组成。大家来贺喜,但有一个叫召平的人不这样,他对萧何说:“你的祸害从此开始了。皇上在外边吃辛受苦地打仗,你留守关中没有危险,为什么反而增加你的封地,还要给你配上卫队?这是因为韩信在京城谋反,刘邦也开始怀疑你了。希望你坚决地推辞掉,不要这些,还要把全部家产捐出来作为军费,这就会使得皇上高兴,不怀疑你。”萧何有自知之明,也了解刘邦是个什么人,就听取了建议,巧妙地调整了他和刘邦的关系。 
  但是刘邦还是不放心啊,黥布造反时,刘邦一面在外边讨伐他,一面多次派人打听萧何在干什么。萧何在干什么呢?他在京城忠心耿耿地把自己家产又一次捐出来做军费,并安抚鼓励百姓,但是有一个门客对萧何说:“你离灭亡不远了。你位居相国,功劳第一,还能再高吗?你刚进关中时,就深得民心,百姓都依附你,你还这样孜孜不倦地做事,博得了百姓更大的爱戴,皇上多次打听你,就是害怕你的威信太大。如今你可以多买些田,用低价或赊欠的方法买田地,败坏自己的名声。皇上就会安心了。”萧何又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智,从善如流,结果刘邦放心了。 
  刘邦回京城时,百姓拦路告状的人很多,告萧何贱价强买民众的田地、房宅,价值达几千万。萧何巧妙地避开了灾祸。 
  不过萧何也不是跟任何人都能相处得很好,这是很正常的,因为毕竟是人,不是“神”。比如他和曹参就处理不好,两个人都是大功臣,但是史书上说,这两个人彼此向来瞧不起对方。不过萧何毕竟是大政治家萧何,萧何病重之时,还是向皇上推荐了曹参作自己的接班人。而曹参也毕竟是大政治家曹参,他代替萧何做了相国,都按照萧何的既定方针办,政策法令全盘继承,所以有个成语叫“萧规曹随”。人啊人,人们的交际就这么复杂,玄妙得很,不研究,不琢磨自己和对方这两个方面能行吗? 
  我们再举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现在有不少人因为资金的缺少,便联合起来合伙创业,有的最后很好,有的最后闹翻了。许多经验都表明,选择合伙创业就要注意很多东西,除了要依法合伙,比如按照国家的企业法规定的程序运作,来保证每一个人的合法权益外,还有比如财务上务必透明,而最关键的可能还是认识人的问题。一是你对于合伙人一定要知道底细,特别是他的人品、素质要了解清楚,甚至要知根知底,这样才可以选择好的合伙人。这就是要知人。还有,虽然合伙人都成了股东,但是要明确责任分工,因为各人的才能不同,这同样需要知人。二是还要知道自己,在这些合伙人、这些股东中自己是什么地位、什么才能、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等等。这样你的企业办起来,就有了很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而用好人是最重要的保证。 
  老子的智慧教诲我们去成功地知己知彼,成功地进行人际交往。祝大家取得成功!                    
第十一讲 老子智慧与人际交往中的定位 
  定位中的“处下”(1)   
  今天我们来讲一讲,老子的又一种人际关系中的智慧,就是与他人交往中的“定位”的智慧,这个问题很重要,定位定不好,就是坐标系统没有选好,那么怎么不出问题呢?我在这里讲讲定位中的“处下”的智慧。 
  我们一般人的理念是高者贵者在上,低者贱者在下,老子在人际关系中讲究“处下”,也就是要自己处在“下方”、“下位”、“下层”,高要以下为根基,贵以贱为根本。这是一种智慧的定位。 
  为什么呢?大家一想就知道了,因为大家已经了解老子的理念了,这就是老子教导人们一切遵循道而行动,而道就是处下的,所以交往中也要选择“处下”。 
  古代人群中间最高位的要算侯王了,《老子》的第39章、第42章中两次解读了同样的例子,就是解释古代侯王称呼中的意义和智慧,就是要“处下”,从而教导我们,侯王尚且要如此,其他人当然就可想而知了。《老子》第39章说: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这段话在各种本子里多有不同,首先说一下其中的文字问题。其一,王弼本作“自谓”,有的本子作“自称”。其二,王弼本作“不谷”,河上公本作“不毂”。其三,王弼本作“致数舆无舆”,有的本子“舆”字作“誉”,“舆”通“誉”。有的本子据《庄子•;至乐篇》所引,作“至誉无誉”。其四,“琭琭”,是指玉的文采之貌;“珞珞”,指石头的坚硬不美的样子。 
  这段话的意思大家理解也有不同,但大同小异,大体意思是:贵是以贱为根本的,高是以下为基础的。因此侯王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就是以贱为本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称誉就是没有称誉,作为侯王最好不要表现自己,不要像玉那样显示它的光亮文采,宁可像石头那样坚实无华。 
  那么侯王为什么要自称“孤”、“孤家”?自称“寡”、“寡人”?自称“不谷”?侯王自称为“孤”、“孤家”就表明自己是孤独的人。自称为“寡”、“寡人”,也表明我是孤独者,还是一个寡德之人,也就是缺少道德的人。既然孤德、寡德,那么就希望臣民来拥护我,支持我。我们又常从文献上看到,楚国的王自称为“不谷”。什么叫“不谷”? “谷”就是善,“不谷”就是不善之人,就是才德不好的人。范应元注:“谷,善也,又百谷之名也。春秋王多称不谷。” 这也希望臣民来辅助自己。 
  尽管古代的王侯许多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但是人们在选择这样的称呼时,最初的出发点就是表示,侯王“我”应该居于下位,“我”应该处下,“我”孤独,“我”缺德,“我”能力不够,因此希望你们大臣、百姓来帮助我,辅助我。这种“处下”,就是“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尊贵的用卑贱的作为根本,高位的用下位的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