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译注 6》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史记 译注 6-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数年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曰:“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习兵。”立以为将军,以即墨距燕。 
  ①诸田:指齐王田氏宗族的各个分支。疏属:血缘比较远的宗族。②见知:被人了解,受重用。③傅铁笼:用铁箍紧紧套住。④争涂:争路而逃。涂,通“途”。⑤(wèi喂):车轴末端。⑥距:通“拒”。抗拒。 
  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①。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②,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③。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唯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而田单乃令城中人食必祭其先祖于庭,飞鸟悉翔舞城中下食。燕人怪之。田单因宣言曰:“神来下教我。”乃令城中人曰:“当有神人为我师。”有一卒曰:“臣可以为师乎?”因反走④。田单乃起,引还,东乡坐⑤,师事之。卒曰:“臣欺君,诚无能也。”田单曰:“子勿言也!”因师之。每出约束⑥,必称神师。乃宣言曰:“吾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⑦,置之前行,与我战,即墨败矣。”燕人闻之,如其言。城中人见齐诸降者尽劓,皆怒,坚守,唯恐见得。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⑧,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⑨,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 
  ①有隙:在感情上有不和。②纵:发,放,行使。反间:利用间谍离间敌方内部,使其落入我方圈套而取胜。③南面:古以坐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南面而坐。故后又泛指帝王或大臣的统治为南面。王齐:在齐国称王。王,用如动词。④反:同“返”。返回。⑤乡:通“向”。⑥约束:规约,行使指挥权。⑦劓:割去鼻子,古代五刑之一。⑧僇:羞辱。⑨垄墓:坟墓。 
  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插①,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之间,尽散饮食飨士②。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溢③,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墨即降,愿无虏掠吾族家妻妾,令安堵④。”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由此益懈。 
  ①版插:筑土墙的工具和挖土的工具。②行伍:军队的代称。因古时军队中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②飨:用酒食招待人。③溢:同“镒”,古代重量单位,二十两为镒。④安堵:相安,安居。 
  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①,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②,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③,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④,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卒至河上,而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乃迎襄王于莒,入临淄而听政。 
  襄王封田单,号曰安平君。 
  ①绛缯衣:大红色丝帛制成的被服。②炬火:火把。③衔枚:枚的形状如筷子,横衔口中,以禁止喧哗,古时军中常用。④追亡逐北:追击败逃的敌人。亡:逃跑。北:败逃。 
  太史公曰:兵以正合,以奇胜。善之者,出奇无穷。奇正还相生,如环之无端。夫始如处女,適人开户①;后如脱兔,適不及距:其田单之谓邪! 
  ①適:通“敌”。敌人。 
  初,淖齿之杀湣王也,莒人求湣王子法章,得之太史嬓之家,为人灌园。嬓女怜而善遇之。后法章私以情告女,女遂与通①。及莒人共立法章为齐王,以莒距燕,而太史氏女遂为后,所谓“君王后”也。 
  燕之初入齐,闻画邑人王蠋贤,令军中曰“环画邑三十里无入”,以王蠋之故。已而使人谓蠋曰:“齐人多高子之义,吾以子为将,封子万家。”蠋固谢。燕人曰:“子不听,吾引三军而屠画邑。”王蠋曰:“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齐王不听吾谏,故退而耕于野。国既破亡,吾不能存;今又劫之以兵为君将,是助桀为暴也。与其生而无义,固不如烹②!”遂经其颈于树枝③,自奋绝脰而死④。齐亡大夫闻之,曰:“王蠋,布衣也⑤,义不北面于燕⑥,况在位食禄者乎⑦!”乃相聚如莒⑧,求诸子,立为襄王。 
