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5》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2006[1].5- 第9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忽忽悠悠竟迷糊着了》》恍惚之间,觉得有人唤我,随之就去了知青安置办公室。工作人员告之你被选调参加工作,单位是热河省政府下属的什么什么局什么什么科(名字长不好记)。我狂喜,喜极而泣。接着就去报到,分宿舍,买饭票,又写材料,搞对象,分房子,登记结婚,喜结良缘。然后就有洞房外鞭炮大响,还有炮屑砸在脸上,砸得生疼》》不料就打个激灵惊醒了,原来竟是一梦,眼里喜泪尚存,脸上身上尽是土石渣。有人大喊:那小子你怎么在那睡觉,不要命了! 
  好家伙,哪里是娶媳妇放鞭炮,分明是一旁山边打防空洞正放炮呢!我紧忙狼狈逃去,心中却对那残梦恋恋不舍。后逛普宁寺(大佛寺)时,面对千手千眼大佛,我心中暗暗祷告,愿佛祖保佑我走出大山,日后能来这热河城里安家立命。不知是心诚则灵,还是命中有缘(其实是硬分配回来,当然我也愿意。1973年至1976年,我在河北大学读书),反正到了1976年初秋,当给大白菜地施肥弄得空气中有股子味时,我果然就落户承德市,成了热河老城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算起来,至今已近三十年了。这些年间,由于对那个美梦心存感激之情,我就常去避暑山庄,常见热河。由此,也就格外关心了有关“热河”一些话题,并认真探寻发生在她身上的往事和秘密,还试图做些粗浅的解读与说明。 
  首先是热河到底是哪一条河?是发源于避暑山庄内湖的一个地下热泉,流程只有短短的数百米,在一些大词典中被称为世界最短的那条河呢?还是流经热河城的一条叫武烈河的大河呢(武烈河在一些书里也称热河)?这一直是有争论的(需引经据典,不细讲了)。争论的结果又很明了,赢家是被更多世人所接受的那条最短的小河。我想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武烈河固然大,但大不过滦河(武烈河注入滦河)。而热河(泉)虽短,却“短”得没有其他河流能与之相比。俗话讲,物以稀为贵,水少贵如油。故此,小热河(泉)胜过大热河(武烈河),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小小热河,又大有名气。当初曾冠省名数十载,即热河省。至今游人来山庄,必寻热河之源(热河泉)拍照留念。对此,我就常想,一条小河,缘何有如此之大的魅力? 
  想那长江,劈山越岭,一泻千里,气势如虹。那黄河,夹泥挟沙,浩浩荡荡,接天连地。大凡有名气之河流,无不因其自身有独特而宏大之气魄以动人。然这热河呢?起身不过湖中一不冻之泉。说不冻又不能热气蒸腾,说泉源亦不见潜水急涌。再往后,这水就汇入湖中,经闸口流出,沿宫墙根钻小桥走小沟,蔫溜溜隐藏藏无声息地注入了武烈河,连个小小浪花也未飞溅起来》》 
  但她就是有名,就是为人们所喜爱。那么,又爱在哪里?“热”在何方呢? 
  道理又简单,用热河老城里人人皆知的说法,那就是“热河化冰”,谐音即为“热河化兵”。冰,在热水里是要融化的,借用过来,就是说此地有化兵家大动干戈之灵气,这城下从来不动刀枪。于是就可言:热河城乃“不战之城”也。 
  果真如此吗?关于这一点说起来是十分有意思的。热河(省)北阻大漠东通关外西望边塞,本是京城北方的重要屏障,是理所当然的战略要地,历史上在这里发生的战争也委实不少。清代,乾隆皇帝曾御驾亲征,在围场一个叫乌兰布通的地方发起大战,剿灭了葛尔丹的叛乱。那一仗非常重要,由此去除了北方的重大隐患。到了近代,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有许多重大的战役就在这里发生的。如热河保卫战,苏联红军进军东北,解放军攻打隆化(董存瑞牺牲地),以及承德的“二次解放”(日军投降,我军进城,称一次解放。后国民党军队占领,我军再解放,称二次解放)等等,都是双方有重兵投入的大战。 
  可让人意想不到的一个结果是,无论这些战事在热河城外(最近处有十几里)打得多么激烈,但在热河城下却从未有双方兵戎相见大开杀戒的记录。实际情况均为攻方未到,守方就撤了。既然无人据兵固守,也就无所谓攻击,于是刀光剑影依在,可炮火硝烟却从来没有在热河城下(里)燃烧起来(这也是避暑山庄和外八庙能保存下来的重要因素之一)。 