  ①通:私通。②烹:用鼎锅把人煮死,古代的一种酷刑。③经:上吊,自缢。④脰:脖颈。⑤布衣:平民百姓。⑥北面:古时君见臣、尊长见卑幼,南面而坐,因此以北面指向人称臣。⑦食禄者:指拿国家俸禄的人,即当官的人。⑧如:往……;到……。



  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王学孟 译注 
  【说明】这是鲁仲连与邹阳的合传。 
  赵孝成王六年(前260年),秦于长平大败赵军,坑杀赵卒四十余万,?继而围攻赵都邯郸。魏国救赵部队驻扎汤阴不敢进兵,却派新垣衍说赵帝秦。平原君心急如焚,束手无策,形势岌岌可危。鲁仲连主动去见新垣衍,用具体的事例作比,生动、形象而又透辟地阐明抽象的道理,指陈帝秦的弊害,终于让“使事有职”不愿会见鲁仲连的新垣衍拜服,不敢复言帝秦。而“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燕将据守聊城,齐田单攻聊城一年有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仲连一封《遗燕将书》,使燕将读后,泣三日,终于自杀身亡。本传就是通过这两件事,刻画了鲁仲连“好奇伟俶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的名士形象,他胸罗奇想,志节不凡,他为人排除患难、解决纷乱而一无所取。邯郸解围,平原君欲封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以千金为鲁仲连寿,鲁仲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下聊城,欲爵鲁仲连,他却逃隐于海上。他飘然远举、不受羁绁、放浪形骸的性格,为后世所传诵。 
  鲁仲连列传是一篇感情色彩极浓的传纪文学。语言的周回反复,使文势具有强烈的节奏感,从而注入人物形象强烈的感情,使人物清晰可辨而又栩栩如生。宋·洪迈在《容斋五笔》中写道:“予每展读至《魏世家》、苏秦、平原君、鲁仲连传,未尝不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然。……鲁仲连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君曰:‘胜也何敢言事!魏客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今然后指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鲁仲连见新垣衍,衍曰:‘吾视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观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也。’又曰:‘始以先生者为庸人,吾乃今日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是数者,重踏熟复,如骏马下注千丈坡,其文势正尔风行于上而水波,真天下之至文也。” 
  太史公尤其崇尚感情充沛又具有文采的艺术佳作。鲁仲连、邹阳合传,后世多有歧意。认为二人时代悬隔,事不相类,言语文章亦不相侣。而作者偏偏把本来可以不立传的邹阳“附之列传焉”,除了其它因素,不正是因为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文采飞扬,比物连类,慷慨陈辞,有足悲者吗?
  鲁仲连是齐国人。长于阐发奇特宏伟卓异不凡的谋略,却不肯作官任职,愿意保持高风亮节。他曾客游赵国。 
  赵孝成王时,秦王派白起在长平前后击溃赵国四十万军队,于是,秦国的军队向东挺进,围困了邯郸。赵王很害怕,各国的救兵也没有谁敢攻击秦军。魏安釐王派出将军晋鄙营救赵国,因为畏惧秦军,驻扎在汤阴不敢前进。魏王派客籍将军新垣衍,从隐蔽的小路进入邯郸,通过平原君的关系见赵王说:“秦军所以急于围攻赵国,是因为以前和齐湣王争强称帝,不久又取消了帝号;如今齐国已然更加削弱,当今只有秦国称雄天下,这次围城并不是贪图邯郸,他的意图是要重新称帝。赵国果真能派遣使臣尊奉秦昭王为帝,秦王一定很高兴,就会撤兵离去。”平原君犹豫不能决断。 
  这时,鲁仲连客游赵国,正赶上秦军围攻邯郸,听说魏国想要让赵国尊奉秦昭王称帝,就去晋见平原君说:“这件事怎么办?”平原君说:“我哪里还敢谈论这样的大事!前不久,在国外损失了四十万大军,而今,秦军围困邯郸,又不能使之退兵。魏王派客籍将军新垣衍让赵国尊奉秦昭王称帝,眼下,那个人还在这儿。我哪里还敢谈论这样的大事!”鲁仲连说:“以前我认为您是天下贤明的公子,今天我才知道您并不是天下贤明的公子。魏国的客人新垣衍在哪儿?我替您去责问他并且让他回去。”平原君说:“我愿为您介绍,让他跟先生相见。”于是平原君见新垣衍说:“齐国有位鲁仲连先生,如今他就在这儿,我愿替您介绍,跟将军认识认识。”新垣衍说:“我听说鲁仲连先生,是齐国志行高尚的人。我是魏王的臣子,奉命出使身负职责,我不愿见鲁仲连先生。”平原君说:“我已经把您在这儿的消息透露了。”新垣衍只好应允了。 
  鲁仲连见到新垣衍却一言不发。新垣衍说:“我看留在这座围城中的,都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人;而今,我看先生的尊容,不像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人,为什么还长久地留在这围城之中而不离去呢?”鲁仲连说:“世人认为鲍焦没有博大的胸怀而死去,这种看法都错了。一般人不了解他耻居浊世的心意,认为他是为个人打算。那秦国,是个抛弃礼仪而只崇尚战功的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