  可能有人要问,说当年军阀汤玉麟不战自退把承德拱手交给日本人,尚可以信,难道我们的革命军队也不抵抗,就把胜利果实给了敌人吗?我不想分辩,历史确是如此,郭耀臣是一位在热河(承德)战斗工作了二十八年的老干部,曾任承德市市长、承德地委副书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他9月来到热河,当时的热河省委书记是黄火青同志。到了1946年6月底,内战全面爆发,国民党在东北的兵力增至十五个军五十一万人,夺取了工业最发达、人口占全东北一半有余的南满地区,随后就派重兵争夺热河。同年7月,东北局在哈尔滨召开了扩大会议,号召广大干部:“走出城市,丢掉汽车,脱下皮鞋,换上农民服装,不分文武,不分男女,不分资格,一切可能下乡的干部统统到农村去。”按照热河省委的决定,黄火青通知郭耀臣同志任承德工委书记,留在市郊与敌人坚持斗争。郭是1946年8月26日下午带队伍从城里撤出的,隔了一天,即28日国民党军占领了承德古城。两年后,到了1948年11月12日晚,在得知国民党十三军从承德出逃的消息后,郭耀臣立即带人于13日拂晓进了市区。也就是说,双方一进一退,都是退在先进在后,彼此未曾碰面。国民党十三军当时撤到北平,后随着傅作义将军起义,但军长石觉去了台湾。在热河老人口中,至今还说别看石觉的部队装备好(全部美式装备,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到时候跑得比兔子还快。 
  撇开当初战与不战的因由原委暂不细论,我想百姓渴望过平静生活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借助热河化“兵”的想象也是美好的。由于没有打过仗,几百年下来,直至“文革”之前,热河城内尽管一副残败旧相,但基本保存着古来原貌。青砖老屋成片,牌楼石街依在,远望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仍看得出昔日的盛世景象(近看不行)。我在这城里落户之初,常徜徉于这饱含历史神韵的环境中,随便走进一条街钻进一座院,满目敛到的俱是岁月遗痕。后来我曾写过一篇散文,题为《静静的边城》,其中讲到了这座塞外古城的神韵所在,我以为应是心态与环境的安宁和谐。而这在今天已变得十分珍贵了。 
  细细想来,热河城的宁静又是有渊源的,是有据可查的。三百年前,今日避暑山庄的所在地人烟稀少,不过是一处叫热河上营的小村庄。后来之所以被选中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行宫(简称离宫),与当时国家的政治形势是密不可分的。康熙二十年(1681)时,在平定了南方的“三藩”叛乱之后,康熙皇帝把战略重点从南方转向北方。为了训练军队,加强与北方民族的联系,抵御沙俄的侵略,他设置了木兰围场,形成“木兰秋”的制度(“木兰”,满语为“哨鹿”。秋,秋天出猎)。方圆一万余平方公里的木兰围场,层峦叠嶂,水草丰美,野兽成群。每到中秋节后,清帝就亲带满汉大臣、蒙古王公及八旗兵丁几万人,在此行围打猎。 
  但这种大规模的活动,却是从每年春末夏初就开始的。皇上带着众人全身戎装从京师一路北上,很像我们现在部队的“拉练”,即军事演习。这对于“马上打江山”的清朝皇帝很重要,他由此可体验先祖的创业艰难,又强健了自己的身心。而对臣子更为重要,如果不熟谙弓马,经不起风雨,你就必然不会被起用更不会被重用,前程也就无从谈起。然而,这里有一个大难题,就是每次行围人数众多,需要大批给养,沿途又需有供吃、住、休息的地方,同时清帝还要利用这段时间处理政务,安抚边疆,召见宴赏蒙古王公乃至外国使节。为此,清帝遂在沿途大建行宫,前后共建有三十一座之多。时至今日,当人们乘汽车从北京到承德,这公路的方位走向基本上与当年的古御道是一致的。沿途密云,古北口,巴克什营,长山峪等等,都有当年行宫的建筑遗迹与文字记载。到了1703年,康熙发现热河这块地方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宜人的气候,是一块宝地。他在《御制避暑山庄诗跋》中写道:“自京师东北行,群峰回合,清流萦绕,至热河形势融结,蔚然深秀,古称西北山川多雄奇,东南多幽曲,兹地实兼美焉,盖造化灵淑特神于此。” 
  慧眼识珠也。康熙看见热河地兼南北的雄奇与幽曲,是造大型行宫的上好宝地。他说干就干,就下旨建起避暑山庄。几年后住进去,又不停地扩建,浩大的工程一直干到他孙子乾隆那里,才算比较完美了(包括外八庙),前后竟建了近九十余年。 
  热河行宫位于京师与木兰围场之间,奏章朝发夕至,皇上办理政务,与宫中无异。据记载,乾隆皇帝自即位到他死去之前,来过热河避暑山庄五十三次。除特殊情况外,每次都是农历五月来,过完他的生日(八月十三)以后,再到围场行围二十天,至九月才返回北京,前后近四个月。略计算,乾隆执掌政权六十余年中,竟有将近二十年是在避暑山庄度过的。乾隆年间发生的大事,几乎都和避暑山庄有联系,许多重大的决策均在这里决定,许多重要活动亦在这里举行。比如英国特使马嘎尔尼一行远渡重洋前来觐见,按说这等重大国事活动应在京城举行,但乾隆毫不犹豫地让他们来热河。可见当时无论对内对外,承德已是名正言顺的清朝第二个政治中心,故承德又有夏都之称。值得称道的是,从康熙到乾隆,祖孙二帝在承德的所作所为,可以说是头脑清醒举措得当失误极少。由此说来,“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